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张琳作品中的早恋问题

2020-09-10刘阿平

今古文创 2020年7期

【摘要】 性意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阶段,为孩子将来走向更为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张琳的成长小说从现代父母的家庭方向出发,将青春期的青少年从萌动之心、批评之过、情感把握以及沟通理解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回答了现代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并给予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萌动之心;批评之过;情感把握;沟通理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41-02

项目基金:2017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作品中的生态文明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17A-101。 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经典童话中的生态审美与环保教育探究,项目编号:GS[2017] GHBZ044。

甘肃女作家张琳于2013年入选“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其文学创作追随儿童的成长脚步,以成人的视角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嬗变,她获得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北方十五省优秀图书奖、黄河文学奖等,出版有《第99颗露珠》《拇指橘子林》、《青涩蓓蕾秘密开》《飞向石头小镇》《腰刀的歌》等多部作品。张琳擅长在童话世界里表达成长儿童所遇到的游戏贪玩、理想受挫、家庭溺爱等主题,并且善于表现成长中孩子的心理嬗变及由此产生的两代人关系的改变,来展示爱与被爱、接纳与被接纳的成长主题。本文论述的视角从现代父母的家庭教育出发,将青春期的青少年从萌动之心、批评之过、情感把握以及沟通理解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回答了现代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并给予合适的解决方法,叙说儿童与成人之间日常的爱与美、挫折与幻想,观察现代社会中所缺乏的儿童教育理念,从而试着重新定义人们对于儿童的培育理念,让读者对现代儿童成长过程的心路历程实现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青春花季恋爱之情的心理萌动

在《第99颗露珠》中张琳写道:“格格抬起头就看到了那个名叫笠的男孩,那个喜欢听吉他曲的男孩,蓝白相配的校服,遮掩不住他的好身材,他高高的个头,长长的腿,俊朗的脸型,大眼睛,高鼻梁,帅气逼人,还有他的那双手,干净修长,带着艺术气息。”花季萌动的时刻,好像什么都变得美好了起来,小女生的心思更加凸显,格格开始变得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想让自己变得更美,这样才配得上如此静好的翩翩少年,一个腼腆而又有点臭美的格格,顿时便映入我们眼帘。

禁果效应,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莫名奇妙的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越禁止的东西越想得到,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称为禁果效应。 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对待孩子情感的时候,应注意分寸,使孩子对情感能有正面的體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文章中她抬起头就看到了那个男孩,那个喜欢听吉他曲的男孩,蓝白相配的校服,遮掩不住他的好身材,他高高的个头,长长的腿,俊朗的脸型,大眼睛,高鼻梁,帅气逼人……” 在这些美好字眼中就可以发现,格格对美好少年笠心动了。

喜欢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在心底种下一颗种子,悉心照料它,直到它在心间开出一朵小花,喜欢别人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而能让他人也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更有利于自信心的增长。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格格学会了勇敢,有勇气去承担一个后果。她学会了为别人考虑,变得更加有勇气,这不外乎就是这份小情感带给她意外的收获,这种收获是大大有利于成长的。

其次,爸爸过分之爱所举起的“柳条鞭”

青春期感情的产生是正常的心理表现,然而格格的父亲则举起了“柳条鞭”。 在《第99颗露珠》中,“格格,她扎着高高的马尾辫,穿着一件宽宽的雪纺衫,更让爸爸恼火的是那条牛仔短裤,这哪里像一个初中生的着装!她的校服呢?她下午是穿着校服出门的。” “爸爸怒火万丈地从车里出来。旁边是一棵柳树,柳枝依依。他顺手扯下几根柳枝,把它们拧在一起,就成了一根柳条鞭。他手握柳条鞭,快步追上去。当爸爸拽住格格的手臂把她拉过来的时候,格格一时没反应过来。她正在发懵,爸爸手里的柳条鞭已经落在了她的光腿上。虽然不是很用力,但是光洁的腿上瞬间突起了几条红印子……”

其实,渴望爱与被爱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的早恋其实是对自己身体成长的认识过程。格格是处于身体器官尤其是性器官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性意识朦胧产生,对异性产生好奇,渴望与异性接触。爱情始于颜值,终于才华,从而产生爱慕,就像是对于笠的爱慕,如果听之任之,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早恋。这是孩子成长中一种正常的阶段,所以父母要合理疏导,选择合适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一味打压和抑制。

