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像的力量

2020-09-10王旭明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周杰伦追星演唱会

编者按:对于有偶像的人来说,偶像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尤其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甚至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对王旭明来说,周杰伦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偶然听到周杰伦的歌,王旭明就被励志的歌词和美妙的旋律所吸引。了解了周杰伦更多的经历后,他开始了“追星”之路,看演唱会、与偶像见面……为了使更多人了解周杰伦和他身上的可贵品质,在修订教材时,王旭明曾把周杰伦的《蝸牛》选入了教材。这一做法却引起了热议,最终,《蜗牛》被撤。时至今日,他对这件事仍然充满了不解、愤懑、遗憾。

在第18个“周杰伦日”王旭明撰文回顾了自己的“追星”经历,这看似与身份、年龄不相符的举动,却成为一种支撑他的力量……

我不喜欢在网上或者自媒体中胡怼乱骂和无聊地吹捧。然而,我热爱周杰伦,并且不吝于对他的所有“吹捧”。因为,在我人生的历程中,周杰伦成为偶像与榜样:告诉你无论怎样的人生际遇,都要爱己、爱人、爱生活、爱世界。

我个人对周杰伦的认知还挺早的。当然,对更多以周杰伦为青春记忆的杰迷来说,可能不叫早。已经记不起是在哪一年了,只记得,最早听到的周杰伦的歌是《蜗牛》《听妈妈的话》。我听一首歌,在旋律之外,更感兴趣的是歌词,这两首歌的歌词尤其吸引我。当时,我了解到,歌词是周杰伦自己写的,就对他的好感更加深了一分。后来,在电视、电台上,在网络中,我得到了周杰伦更多的信息:有很多歌都是他自己作词作曲的,他还常常给别人写歌;他生长在单亲家庭,没考上大学;他顽强地对抗僵直性脊髓灰质炎;他首张唱片推出后并没有成功;他孝敬妈妈;等等。他的故事与歌一样,简直就是人生启示录,告诉你该怎样面对,又该怎样超越。

与专业歌迷不大一样的是,我首先是被周杰伦的事迹,尤其是歌词和个性吸引的,然后才注意到了他的更多的歌,看了他的电影,现场观看了他的演唱会。周杰伦的演唱会,我在北京看过多次:有两年是在首体,其中一年连看了两场;有一次是在工体;还有一次我跑到天津看了他的演唱会。这是我至今看过的最多的歌星的演唱会,也是唯一一次跑到北京以外的地方看演唱会,真是破天荒。我越发觉得,他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多契合之处:他和我理想中的人格模式高度相似;甚至,他的语言,无论是歌词,还是演唱会现场与歌迷的交流互动,都成了我研究的范本。

周杰伦,一个立体化、多层面的偶像。

2012年年底,我写了博文《周杰伦何以成青少年偶像》,以12000余字的篇幅,表达了对周杰伦的赞美。写这篇文章的由头是,在当年由腾讯网举办的年度教育盛典中,教育学者孙云晓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当前最受中小学生欢迎的偶像就是周杰伦。这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我在博文中引用自己更早的微博:“有人据此称娱乐明星正取代主流形象,应该警惕。我以为,周杰伦能说会唱还能演戏,自己作曲又弹钢琴,打篮球玩双节棍有素养,绝对是个全面发展的典型,当下青少年好有眼光!我奇怪,我们那么多娱星,什么超男超女、什么中国好声音,竟无一个周杰伦!” 这篇微博在短短一天多时间竟有6000多粉丝转发,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在浏览、在讨论。评论者中,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周杰伦的拥趸,其中不乏赞美之词,如“我永远爱你”“你伴我十年成长,还将伴我终生”,其真挚和情浓的程度令我都增加了些许感动。

我在《周杰伦何以成青少年偶像》一文中直言,周杰伦的才艺无须多说,他特色鲜明、曲风自然,有超强的现场即兴创作能力和对乐理﹑各种乐器的精通,还有不入俗套的创作思路。他不是靠脸蛋、更不是靠青春吃饭的,他红遍华语乐坛二十年不倒的原因是努力且才华横溢。

