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安史之乱后的统治方式变化原因探析

2020-09-10余小波

今古文创 2020年32期
关键词:节度使

【摘要】 唐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在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藩镇割据成为唐中叶至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重要政治历史现象。安史之亂后,藩镇割据威胁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为应对危机,稳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唐中后期的问题基本是围绕藩镇而展开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唐统治方式变化的缘由,即: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安史之乱后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后边疆状况。

【关键词】 唐开元天宝时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52-03

在唐玄宗主政后期,唐王朝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在唐朝边疆地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或割据一方;在中央层面,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共同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西幸”,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为了迅速平定叛乱,集结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和西北各路军队。同时,借用回纥兵,积极准备反攻。在南面的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河南商丘南),鲁炅坚守南阳,挡住了叛军南下的通道,保住了江南赋税之地。公元763年(宝应二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前后历经八年(755-763年)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政治形势

安史之乱后,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唐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持,但藩镇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唐王朝统治的主要问题。唐代设藩镇的历史并不久远,在武则天掌权后,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变得相对紧张,到唐睿宗时,由于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致使国力更加虚弱,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紧张。为了应对唐王朝的边疆危机,唐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关内、河东、河北、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八个节度使,由当地长官担任。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对藩镇做出调整,任命重要大臣为节度使,如以郭子仪为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同时,让诸王掌握实权,成为地方节度使,例如以羽王李承业为太原尹,以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以应付安史叛军。从此,藩镇数量增多,开启了内地设置藩镇的先例。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在逃亡成都的途中,颁布了《幸普安郡制》: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镜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置官署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署迄奏闻,六品以下任便授以后一时闻奏。

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藩镇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藩镇节度使可以征发本路的“兵马、甲仗、器械、粮赐”,同时可以任命官员。将原属中央的权力下放给节度使。这样节度使集军事、行政、财权、人事任免权等诸多权力于一身,虽有利于短时间的平叛,但从长远来看,容易造成地方藩镇尾大不掉。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问题成了唐王朝的主要问题,藩镇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根据张国刚先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防御型、东南财源型”。为了更好探究安史之乱对唐政局的影响,主要将探究时间集中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前期,即肃、代、德、宪四朝,主要的探究地区集中于河朔和中原。

唐政局的不稳在中原和河朔地区得到充分体现。从公元756年至公元763年即平定安史之乱期间,在中原地区,藩镇废置频繁,藩镇名称与治所不固定。根据《新唐书》,总结大致如下表:

考察上表,从至德元年到广德元年中原地区藩镇数量呈增多趋势,各节度使治所经常变换,同一藩镇时废时设,每年藩镇都有废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唐政局的复杂和不稳定性。

在河朔和中原地区,地方藩镇反叛无常,大多是为了获取藩镇的权力,成为藩镇的长期统治者,或割据一方。部分地方节度使为“实现节帅的内部传承,或为了维护‘河北故事’而与中央进行公开的对抗”。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四镇之乱平息之后,王武俊自认为功大,不堪居他人之下,不听朝廷命令,于是联合幽州朱滔、魏博田悦、淄青李纳联合称王,而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受到朱滔等人的蛊惑,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与朱滔等人共同发动叛乱。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为平定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唐德宗调动关内兵前去平叛,其中泾原镇兵途经长安时,集中发生哗变攻入长安,唐德宗逃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镇兵拥护朱滔弟弟朱泚为主,朱泚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迫于形势,在奉天颁布罪己诏,宣布除朱泚外,赦免李希烈、田悦等人叛乱之罪。田悦、王武俊、李纳去王号归顺朝廷,而李希烈自认为兵锋强盛,同时受到幽州、成德、魏博、淄青四镇的蛊惑,称帝建国号楚。在唐军的积极反攻下,唐军收回奉天(今陕西乾县)、长安,朱泚被部下所杀。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兵败被部将毒死,此次叛乱始告平息。在此次叛乱中,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四人称王,朱泚、李希烈称帝,史称“四王二帝之乱”,此次叛乱说明地方藩镇骄横跋扈,反复无常。此次多个藩镇联合叛乱再一次严重威胁了唐王朝统治。除了多个藩镇联合叛乱,单个藩镇也时常叛乱。如大历十一年的汴宋都虞侯李灵耀之乱、贞元八年的刘玄佐之子刘士宁之乱、贞元九年的李万荣之乱等。

