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动的线条 凝固的音符

2020-09-10易靖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通感章法

【摘要】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學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通感;章法;节奏韵律;艺术综合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35-04

【作者简介】易靖,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江苏镇江,212100)教师,高级教师,镇江市美术教育委员会成员。

看过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作品的人一定会为他纯粹的色彩、点线面的肌理构成所吸引,如果说他的画作——《构图8号》是最接近音乐的画作,那么《构图7号》更是一支音乐狂想曲,画面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面无不蕴含着律动和节奏,给观者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康定斯基美术和音乐的通感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在苏教版小学中年级美术教材里也有相关类似通感训练的课程,其中《听音乐画音乐》一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以视觉形式传达音响效果。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早在东汉儒学家马融的《长笛赋》中就有类似描述:“尔乃听声类型,状似流水,又像飞鸿。”这种打通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界限,让人感到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笔者认为,在书法艺术和音乐中,也同样存在通感。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往往就是章法,即篇章布局之法,节奏与韵律存在于章法之中。节奏和韵律是音乐术语,借用音乐术语来解释书法,是因为,书法艺术与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相通的东西。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王羲之的《远宦帖》(见下文图1)就是一幅节奏韵律极高的法帖。首先从作品中单个字体量的大小比例反差来看是非常鲜明的,它好比音乐中音量的大小变化。大与小的比例反差愈大,节奏就愈加鲜明,风格越奔放跳跃。反之,如果表现文静恬淡的风格时,反差就相对较小。无论是什么字体、什么风格,都有大与小的变化,只是这种体量变化的程度与幅度不同而已。把王羲之的《远宦帖》与欧阳询的《心经》(见图2)做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前者是一首奔放自由的狂想曲,那么后者则是娓娓道来的叙事曲。

中国书法艺术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以线条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情感。所以,在章法布局中除了字体大小的变化,线条的轻与重,虚与实的对比与变化也是书法创作与欣赏的重要方面。在书法作品中,虚实轻重主要表现在用墨上。墨的浓与淡,燥与润都是虚与实,轻与重的呈现(当然,它与粗和细、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长和短,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概念。在这里,笔者要谈的主要的分辨参数是墨的虚与实。)。字大而聚、笔画长用虚墨,呈现飞白,是轻;字小而散、笔画短用实墨,则是重。它类似音乐中的重拍与轻拍的对比和变化,当要表现最重“节拍”时,需用多种技巧来刻画“宏音重拍”。

例如《远宦帖》(见下文图3)中的“省”“别“”为“”慰”四个字,大、聚、粗、实,在作品中当属是重拍。反之,“足”“下”“武”“昌”“亦”等字,小、空、细、虚,则无疑是轻拍了。总整观看《远宦帖》表现的轻重虚实的韵律节奏,如同演奏了一曲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的《平沙落雁》。

除了轻重虚实,章法的另一构成要素就是笔画的粗细长短的安排。在经典的书法作品中,除了“铁线篆”“玉箸篆”属等粗细的线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与细、长与短的笔画变化。如果把一个笔画比作一个音符,那么笔画的粗细就如同音乐里的低音与高音,长线与短线类似音乐的长音和短音。短音有如弹拨乐,长音类比管弦乐。短音铿锵急促,长音绵延悠扬。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的组合变化,体现音乐的旋律;粗线与细线,长线与短线交替变化地组合在一起时,最可表现书法的韵律。仅这一点,就可看出,书法和音乐之间的暗合。

以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肚痛帖》为例(见图4),作者把线条的长短粗细运用和谐得当,不仅有长短的交替,还有快慢的转换,依文意和笔墨的行进使作品极富节奏韵律之美,欣赏这样的佳作所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就如同聆听《高山流水》,给人以听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另外,章法中的正欹聚散,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它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如果与音乐来类比,它好像是乐曲的变奏。在王献之的《黄汤帖》里(见图5),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最初入笔时,速度较缓而稍矜持,呈现平整匀落之势,“服”字以后,用笔渐见放纵,至第二行用笔已极洒脱。“汤”字左散,右聚;“悬”字上放,下收;“进”字左欹,右正,自然奇巧,生动消散。中轴的摆动和交错,既摇摆又匀整,既跳跃又通贯,既俯仰生姿,又字字稳健。手之握笔,尤指之抚弦,挥运之际,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观之以悦目,闻之而赏心。

鉴于通感及联觉的作用,书法与音乐,甚至文学、绘画、舞蹈等各类艺术之间,都是法理相通,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所以,在小学高年段的書法欣赏课上,笔者常常把音乐、书法和文学等课程结合起来,在发扬各自特点的同时想方设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近年,笔者把审美通感运用到书法欣赏课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上好这样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有如下几点需要重视:

1.教者心中要有目标,目标要具体到可操作。

这类综合实践的课堂突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核心就是用目标作为教学的宗旨,用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巧,领悟感受。课程训练的系统化不再是课堂的指挥棒,而是强调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在努力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字体的大小粗细对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出示多篇在字的体量上反差强烈和反差较小的名家名帖,让学生从直观视觉上明白教师的用意。详尽明确的目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努力创设更利于学生专注的学习氛围。

艺术综合实践课的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避免在单一的学科里学习所带来的枯燥和疲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科之间分离脱节的缺陷,跨越学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这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极大的促进。对于学习氛围的创设,笔者常常采用情景式教学,比如在欣赏唐·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前,笔者先播放悲壮雄浑的音乐,营造激昂悲壮的氛围,然后给学生讲述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的背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颜真卿在痛失兄弟及侄子后,既怀同仇敌忾之愤,又感家族巢倾卵复之痛,临文时悲愤之情一发难收,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字字有惊心动魄之气,无矫揉造作之迹。让学生不仅从书法的外形去欣赏,还从文字的内核去体会作者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听到音乐流动的音响,感受激扬澎湃的慷慨;聆听音乐时可看到气韵生动的线条,洞察作者不为人知的情思。

3.课内外结合,家校共育。

艺术综合实践课是课内课外结合学习的课程。在课堂上学习欣赏名家名帖,初步创作等知识和方法,然后在课外把相关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然而要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光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经常在班级或者全年级举行书法比赛,课后让学生把比赛作品带回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小小的成功,在家长的鼓励下,学生也更有学习的兴趣了。这样的方式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书法、音乐和文学等艺术中所见所闻的具象性通过整体欣赏,让章法有情感,墨色有旋律,线条有节奏,感受更为丰富深刻。

猜你喜欢

通感章法
浅析《荷塘月色》中部分语篇的艺术语言运用
质地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多一分不平凡
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浅谈现代诗教学学津
章法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