虽然具有如此的地位,周杰伦为人真诚、善良、低调、不事张扬。我在文章中透露,知我对周杰伦如此赞美,某报总编辑给我发信息:“吾兄有所不知,杰伦小弟还在大陆捐献了20所希望小学!更有所不知,每年还要巡回视查,与孩子们同唱共乐打篮球!还有所不知,咱这个杰出的小弟从不让媒体宣传。”这条信息令我惊叹不已。没有这位总编辑的信息以及刻意查找,我还真不知道杰伦如此高妙的人品。

还有一个例证,体操运动员邢傲伟在自己的微博转发的一条信息是:“发现周杰伦一件大事,关于汶川地震捐款的事。媒体报道他捐了50万,但后面却没追踪,以周杰伦低调个性就没出面澄清。看了后我曾经也骂过他,原来他捐了4200万,却没有高调的大喊!4200万啊,比成龙他们捐得都多!偶像,绝对的偶像。这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绝对的励志!”

见过许多艺人、企业界行善的,几乎相伴的都是媒体的大肆渲染和近乎肉麻的炒作。周杰伦行善至此,大有弘一法师弃世求清之风骨了。这一点从网友们的评论中也可以充分领略。有一位网友说:“大叔,算你有眼光,杰伦是真正一起陪我们成长的偶像,有理想、有担当、重亲情、讲义气,歌里充满正能量。他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虽然杰迷都已渐渐长大,不像其他脑残粉,为自己的偶像在网上闹腾。但这么多年,杰伦像家人一样,就算我们都已经老去,但也会高喊那句口号:无与伦比,为杰沉沦!”还有网友评论说:“杰伦和一般歌手不同,把家人和朋友放在第一,教会我们做人,歌曲很励志,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总能听得到他的歌,不管是什么领域的人,首先学会做人才能得到别人承认。”说到真诚,更有细致的网友直接说,周董自己都承认自己爱装,总比那些装完还不承认的公众人物好得多。有网友说,抛开他的才艺和其他品德都不说,仅就他孝敬自己的妈妈这一点,就值得所有人崇拜!

我想,周杰伦成为偶像还在于他不像一般艺人那样“无脑”,他有思想、会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还从不回避自己的过去。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直言:“我唯一的遗憾是大学没有考上,但说到没有上大学究竟有什么实质缺失呢?我想应该是缺了大学生活的经验吧!我当年虽然是没有上大学就进了唱片公司,但也经历过闲来写歌赚钱,有空打打篮球的生活。我感觉这种生活也蛮像个大学生。”

上面这些言论多是我在2012年抒发的感悟,然而放在当下,依然不过时。

早些时候,我就像一个狂热的脑残粉一样,在很多场合都不吝对周杰伦的赞美,不必说微博、微信、博客中那数不清多少条、多少篇的文字了,还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有在综艺节目中,等等。每次看完周杰伦的演唱会,我都会发很多感悟,以至于有的杰迷在演唱会后发微博说“坐等王旭明老师的观后感”,他们戏称我为“杰迷中的大佬”。我还在小破站(Bilibili)上看到过有人up了我在教育台的综艺节目中的视频,说“吹爆王老师的彩虹屁”……再后来,因为“爱杰伦”已经成了习惯,深植于我的生活中。有趣的是,在一次观看完“地表最强”演唱会时,我竟被旁边的杰迷发现了,并被拍了照片发了出来,成为我看杰伦演唱会的珍贵纪念。

一位年轻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说法,叫“粉随主子”,我不懂。他问我:“周杰伦的粉丝和其他明星的粉丝有何不同?”我说:“那当然太不同了,周杰伦的粉丝们同杰伦一样,素质极高,他们对周杰伦的赞美或评价很少有不入流的、低俗的语言。我由此也喜欢他的粉丝们。他们很多人叫我王大叔、王大哥,说我是粉丝团里年纪最大、级别最高的‘领袖’,很振奋,说周杰伦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你看看他们多可爱!他们处处透着天真、纯粹、无邪。”

他又问我:“你知不知道去年有件事,周杰伦的粉丝把周杰伦刷上了微博热搜第一,有粉丝跑到国外网站去告诉杰伦,他只回复了一个字‘屌’?”这我不知道,但这确实是我伦的作风,也是他无与伦比之处,也显出了杰迷的与众不同。我们很强大,但我们不张扬,不是不愿,而是不屑。

他再问我:“那你知道不知道,当年你呼吁周杰伦歌词进教材时,也就是你最‘脑残’的那段时间,有人说你蹭周杰伦的热度,借他宣传教材,甚至拉拢杰迷为了壮大你在网上的声势?”我惊呼:“胡说,我绝无此意!”

