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2020-09-10韦联锋

南北桥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规范性数学思维

韦联锋

【摘    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延。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1-3年级学生处于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有效的培养数感。

【关键词】数学语言  规范性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129

语言是思维的外延。数学是一门以思维培养为主的课程。如何科学、准确、规范的表达数学思维就需要借助数学语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在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语言表达需要规范。因此,作为教师来讲应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一、创境激趣是训练学生表达的开始

有的小学生不善于交流和表达,在课堂上学习时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说”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减法》一课时,就把《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引入到课堂中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风尘仆仆的去西天取经,这一日来到了火焰山。热浪袭人,八戒和沙僧熱的实在受不了了。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要想过此山须向铁扇公主借来芭蕉扇,于是大家商量让孙悟空去借。好不容易找到了铁扇公主,孙悟空说明来意,铁扇公主说:“要想借扇也不难,你只要回答我的一个问题,只要你答对了,我就借给你。”铁扇公主究竟给孙悟空出的什么题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水果篮里一共有葡萄和李子共50颗,已知葡萄有30颗,请问李子有多少?”由于把简单的运算融入到了故事情境,因此大家想要表现的欲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二、营造环境是训练学生表达的土壤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数学教学要求语言要规范和严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率先垂范,然后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例如,被减数和减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了一定的算式,谈某个数是被减数或减数是不准确的。

小学1-3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在这方面练习时,教师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加法的推理过程。例如,在教学在进行说理训练时,教师予以示范,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在教学《8加几》时,教师要就通过举例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算理和算法。如,某观光车可以乘坐10名游客,现在车上已经有8名游客,车外还有3名游客。现在要知道车内和车外一共有多少名游客。计算8+3,先把3分成2和1,2和(车上的人)8凑成10,10再加(车外的人)l得11。

然后,教师找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再进行复述,教师可借助动画、图片等手段还原加法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过渡,使学生完全明白加法的计算过程,促进儿童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实践是训练学生表达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是学生了解知识,学会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大脑的思维,又培养了动手能力。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延,是知识内化后内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小学数学提倡“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说”与“做”相结合,以此呈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37-9时,笔者可以让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的37根小棒,然后提问,“大家想一想,怎么去掉9根呢?”有的学生在操作中发现,“7减9不够减,我可以再打开一捆(一捆10根)从37根里拿出17再减9。17减9得8,然后8加20得28。”有的同学说,“我可以从37根小棒里拿出一捆,用一捆10根减去9,得到1。然后再加上20和剩下的7根,20加1再加7,得28。”显然,学生借助操作,可以将数学思维更好的呈现出来,使解题的思路逐渐地清晰起来。

四、合作交流是训练学生表达的有效方式

(一)小组讨论

更多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当学习有困难或需要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另外,还要安排专人做好讨论记录。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讨论,如组间讨论。这样会更加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使每一名同学都全身心的进行积极思考。

(二)同桌交流

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莫过于同桌交流了。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特别是一些较为浅显的口算题练习时,可以采取同桌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方法,讲技巧。如10×2=         ;63÷3=         ;101×35=         ;120×80=         ;88+112=         ;810÷3=         等等。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归纳小结

归纳与总结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节数学课,教师讲的内容,同学发言的内容,小组讨论的内容都比较多。小学生一堂课下来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理解了多少内容是检验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快下课时,教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归纳与小结能力。如学习完《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可以找学生提问:“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就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也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敢说”“想说”“会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J].《教师》2019年34期.

[2]肖海波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34期.

[3]胡艺加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科学咨询》2019年43期.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规范性数学思维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