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鲁公三稿”中“变法出新意”

2020-09-10张晓娜

今古文创 2020年35期
关键词:颜真卿新意影响

【摘要】 在整个书法史上,颜体是继二王书法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占有突出的地位。尤其是颜真卿的行草书,是颜真卿“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鲁公三稿”又是颜真卿行草书的代表之作。所以“鲁公三稿”是研究颜体者绕不过去的重要方面,而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主要分析“鲁公三稿”的“变法出新意”之所在,揭示出颜真卿“新意”是建立“变法”之上。

【关键词】 颜真卿;三稿;新意;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68-02

基金项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观看书法史可知,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伟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同时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在魏晋之际楷、行、草等字体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家。从中国书法史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书法对其隋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影响着历代书法的发展。魏晋时期最为著名书家代表是二王。由于在初唐时期大力推崇二王书风,因此“初唐四家”的书法风格趋向二王时期的秀媚瘦劲、用笔匀挺。唐人的苛守法度,使此秀美一路的风格一直延续至孙过庭等人。然而盛唐时期书法的风格走到了鼎盛,不得不考虑另开辟道路。因此张怀瓘提出“返璞归真”的书学主张,颜鲁公则变法创立新书风。

一、颜鲁公“三稿”及主要艺术特征

(一)“鲁公三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后因爵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鲁公本人,并不是作为一般书家出现的,而是一个“革故鼎新”的创新者。颜真卿一改受二王影响下的时代书风创立了雄强、壮美的书法审美风格,在结体形态方面一改初唐的“内紧外松”为颜氏“内松外紧”。中唐时期,颜鲁公的出现使书法风格得到巨大转变,由王羲之时期的笔势“委婉含蓄”转变为颜鲁公的“宽绰浑厚”。在二王书法之外另创一新风,从而使得他与二王成为书法史上最为闪耀的明星。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评价:“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祭侄文稿》是唐代书家颜鲁公追悼侄儿所写的一篇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另有涂抹、修改、脱漏三十四字。这篇文稿揭开了大唐王朝由盛到衰的一页历史残片——安史之乱,也奏响了一代书法大家颜鲁公家族抗击平定这场叛的慷慨悲歌。通篇用筆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书写中自《祭伯父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或《祭伯父亳州刺史文》。公元758年作,全文36行,共410字这篇祭文在《祭侄文稿》后一个月所作。主要颂扬了伯父的精神、子孙后代的成就以及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此稿是祭文稿本,写作技巧和《祭侄文稿》多有相似,此稿与《祭侄文稿》及《争座位帖》并称“鲁公三稿”。《祭伯父文稿》在用笔、章法、结构等方面与《祭侄文稿》相比较变化不大。区别在于此稿在章法及其用墨方面略有不同。在章法上来说,没有《祭侄文稿》那种跌宕起伏悲愤的情绪,用笔相对平缓,在用墨方面没有大块面枯笔出现。与《祭侄文稿》相比,此稿别具一格。

《争座位帖》又称《论座位帖》《与郭仆射书》。此帖晚于《祭伯父文稿》六年,公元764年。《争座位帖》最初的原稿已不复存在,现在流传的多为碑刻与摹拓版本,其评价最高的是关中西安碑林版本。此帖字数较其他二稿来说甚多,字偏小。《争座位帖》主要讲颜鲁公控诉郭英乂给官员安排位时违反了礼仪制度,因此尚书右仆射郭英乂遭到谴责。这主要突出颜鲁公在维护朝廷制度、重视纲纪方面的忠义之气。此稿亦是颜鲁公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的书稿。当时颜鲁公在维护儒家纲纪临纸运笔,此稿着意在文不在书。苏轼曾说“得于意外”。通过全篇内容来看,颜鲁公在其内容中的忠义之气显示出颜鲁公的刚劲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争座位帖》在用笔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篆籀气”“屋漏痕”。此稿在用笔方面与其他两稿略有不同。《争座位帖》善于用逆锋入笔,中锋铺笔多用于竖画,擅长用“顶峰”(指字内另起一笔时逆锋入笔,使其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顶笔下压运行,墨汁渗入纸内),以方破圆。

二、“鲁公三稿”中“变法出新意”的原因

(一)以拙为美

黄钺在《二十四画品朴拙》中曾说:“大巧若拙,归朴返真。”在这里所说的“拙”字本身具有“朴”的意蕴,然而“朴”与“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相似之处,都表现出不加雕琢的坦率与真诚,是一种天然的本性。在颜鲁公之前,世人以二王的秀丽柔美为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而颜鲁公的“以拙为美”由此打破了这一标准。颜鲁公在“变法”中,不是盲目的、毫无内容的变,而是在他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去创新出一个新的书风。因此二王书风是颜鲁公变法之后的一个称呼。颜鲁公吸取南北朝和秦汉碑学的营养在某个意义上丰富“二王”的秀美,然而出现了颜鲁公的“朴拙壮美”的书风。

在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提出“篆籀气”的是米芾,他曾多次提到颜鲁公的《祭侄文稿》与《争座位帖》具有“篆籀气”。“篆籀气”是指大篆小篆所呈现出的气象。颜鲁公一改“二王”秀美,在此基础上融合篆籀笔意使线条更加浑厚圆转笔力遒劲。因此更加突出颜鲁公崇尚古法,以“篆隶为源”的篆籀之气。“屋漏痕”是颜鲁公开创的书法专业术语,是颜鲁公与怀素谈论草书时所提及的。“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都是比喻用笔精到之处。强调在行笔中不可轻易飘过如蜻蜓点水一样,要顿挫运行犹如屋漏的水滴一样在凹凸不平的墙面缓缓淌下,留下顿挫有力的效果。显示出颜鲁公书法的沉雄有力、朴拙自然。

