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中段识字写字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0-09-10陈梦瑶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识字写字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识字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课本中没有了专门的识字单元,增加了更多倾向于对阅读文本的解析,识字写字的部分常常成为绿叶。如何使识字写字教学更好地融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中段学生面对长文本时识字写字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值得教师做深入思考。

【关键词】识字写字;阅读;部编版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25-03

【作者简介】陈梦瑶,江苏省徐州市风化街中心小学(江苏徐州,221002)教师,二级教师,曾获2019年江苏省语文评优课特等奖。

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非常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那是为学生打下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到三年级后,语文课文的篇幅加长,教师很难做到字字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识字写字教的有质量又高效?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部编版的语文识字写字教材注重“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规则。部编版教材中将识字的任务进行了迁移。在小学阶段共要求识记3000字左右,其中2500个字要求会写。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基本内涵,让他们了解常用的偏旁部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二年级会遇到大量的见面字和认读字,这些见面字和认读字在后续的学习中会出现在书写当中。一、二年级的会认字和见面字达到1600字之多,所以教师在教学生已认字的书写方面是难点,这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

因为江苏地区刚使用部编版教材三年,部分教师面对新教材时对“见面字”“会认字”和“会写字”的称呼还常会搞错,对教材中这三类字的学习要求还不够清晰。

在苏教版教材中,我们把只认读不书写的生字叫作二类生字,而将需要认读书写的生字称为一类生字。在新教材中,出现了只需要学生见面认识但不需要识记的“见面字”,如《带刺的朋友》中出现的“诡秘”“钦佩”“劈里啪啦”,这类生字在课文中注上了拼音,但在认读字和认写字中并没有出现它们,它们被注音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出现障碍。而“会认字”仅要求会读会认,不要求会写,最后要求识写都会的是认写字。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厘清各类字之间的关系,不得盲目拔高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遇到非常优美的词语总会忍不住想让学生多积累,学会识记写,其实这并不必要,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生字负担。在新教材中各类课文篇幅较长、内涵较丰富的大背景下,盲目增加学生识字难度不利于实现识写和阅读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已认字的书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已经识记了这个生字,所以教学重点不在读音而应放在辅助学生发现字的结构或书写时需特别注意的笔画上。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易错字;重点指导未教过的部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句子语境中运用要学写的生字。

在《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中,“刺”是过去的已认生字,本篇课文中要求会写。那么,教师在引入课题时便可进行设计,提醒学生这是已学的汉字,让学生在学习生字时有回忆,促新知。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带刺的朋友》,‘刺’是我们的已认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这个部件也念‘cì’,表示植物上尖尖的部分,右边是利刀旁。”在这段导语中其实隐含着本节课的新知识“朿”这个部件,导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刺的部件特殊,引发学生注意,教师再带领学生回顾旧知,掌握“刺”的字形结构,高效地将这个生字的书写要点进行了提示。也许此刻在学生心中会有一个疑问:植物上尖尖的部位是什么样的?这种思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设计当中,为后面的识写学习做了铺垫。

在本课中还有一个既需要认读又需要书写的生字“枣”。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朿”,这是学生发现与自我学习的契机。此时,教师将生字带入文本中比较发现,可以使文字学习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板书后相机教学:

教师:同学们知道《带刺的朋友》是谁吗?

学生(预设):小刺猬。

教师:那它做了件什么事呢?

