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0-09-10郭远超

南北桥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小学数学

郭远超

【摘    要】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实用型学科,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可合理运用,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课本上知识的影子,而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它所承载的知识更加贴合生活。生活情景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演讲式”教学,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在教学方面的照本宣科,而是以生活为蓝本的结合式学习,让学生具有代入感,教学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035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维度不高,抽象思维能力低,如果要求学生仅凭课本上的抽象概念熟悉知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氛围中学习,感受数学的奥秘。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上的直观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相联系,巩固知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数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它应当应用于生活,而数学教育也应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小学生心理来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像叠罗汉,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果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工具进行加减法的运算,这些普通的工具学生可以随时取得,学生多次运算后熟能生巧,基础知识就会变得牢固。当教学《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具体的实物来教导学生,教师可以指着天花板告诉学生它的形状是长方形、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钟的表面是圆形,这能让学生对图形的理解更加透彻。生活中到处充满这样规整的图形,所以学生也能在生活环境中巩固图形的结构,学生看得多了,学生也就熟悉了。这种生活情境式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使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具体

数学是抽象的,逻辑性严谨,精确度高的一门语言。而数学的演进可以看成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下几千年,其维度又岂能是处于童稚时期的小学生能解释的,但许多數学家的知识也只是通过观察和经验得出的。教师要想学生充分明白抽象概念就应该选择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才能让学生懂得知识含义,才能提高学习思维,才能让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生活化情景开展教学,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体,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就变得形象,教学效率也就由此提高。

(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德国学者莱辛曾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向前探索,教师应该准许学生发展自身特长,保留学生对未知的好奇感、求知欲,并通过某种手段让学生在小学数学上产生兴趣,而这种手段就是通过对生活情境的联想。如果教师将生活情境运用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数学感到兴趣。比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章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起床、上课、放学、睡觉的时间在钟表上演示,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感,“代入式”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教学从“单项活动”变成“双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符合实际生活现象

部分教师虽然相应的将公式理论套入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只是将生活式的教学停留在表面,不管是否符合逻辑。例如,通过公式算出苹果的重量1.2kg、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5km而小轿车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2.5km等等,这些算出的答案与现实规律相违背,就会使学生对公式产生怀疑,让学生对其难以信服。

(二)情境设置太“泛滥”,浪费时间

如笔者所知的,部分教师为了使上课气氛变得轻松融洽常常举生活中或童话中的例子带领学生学习,但却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创设情景的次数太过频繁。一个公式举一两个用法不同的例子就足够的,却举了五六个不同人物同样用法的例子,太浪费时间。第二,举例时太多累赘,部分教师为了创设一个生动的例子,前缀太长,这样的情景虽然精彩但是效果甚微。更有可能让学生久久的沉醉在故事情节中无法专心学习。记得观摩过某数学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面积的含义。这位数学教师开始创设情境:在青青草原上住着一只蚂蚁,蚂蚁身高是多少?学生:2厘米。教师:又来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有多高?学生:20厘米。教师:小蚂蚁说他住在20平方分米的地下,请问小朋友知道有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20000平方厘米,最后老师在课件上放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的关系。这样的情境虽然有趣但过于累赘,浪费时间,也容易与后面的教学板块脱节。久而久之就会降低教学速度,从而使教学效率变低。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符合生活实际

教师创设情境应该符合实际、符合逻辑,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真实可感,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这样更能使学生具有“主角感”,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程度、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保证让全部学生都明白情境的意思,这样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二)明确侧重点,创设情境要适量

常言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万物都应该讲究一个度量。在教学模式中情境教学的数量也应该遵从。虽然我们推崇生活情境式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不代表以创设情境为主。物极必反,在同种公式中不断的重复问题只是拖沓、费时费力。这就忽略了数学新课教学的本质,导致后续教学脱节,课堂时间紧迫。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上应该以课文作为主要学习工具,而建立的情景只起到辅助学习的功效,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学生更直接的理解数学中的抽象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时间,明确侧重点。

学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抽象的定义。教师应该尽力将课本中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能被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这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勾起他们对数学未知探索的欲望。这样的好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还使他们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了其思维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袁幸玲.趣意盎然春满堂——对小学数学激发兴趣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4):84-85.

[2]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36):116-117.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小学数学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