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小品与二人转

2020-09-10张莉莉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符号问题文化

张莉莉

摘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關注家乡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状况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然而纵观这几年的东北文化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东北文化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中,扎根生长的优秀文化品类寥寥无几,对固有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有很多上升的空间。对于此,我们小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东北大学生开展了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认知度调查,本篇论文将以比较受大家欢迎的东北二人转和小品为切口,分析其在东北文化中的作用与处境。

关键词:东北二人转;娱乐小品;文化;符号;问题;发展

安诺德曾说;“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文化就是民族之根,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残缺和不完整的。但对于没一个民族来说,文化都是具有特色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我们提到东北文化的时候,大家多半会想起二人转,相声,小品等等。不得不承认,在网络媒体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欢乐喜剧人”,“王牌对王牌”等等喜剧作品广为流传,他们似乎成为了东北文化中的一种象征符号,一种代言人。但是,这种状况都是好的吗?它们对东北文化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它们是从哪里起源的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纵观本次调查问卷的反馈,我决定按照三部分浅析这些问题。

一、东北二人转以及小品的起源

说道手拿发卡,翘起兰花指的“服务生”小沈阳,柔媚妩媚却又刚柔并济的“醉酒贵妃”李玉刚,都会让我们从他们的精彩表演中,窥到二人转的影子。在我们印象中的二人转,多半是穿着红红绿绿唱着歌扭着秧歌转着红色手绢的现代喜剧形象,而事实上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俗语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二人转的接地气也与它的出生背景密不可分,在《博览群书》一文中这样解释,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二人转的主要创造阶级是来自关外的中下层人民,他们大多没有收到过系统正统的贵族教育,所以艺术表演内容形式往往是“就地取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二人转中,我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京剧昆区的缠绵精致,而是东北人民特有的豪爽大方,是一种粗犷的美。目前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民间表演的二人转和小品,都能从中窥到黑土地上发展生长的特有的地域影子。

二、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二人转和小品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在对“你认为二人转和娱乐小品在国民对东北文化认知层面上的影响主要是那一方面”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大概百分之50的人,赞同了二人转和小品的正面作用,认为他们是国人加深对东北文化的了解的途径,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被南北方受众群体所接受和认可。而剩下百分之50的人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二人转等形式是导致国人对东北文化普遍的低俗性认识的来源,是国人尤其是南方群众对东北文化流域文化符号式的浅层性认识。我们能从中看到目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态。在笔者看来,任何文化,“存在即合理”,既然东北二人转和小品诞生,而且至今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就说明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就像提到北京我们会想起京剧,二人转和小品目前已经成为了东北特色文化的象征,他们具有别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不具有的淳朴的活力与特色,具有新颖性等特点,换个角度说,从他们能够被搬上电视,甚至春晚的舞台就能证明他们的价值。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就像我们讨论过的小品和二人转生长繁衍的源流,作为一个由民间下层百姓发展创造,由百姓口耳相传,以现实生活为取材来源的表演形式,它不可避免的具有劣根性。能够搬上荧屏的都是经过萃取的,国家认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独特意义,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而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不少民间的“大棚子”舞台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些粗俗的,戏谑的荤话段子,他们确实是文化糟粕。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且要注意的一点是,“俗”不是糟粕,不是要取缔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文化特点。“雅俗共赏”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阳春白雪要得,下里巴人也要有,要满足观众的多种价值取向与心里,我想这也是东北二人转和小品具有良好观众基础的原因。

三、如何善加利用以促进东北文化的发展

对于目前的东北文化发展情景,我们不得不痛心的承认,东北文化确实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发展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收集了一下大众对于东北文化目前弱势原因的选择倾向。绝大多数人赞同原因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利用好固有的文化基础,二是多方教育资源对东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而东北二人转和小品,作为东北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宣传方式,对于它的改造无疑能够促进东北文化的发展。对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让文化小品根植于历史,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在黑土地中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在弘扬时代正能量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增长点。对于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树立于时代,将眼光放长远。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大信息的数字化时代,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增加对于二人转和小品背后所蕴含的东北文化精神的宣传,从而让大众更加全面广泛的了解东北文化,以点带面,吸取有利于东北文化发展的客观建议,促进自身发展。

东北文化发展之路,注定坎坷重重,作为一个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仍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切实的关注二人转和小品的发展,让其为文化复兴引航!

参考文献:

[1]:毕玉才、刘勇《博览群书》2010年第三期 光明日报社.

[2]: 刘懿颖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五期.

黑龙江艺术研究所

猜你喜欢

符号问题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谁远谁近?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