朋友的问话,让我忆起那年一件引起了舆论广泛热议的事,那就是“周杰伦歌词入选语文教材”。2014年,正值我所在单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修订教材工作紧张进行之时。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讲动物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叫《蜗牛》,刚好周杰伦有一首歌也叫《蜗牛》。为了让学生感受词语美,更让学生体会蜗牛自强不息的精神,可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是增加教材的新鲜感和与现实生活的贴合度,经过讨论,拟将《蜗牛》的歌词列入课文。不知怎的,此事传出后引发舆论关注。有人断章取义地转发、解读,有的说“语文教材删除大量经典篇目,被周杰伦取代”“周杰伦取代了鲁迅”;有的说“语文教材修订是在用周杰伦打广告”“变相鼓励小孩子疯狂追星”;当然也有理解者:语文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继承历史文化,与时代合拍,学学“蜗牛”、唱唱“天路”也无妨,等等。尽管我刊发文章公开解释此事,但不料,还是被教材审定专家驳回;无奈,我们又把它作为练习题,让学生扩大视野,这回总该行了吧?嘿,又被专家驳回,而且毫无理由,仅仅几个字:“《蜗牛》需撤换。”我无语,我愤懑,我也没辙。为顾全大局,我只好忍痛割爱。

2018年,我在《狗年春晚,再盼杰伦登场》一文中回忆了此事,并直抒胸臆:“难道只有当某位大领导批示:‘某某同志,我看杰伦歌曲不错,值得让孩子们一听一学’时,‘专家’们才赶紧做响应状和拍马下作样儿不成?我看,果真有那么一天,一定要追这些‘专家’的责任,让他们的名字曝光。我还深信,如果是这样的人当‘专家’,把教材关,教材偏‘难怪旧’的局面能改?老了!”

说到这儿,我还是要回忆下2015年8月我有幸与杰伦的一次单独会面。那是在嘉兴《中国新歌声》录制现场,杰伦是《中国新歌声》史上最年轻和最具人气的导师。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我与杰伦在休息室小聊。杰伦见到我特别有礼貌,主动与我握手,称我为王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大腕儿、明星的傲娇。因为录制时间很紧张,听说为了见面,他连饭都没有顾上吃。

我最关心的是,他怎么想起了当导师。杰倫说,他的妈妈曾为老师,以至于他对教育和老师很有感情。他做过很多工作,歌手、演员、导演和老板,就是没做过老师,要体验一下这份崇高。我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歌手们很不容易,也很努力,只有尽心尽力指导,方可安慰……

11

这件事,包括当时的照片,一直到2018年临退休之前,我才公布出去。那时,我是一个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如果说,2014年时我希望周杰伦的歌词进入教材唯一的立场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周杰伦,那么在2018年发布与杰伦相遇这段往事,则更表达了我对杰伦的挚爱以及期待更多年轻人向他学习的心情。

当然,我也常常在网络上,或者听到一些网友、杰迷对我的表达,大多是热情、可爱的,比如,我上文提到的那些,再如不久前,我做客腾讯网和于丹教授(她也是周杰伦粉丝)谈高考作文,我看到有网友在弹幕中戏称“周杰伦粉丝团高层会晤?”等,这让我感到幽默之余有种归属的快乐。不过,我也看到过有人质疑“当官的还追星?”“这么大年纪还追星?”等。我其实很想回复:当官的就不能追星?年纪大就不能追星? 怪事!

