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国元素的传播形态研究

2020-09-10陈婧薇韩昀周苑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互联网+互联网

陈婧薇 韩昀 周苑

20世纪90年代,全球互联网进入商用并迅速拓展。当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于传媒领域而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为业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更多的发展可能。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的概念不断被提及,业内围绕互联网时代下的传媒发展研究也日渐丰裕。本期专题基于此背景,深入剖析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传媒业态,以期探索出一条助推行业良性发展的新路径。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中国元素在不同语境中的传播形态为研究对象,从外在符号、精神内核和新时期的时代特征3个层面对中国元素的内涵进行定义并展开研究;探讨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语境、大众文化语境、新媒体语境中的不同传播特点,从隐喻性与民族认同、通俗性与社会认同、交互性与个体认同3个层面观照中国元素在不同语境中的传播形态和策略,挖掘实现中国元素文本沟通的社会符号性情境特点以及表现形态的传播转向。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元素;传播形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0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中国元素在不同语境的传播形态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Q191145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播媒介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元素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媒介特点和受众群体的社会心理进行精准定位和靶向传播,分析中国元素的表现特点并阐释其符号意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是研究其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特点与传播形态的前提与基础。

一、中国元素的表现特点

中国元素的根基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元素的具体表现形态与特点,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阐释其现实意义和价值。首先,中国元素是客观实体存在的外在符号,即物质遗产层面;其次,中国元素的传统内核是无形的精神引领,即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层面;最后,新时代中国元素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即科技创新层面。正是基于此,构成了中国元素的具体内涵,并将历久弥新、伟大而独特的中国优秀文化呈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中国元素的外在符号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中国元素是世界元素的一部分,是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国族文明,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国元素又成为“读图时代视觉传达过程中的显在文化符码,其通过简化、直观、重复的视听符号询唤阅听人的认知心理,令观众最终形成对中国精神的认同”。[2]因此,中国元素的外在表征系统就指向了所有相关的自然物质元素。例如人们熟悉的红色中国结、孔庙、万里长城或中国风服饰等,这些拥有具体形态的符号不只是现代文明所映照的古迹或遗产,更是国人的一种精神起点和思想归宿,能够在社会急剧发展的过程中确认民族价值的标签。

(二)中国元素的传统内核

中国元素的思想意境是悠远的,其蕴藉的精神有助于国人对民族传统产生文化认同,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凝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元素使人们有认同感的重要方面正是来源于其精神文化元素,本质上是超脱于自然物质元素的价值内核。这种观念层面带来的丰富性不仅具备从外在符号延伸出来的精神象征内涵,还包含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与行为活动,例如书法、民族节日习俗、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学经典等。由此可知,中国元素所凝聚的中国精神不仅唤醒了民众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更借助多种艺术类型在不同媒介环境中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元素的传播范围和传受路径。

(三)新时代以来中国元素的时代特征

中国元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但是,中国元素的定义和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农耕时代古老的中国,神秘的火药、指南针一度令外国人神往,这些元素中就蕴含着科技的因子。当今的中国元素不仅体现在历史符号意义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更体现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以中国的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为代表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为中国元素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时代特质,重塑了中国元素的内涵和边界。这些以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元素不仅对我国经济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通过其科技效益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元素在不同语境中的表现形态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播媒介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元素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媒介特点和受众群体的社会心理进行精准定位和靶向传播,在深入挖掘其传播路径和平台的同时,强调中国精神的内核与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强语境传播:中国元素的隐喻性与民族认同

爱德华·T·霍尔认为,“语境的强弱水平决定着传播性质的各个方面,也是后续行为所依据的基础(包括象征行为)”。[3]强语境是指在社交活动里,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和沟通的内容,内化于话语环境中的隐性意义多于直白通俗的显性意义;相反,显性意义即直接话语符号占多数沟通内容的为弱语境传播。传统文化语境的交流多是含蓄的强语境传播,其沟通价值在于揣摩话语思想的隐性意义。例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样一句诗,内化在“长城”中的隐性意义,除了体现出诗人的英雄志愿,还表达出长城代表疆域国土的地理符号意义和民族团结、疆域统一的深刻历史文化意义。传统文化语境里以长城为凝聚点而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与符号意义使长城元素的精神内涵在此集结,并通过其隐喻性功能完成了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传播。

(二)大众文化的融合语境传播:中国元素的通俗性与社会认同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大众媒介的出现是大众文化形成的必要前提,其语境的特点介于强弱语境之间,体现出语境的融合性和通俗性,并使叙事更加具象、微观,始终在追寻社会群体的理解与认同,重视创造情感体验、输出价值观,来吸引并说服受众。

中国元素在这一语境下的传播以严肃性思考与娱乐化手段相结合为主要形态,通过对隐含深意的事物进行通俗化处理,来唤醒受众对中国元素的“集体无意识”记忆。“集体无意识”源于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通过不同群体的一代代人在其群居生活的深层作用下产生的无意识现象,这种集体间的无意识反应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紧密相连。“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人类的本能和所在社会的原型,它可能以一种无法明确的状态和形式隐藏在人类大脑的记忆结构中,也有可能源于社会创建之初的全体社会成员达成的潜在心理规则并通过世代传播。这种记忆和心理规则不同于明确记载流传的传统文化文本那样有据可循,而是需要借助大众媒介手段努力剖析其中晦涩难懂的隐性意义,再以艺术化和通俗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受众内心的“集体无意识”记忆苏醒并主动领略中国元素真实意境和文化魅力。