学生(预设):小刺猬偷枣。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相机将“偷枣”写在课题下,继续引出问题。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刺”和“枣”,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学生很快便能发现,“刺”和“枣”都有相同的部件,这时,萦绕在学生心头的“朿”到底是什么便可以解开了。教师出示“朿”的图片,用导语提示学生:“因为枣树上有刺,所以‘枣’字也有‘朿’这个部件。”讲到这儿,学生的思维便更加活跃,它们很快便会发现这个部件在书写时笔画的变化,有的会说“刺”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在书写时第六笔化捺为点了,还有的会发现“枣”字中“朿”的第三笔横折不带勾。此时,将学生再次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以“枣子上可没有刺啊”的引语既说明了“枣”字书写的要点,且字不离文,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字与文本的联系。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总结识记“枣”这个字的方法,学生经过教师上面一系列的情境识字的带入,便能很容易地总结出:“枣字的上面是尖尖的刺而下面是掉落下的兩颗大红枣。”

下一步指导学生写“枣”这个字时,教师提问:“书写这两个字时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大家吗?”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情境想象中:“枣树的树杈很多,所以撇捺舒展开,而下面的两个大红枣,一颗一颗落下来,上小下大。”

学生在不自觉中已经进入了情境的学习状态,而这种情境是不脱离文本的,学生一直在《带刺的朋友》的小刺猬偷枣的情节中学习了生字。课程的前8~10分钟,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概括了文字的主要内容,还在不脱离课文的情境下共同认写了文本中贯穿始终的两个生字:“刺”和“枣”。下面进入课文的学习时,依旧以“枣”字为媒介,引入故事的学习。教师导语:“同学们,瞧,就是这又大又红的红枣,禁不住就让人眼馋,怪不得小刺猬也要来偷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开始进入文本的学习。

对于生字的教学,教师往往习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一字组多词,注重偏旁部首的含义以及写法。这些机械又无趣的组词记字全是在无情境无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很难有带入感。这样便会出现学生写了很多次依然不会、生字组词随意混乱、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等问题。因为一切都不是在有内容的情境中主动识得的,所以学生对于新知的印象始终不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中指出,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对于学生易错字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情境中给所有的生字都留下了属于它们独特的“故事”,就是给了学生正确的暗示,帮助他们形成长久的识写方法。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利用生字与文本间的关系有效解决了为了认写而认写的无趣识字方法,让生字与阅读教学有机相融。

部编版教材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应加强指导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笔顺,对于二年级应着重指导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于三年级,除了刚刚说到的情境识写,还应增强学生对汉字识记写的方法指导,以及关注其单字的书写,并开始使用钢笔字。

但在部编版语文课文篇幅普遍较长的特点下,如上文所说,实现字字指导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分类进行指导。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日常使用汉字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发现指导,而不是一把抓。

如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除去刚刚已教学的“刺”和“枣”,还剩下“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共11个字。在这11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占了7个,教师可相机把它们归类,带领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不同的书写特点,将左窄右宽和左右相等的字区分开进行字形的识记。不作为重点教学,因为这些字的字形都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

在剩下的“忽、乎、匆、追”4个字中,有一个字作为易错字难点,教师通过预设可以相机提问:“剩下的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点提示。”教师提问的关键点在“容易写错”的字是哪些,让学生从不再关注认读,转移到写这件事上。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大多都会关注到“匆”的书写上,教师指出很多学生会忘写最后的点画,大家集思广益,有的学生会说:“可以记成儿歌‘小刺猬偷枣急匆匆,小枣扎在尖刺上。’”有的同学说:“千万不要忘记写点,可以记成一人匆忙奔跑流下一滴汗,那一点好比流下的汗水。”

教师将生字进行分类归整,学生自主放手学习。识字写字教学便能化繁为简,有重点有区分。

以《带刺的朋友》为例,笔者思考部编版中段识字写字教学的问题不难发现,对于生字表中大量识写的生字可采取放手去学,鼓励学生用已知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将集中抱团识字和随文识字有机结合。将生字带入文本,在情境中感悟文字內涵更容易识记,学生学习也更愉快。教师积极地创造并运用生字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加强文字的使用概率,可方便学生更好的识记生字。

[1]郭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文化渗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陈迎春.整体识记科学识字——以部编教材为例谈识字教学的整体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9(25):92-93.

猜你喜欢

识字写字阅读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给刘洋阿姨的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