文章中,作者对于这条柳条鞭的描写格外细致,包括鞭子如何来的,是如何落到格格的腿上,鞭子挥过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格格和爸爸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从中不难看出,粗暴的批评方式带给孩子生理和心理沉重的伤害。柳条“柳枝依依”的美好描写和“突起了几条红印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再美好的东西,当它成为父母批评惩罚孩子的载体的时候,它就变得残忍不堪。

再次,“翠鸟式的爱”诊治受伤的少女之心

在《第99颗露珠》中,“翠鸟”虽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落脚在格格家的窗台上,但在整个文章中,“翠鸟”已经不再是现实中的鸟,而且在更高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引导,并且贯穿于整个文章之中。成长小说中的格格,“当纯真的友情、稚嫩的爱情离她而去,爱她的妈妈离家出走时,她崩溃了。在心灵受到极度伤害后她的心脏变成了千疮百孔的蜂窝心。” 她被翠鸟带入山谷治疗她受伤的蜂窝心,治疗蜂窝心的药方是采集99种植物的露珠,爱她的翠鸟妈妈带着她历经这一过程。作者从现实走入到幻想世界,用极其童真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夜晚睡在小河边,扫尽一身疲惫,跟翠鸟妈妈一起采露珠。最后结局圆满,格格与爸爸经过沟通,和好如初,家庭重新被温暖包围。

在格格的心灵受到“爸爸举起的柳条鞭”创伤之后,她的心灵变成了千疮百孔的蜂窝,她被翠鸟带入山谷治疗她受伤的蜂窝心。这部分的描写,作者从现实走入到幻想世界,用极其童真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夜晚睡在小河边,扫尽一身疲惫,跟翠鸟妈妈一起采露珠。最后格格与妈妈经历沟通和好如初,家庭被温暖包围。后来,格格的妈妈也变成了“翠鸟妈妈”,她和格格加入收集露珠的活动中,孩子和妈妈相互扶持,最终架起真诚的桥梁。不难发现,做“翠鸟式”的父母,请孩子照顾生病的妈妈,给父母与孩子的爱一个合理的比例,让父母的爱不再有去无回,让孩子散发爱的光辉,才会让孩子真正感谢父母之恩。

文章中“翠鸟”最终引导她往正确的方向走去,翠鸟始终代表一种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孩子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翠鸟并没有做格格与笠交往的绊脚石,它没有阻止两人的正常交往,而是在此期间督促格格,让她可以充分去了解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跟他在一起会不会对自己造成一些坏的影响。

最后,默契沟通引导孩子走向成长之门

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交往中的一大利器,它不仅会使孩子和父母互相成为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也为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如何把握沟通的分寸,要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摒弃“唯吾独尊”的思想认知,怀着一颗心来,带着一份感情而归。文中通过山谷中的母女沟通,格格和妈妈各自敞开心扉,给彼此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最后格格和妈妈重归于好,开始理解妈妈和爸爸对自己的感情。在这里,妈妈也变成了我们所喜欢的“翠鸟妈妈”,蹲下来享受和女儿一起成长的快乐。

与孩子进行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教会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关心别人,这对于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有重大的帮助。“当一个人在被爱中慢慢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之后,他的创造力也会被激活,它的潜能也会被充分地调动出来。”从此,父母变成“小父母”,孩子变成“大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双向成长的合理模式,这也是“翠鸟式妈妈”的灵魂所在。

《第99颗露珠》给天下父母的启示是:教育的真谛是爱。美国儿童问题专家教育学家威廉·歌德法勃说过:“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 实际上,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以及很多方面的表现,说到底还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最多,再慢慢到孩子逐渐长大,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又会对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给孩子爱的安全感,让孩子在还未步入社会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就像《第99颗露珠》中的“翠鸟妈妈”一样润物无声地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现代父母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将迎来更多的挑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在每个父母心里,自己的孩子永远独一无二,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一个法则自始至终都不会过时,那就是“真爱法则”,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孩子对父母纯真的爱,不管是大人之爱还是童心之爱,都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为了下一代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张琳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亲情之爱、批评之力、心理期望、把握情感与沟通等教育主题,在现实的教育中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还需要现代父母在生活实践去发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东方晨曦.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2]王雪巖.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能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张琳.第九十九颗露珠[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7.

[4]阿尔弗霄德·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4.

[5]孙孔懿.教育分寸的目标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6]陈静.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成人自我学习德勒[M].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刘阿平,男,甘肃宁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外儿童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