综合以上所知,无论是中原地区,藩镇废置频繁,还是地方藩镇的反叛无常都表明安史之乱后,唐政局的不稳。在平定安史之乱期间,唐中央为了快速平定叛乱,将多项权力下放地方,地方节度使权力极度膨胀,势力也迅速增长。同时,唐王朝边疆出现危机,无力全部剿灭安史叛将,唐王朝招安安史之乱中叛将,安史叛将依然是河朔地区的节度使,控制河朔大部分地区,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削弱,无法解决地方割据,于是节度使制成为“安史之乱”后的地方行政区划。普遍的节度使制也是唐政局不稳的重要体现。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制逐渐变成藩镇割据,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社会状况

安史之乱后,就唐王朝的社会安定状况试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探究,經济方面主要以赋税的征收。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在全国推行两税法,包括河朔割据型藩镇。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黜陟使洪经纶在河北推行两税法。两税法虽在推行全国,但河朔型藩镇并未将赋税上缴中央。淄青本是重要的赋税来源,自李正己割据以来,淄青的“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在唐人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中提到淮西、淄青、魏博、成德、范阳等“不申户口”。以上材料说明两税法虽在全国实施,但河朔型藩镇并未将赋税上交中央,从赋税的征收可知唐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尖锐,斗争形势严峻,社会的不稳定性加剧。

从文化方面主要考察时人的文学作品,杜甫的诗号称“诗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试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进行分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从杜甫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期间成男基本全部当兵,甚至老妇人都要到军中服役,可见,当时战争的频繁和百姓负担的繁重,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没有安定日子过,社会的安定就无从谈起。封建的知识分子以诗词记述当时百姓生活困苦的见闻,也反映出读书人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不满。在当时的社会中,无论是百姓还是读书人都对当时的境况表示不满,人心惶惶,整个社会都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下。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都表明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性。

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边疆状况

安史之乱爆发期间,唐肃宗根据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迎回玄宗),抽调大量的边防军和利用回纥兵收复长安,以此功来巩固他的地位。唐肃宗的急功近利造成河北藩镇尾大不掉,同时也造成西北、西南边防空虚。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就向唐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广德元年七月,吐蕃攻取唐河西、陇右之地。当年十月,吐蕃联合土谷浑、党项、羌、氐等少数民族共二十余万人攻入长安,唐代宗出逃。

吐蕃军队进入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干涉唐朝皇位的废立。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平定不久,唐将仆固怀恩公开叛唐,勾结吐蕃、回纥联合向唐王朝发起进攻,长安频繁戒严。从这两次吐蕃、回纥对唐的入侵,可以看出唐西北、西南边防的薄弱,已经严重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为了维护唐边疆的安全,每年各藩镇都要派出防秋兵来防御吐蕃侵袭,所以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边疆基本没有安定性可言。

唐安史之乱后的形势大体是政局不稳、社会缺乏安定性、边疆防御薄弱,藩镇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唐王朝统治处于动摇之中。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为应对统治危机,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唐王朝的统治方式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李吉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157-158.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7250.

[5]彭定求、汪绎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2-59.

[7]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806.

[9]郁贤皓.唐刺史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0]樊文礼.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形势和唐代宗朝的藩镇政策[J].烟台师范学院报,1995,(04).

[11]韩国磐.唐末五代藩镇割据[J].历史教学,1958,

(08):16-19.

[12]朱德军.唐代中原藩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3]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J].月读,2018,(10):23-29.

作者简介:

余小波,男,汉族,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思想史。

猜你喜欢

节度使
关于初中历史“‘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及“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延续”的理解
中晚唐藩镇割据,不能全怨节度使
空头介绍信
三槐树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下)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述评(上)
浅析唐朝节度使旌节制度
诗酒风流的杜牧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