我曾经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档电视演讲节目(就是上文提到的小破站中那个视频)中说,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超乎想象。当然不仅是杰伦,而是在各行各业。演员中,除杰伦外,我的偶像还有姚锡娟、胡歌等。实际上,在官场、教育界,甚至医疗系统,我也都有偶像。例如,被人砍伤还继续为病人服务的北京朝阳医院的医生陶勇,就非常让人敬佩。陶医生在不幸被病人伤害之后说,即使以后不能做手术,自己的专业技术也要传下去。他以德报怨的行为让人感动。偶像不局限于一名歌手、一个演员,他可以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他也可以是你的父母长辈、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亲人,生活中的人、新闻中的人,甚至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人类诞生于世,几千年来,总有一些人,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着光和热,吸引、鼓舞、影响着其他人追求真实,追求真理。德国哲学家尼采有一部著作叫《偶像的黄昏》,他以被各方承认的、代表某些思维立场和价值设定的权威人物的形象,论述了一大批偶像。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确是把许多人当作人生偶像,当作人生力量的来源,往前走。

说回杰伦。近段时间,我注意到,也有人评价周杰伦近来作品大不如前,说新歌缺乏诚意,说他拒绝成长,说他“富足、嘚瑟、悠闲而毫无灵魂”等,这些评价不无道理。然而,周杰伦的作品对于我而言无新旧,无前期后期,就算是被人苛责的《我很忙》之后的专辑,我也欣赏充满奇思妙想的《牛仔很忙》、惊为天人的《青花瓷》,还有再后来的《烟花易冷》《明明就》《算什么男人》《床边故事》《告白气球》《等你下课》……但按下对文艺作品的讨论先不表,抛开他有那么多经典的作品在时间的考验里历久弥新不说,至少一个事实是,周杰伦还在,一直未停止创作。这一点,特别是在现在出现了“流量明星”这种怪现象的时候,周杰伦更显得可贵。

我曾看过一部关于好莱坞影星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恩怨的剧,讲述她们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中此消彼长无数的故事。然而,在琼·克劳馥临终的幻境里,有一句台词这样说:“他们不会记住你不堪的往事、衰败的容颜,恰恰相反,你的美丽和才华会像琥珀一样被封存在电影胶片里。”生命自诞生以来,就面对一个问题:如何与漫长的时间抗衡。生命之短暂在宇宙之苍茫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渺小。我们无法永生,却可以传承。传承的必然不是“流量”,不是“热度”,不是那些真真假假的“数据”,是什么?是影片,是音乐,是作品,是人格和精神。

问题还是简单表述为:周杰伦出道以来至今,出现了那么多“流量艺人”,“鲜肉”频出、大咖不断,却独独没有出现像杰伦那样拥有才艺,还有情怀、思想,更重要的是创新创造精神和不言败、不服输地坚持与忍耐的人,独独没有出现“另一个、下一个周杰伦”?在第18个“周杰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无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沉淀,伴随我们这么多年的对周杰伦的情感也不再是那种简单的少年情怀,就像后来,我喜欢他和方文山合作的《青花瓷》。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青花瓷》的创作“前无古人”,从文山的词,从旋律到配乐,到杰伦的演唱,都是那么的完整,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并非一两句能够说清楚,也是简单的,每个人都能体会: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

所以以这首歌作为本文结尾,因为它关乎爱。爱本身就是一個哲学命题。古往今来,人生和艺术面对的主题,说到底,其实便是一个字“爱”,爱他人、爱自然、爱崇拜者、爱自我。大多哲学问题也是围绕“爱”的。孔子的“仁”和墨子的“非攻、兼爱”都是要爱人。柏拉图、尼采等也谈爱的本质。卢梭说,爱本身还是一种教育,是有关人的教育。人在爱中的体验比所有的体验都要深刻、细致、激烈,让人不可思议。

少年时代的周杰伦为少年时代的我们唱了很多情情爱爱、努力奋斗、激情热血、奇妙惊喜的歌。他年轻时,给过我们年轻。而今,周杰伦是胖还是瘦、有没有绯闻、上不上微博、有没有热度……已经不成为我们判断他的因素,他无须在时代一波又一波流量、数字的浪潮里浮沉,因为他是周杰伦。他成长时,给予我们成长。

至于未来怎样?我以为,即使杰伦衰老了,也依然是我们的偶像。我甚至相信,很久很久以后,他的名字会如同柳永、如同肖邦一样被铭记。因为,我坚信人世间有一种力量叫爱,正是偶像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

杰伦日,正是我们再思学学杰伦时!第18个周杰伦日,我寄希望于未来,希望他“后有来者”,希望更多的周杰伦,还会出现……

猜你喜欢

周杰伦追星演唱会
让追星不疯狂
My Dream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不用每本都向周杰伦借
向周杰伦借书
春天的演唱会
小青蛙的演唱会
不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