例如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媒介里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其对中国元素的传播不同于书籍和文字,而是利用电视语境的传播特点与传统文化符号有机组合,还原中国元素的精髓,并通过对视听文本的二次创作,唤醒受众内心深处的记忆,使得每位普通的电视受众无须再研究诗词对仗押韵、小说古籍中的字词含义,而是直接“看懂”中国精神的内在气质。

(三)网络文化的弱语境传播:中国元素的时尚性与个体认同

前文中曾提及弱语境的传播特点是指信息传播之间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其显性意义即直接话语符号占多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语境,话语表达更为直接、简洁,其显性意义也更为明确、醒目,大多以快节奏、大烈度的内容對标不同用户群体,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用户的关注和认同。同时,网络文化语境萌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微型空间内。“微”包含碎片化,所有的信息和内容都被卷进微空间中快速传播,人们只要打开随身的移动终端,任意观看和分享成为常态。当中国元素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进入微空间,既要化整为零、填补受众的碎片式文化需求,还要符合青年群体的个性抒发需求,使其乐于接纳优秀时尚的文化。

中国元素既不应该是被贴上艰深陈旧标签的历史产物,也不应该以固定的呈现形式出现在不同语境中。例如以故宫为符号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几年一直活跃于新媒体平台,不仅创新了传播故宫文化的方式,还以其在网络文化语境中拥有明确的传播指向性与具体的形态具象性,获得了不同类型用户的关注与认可,使中国元素的表现形态更通俗、清晰、完整。

三、中国元素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转向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与生俱来的紧密关联,创造了一种信息时代的媒体语言,更为重要的意义来自观念上的冲击和转变,人们的认知范围被新媒体拓展得更广,新媒体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播着中国元素,提升文化影响力。

(一)公共语境的交互性创造个体文化,传播吸引力力趋于个性化

公共语境的时间与空间不囿于各种实体的束缚,是能走到全世界的公共场域。网络所打造的是人们时时刻刻在其中的绝对空间,同时科技力量也能够搭建出虚拟的公共空间,用户在这里可以抒发个性、表达自我,主动变成信息的传播者和分享者。用户为了将自己与其他用户区分开来,自发形成一种由特色组成的群体,形成建立在共同兴趣基础上的网络社区,个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增强了群体意识。

例如哔哩哔哩弹幕视频文化社区类网站开辟的国创社区,其中包含国学动漫、国风古风歌曲、汉服文化普及等,这些内容的个体传播者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具象化事物进行介绍、教学、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网站的个体用户通过自己创作蕴含中国元素内容的作品,上传至平台并逐渐获得播放量和关注,在“圈粉”后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转变为中国元素对粉丝的吸引。这一文化传播路径在传受过程中通过信息交互不断创造着个体文化,而个体文化也提升了中国元素的传播吸引力。因此,通过新媒体促进个体对中国元素的认知与互动交流,以“柔性”形态提升中国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吸引力,成为了中国元素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虚拟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创新欣赏模式,传播想象力趋于感性化

基于传统文化内核的中国元素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形式,不单单表现在视觉文化层面,对用户而言,其更可以是调动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来体验的沉浸式欣赏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元素的传播使得受众不再局限于欣赏事物本身,还能直接进入其创造过程。[4]例如近年来各大博物馆尝试的通过中国元素交互与虚拟技术开发的虚拟场景,大多能给受众强烈的沉浸感,其最终目的就是文化体验。走近具有种种中国元素的场景,受众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古今。储存传统文物资源的历史场馆使受众具有距离感与陌生感,而依附于新媒体、基于感知的网络虚拟展馆则试图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通过高清摄影技术保存数据信息,使受众无需亲临现场便可身临其境地感知与欣赏展品和相关历史文化。这使得各大博物馆在提升接待能力的同时,还通过跨越时空的“在场”参与感,使受众对中国元素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其文化想象力。

(三)新媒体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传播影响力趋于国际化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而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则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元素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同样因新媒体技术而发生了形态上的更迭,以网络文化社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剧、移动短视频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品的用户数量和传播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中国元素的传播内容逐渐深入、产业链不断升级,不仅使其商业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还因传播形态更为符合全球网络文化语境的传播特点获得了国际的普遍关注。这使得中国元素的文化输出作用日益明显,也不断提升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5]由此可见,提高中国元素的传播影响力不仅是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提高中国元素的传播效能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还将成为中国形象在对外传播上的有力抓手。这就要求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元素的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注重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现形态及传播转向,肩负起宣传我国优秀文化的使命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价值引领责任。

参考文献:

[1] 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12):61-64.

[2] 战迪,李凯山.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精神:当下中国电视文艺中的国家形象探赜[J].新闻春秋,2017(4):78-82.

[3] 黄清源,王毅萍.传播学视域中的传播误读——由《阿凡达》如何变成“钉子户”说起[J].新闻前哨,2010(10):48-49.

[4] 金江波.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54.

[5] 唐绪军. 2017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8.

作者简介:陈婧薇(1984—),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方向的理论研究。

韩昀(199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主要从事广播与电视方向的理论研究。

周苑(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与电视方向的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互联网+互联网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