(二)人品即书品

颜氏家族多为官宦、学者,均擅长诗文、工书,精于文字训诂之学。颜鲁公不仅学习家族教育,成年之后学习不少的著名书家。“人品”一词在中国古代是对文人士大夫品德的评价。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家与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即后人对前人的评价。颜氏家族文人气息注重个人品德,颜鲁公自幼受家族的熏陶,然而使颜鲁公的个人品德方面受很大影响。从颜鲁公的楷书《颜勤礼碑》中就可以看出,在此帖的朴实、宽厚的结体中表现出颜鲁公的法度嚴谨与忠义的人格。行书《祭侄文稿》也很好地诠释了颜鲁公对其国之殇、家之痛的悲愤欲绝时,忠义人格的表现以及字里行间的跌宕起伏。在此稿中通篇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对其内容构思毫无掩饰。《争座位帖》中,颜鲁公因控诉郭英乂不按规定安排官员座次,怒斥郭英乂违反了礼仪制度。他认为郭氏应遵守朝廷纲纪,维护礼仪制度,故颜鲁公表现出忠义之气。然而可以说颜鲁公是人品与书品的集大成者,即“书如其人”。

三、“鲁公三稿”的“新”对后世的影响

“鲁公三稿”的“新意”不单单是影响当时期人的影响,对后世影响也较深。因前期颜鲁公破法又立法很难得到当时期人们的推崇。自柳公权之后,后世人们极力推崇颜鲁公的“新意”。从而把颜鲁公推至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地位。因此,在“鲁公三稿”的“变”与“立”中,颜鲁公行草书的“新书风”真正地把颜鲁公书法地位推到了极致。

隋唐之后,五代之世。由于五代时期干戈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书坛凋零,文采扫地,士大夫们无心翰墨。只有杨凝式在乱世中以书写意。由于时代的衔接,杨凝式沿袭了唐代颜鲁公书风,尤其行草得意颇多。如《夏热帖》《卢鸿草堂志图跋》。从这两件作品的章法、用笔与墨色方面,都可以看出与颜书《祭侄文稿》略有相同。多用圆转浑厚的线条,墨色变化自然流露。然而从中可以得出,杨凝式对于颜鲁公“新书风”的全面接受,以及对后世宋人起到了促进作用。

宋初时期,帖学兴起。由于杨凝式的大力推崇颜鲁公,使颜鲁公“新书风”在宋代盛行。从中国书法史上来看,宋代最为突出的是“宋四家”。那么,不难发现,宋四家的风格确立离不开对颜鲁公“新书风”的接受和继承。尽管他们都学习颜鲁公,但是在各自所取得的面貌和风格特征各不相同。如苏轼,极力推荐颜鲁公行草书,“鲁公变法出新意”是由苏轼评价得出。黄庭坚提倡书法中的“韵”,他认为“韵”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他的作品《诸上座帖》继承了颜鲁公新书风的“篆籀笔意”。米芾主要受颜、柳影响较大。米芾追求笔法自然,在他的作品中,有较多笔法取法于《争座位帖》他认为此帖具有“篆籀气”,较有古法,更能体现自然。因此,在行书方面米芾极力推崇鲁公。

元代初期,上接两宋书风,多宗法颜书。但无一人出类拔萃。明代帖学复兴,学颜书者能独树一帜者甚少,唯有李东阳一人。清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落,帖学由盛入衰,碑学得到兴起。于是,在当时的书家崇尚唐人之法,故唐碑在清朝书家的笼罩下迅速形成。从此研究唐碑的人较多,因颜鲁公的书法具有“篆隶笔意”,又兼有帖学碑学。所以在当时学帖、碑代表有刘墉、翁同龢、伊秉绶、何绍基以及赵之谦等。刘墉,山东诸城人。作书擅长用浓墨,中年时期喜颜鲁公大字从中学习宽绰浑厚的笔意。翁同龢学习颜鲁公用笔,多取法篆隶,作品较朴拙具有金石味。何绍基学颜“篆籀笔意”最为经典。主要以颜鲁公行书文稿为主,用笔圆转,回腕执笔,使其点画开张大气,具有颜鲁公“拓”之笔法。因此在清朝,颜鲁公书法的新书风得到了全面的接受与继承。

四、小结

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分析,《鲁公三稿》中“变法出新意”是在变二王书风的基础上加以糅合篆籀笔意而创一颜氏新书风。而这一新书风的成立在书法风格方面对于后世人产生更深入的影响。在形式、章法以及用笔方面得到了创新。因而颜鲁公的“新书风”得到了世人们的认可和推崇。所谓颜鲁公“新”其含有形式新、意境美以及用笔拙等多方面的影响。促进颜鲁公行草书“新书风”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叶喆民.中国书法史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

[4]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5]沃兴华.颜真卿行书意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晓娜,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颜真卿新意影响
颜真卿拜师
一点新意,一点乐趣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劝学诗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科学小卫士系列(六)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有创意才有新意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