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阅读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0-09-10张苓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阅读教学

张苓

摘要:语言和思维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个层面。文章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替代 思维发展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发展,而表现为被他人的思维所替代,也就是“思维替代”。

一、“思维替代”现象的归因分析

1.对“思维替代”的认知误区

首先,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知,并由此产生了教学实践层面的差异或偏差。当前,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往往重视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传统语文观,而对“思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思维替代”现象长期存在。其次,对“思维替代”负效应的忽视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设计,并拥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并不能重视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大语文教师对“思维替代”的负效应重视不足。

2.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缺陷

高中阶段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解读课文,理解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将阅读教学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仍存在缺陷和不足。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和特征理解、掌控不到位,甚至仅凭经验授课,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需求,造成对学生学情的高估或低估。其次,教学流程方面的“文本缺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学的表面功夫比较重视,教学方式新颖但是成效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不重视读书和感悟这两个基本环节,使学生的思维失去了应有的基础。再次,在教学方式上缺乏“有效活动”的参与和支持。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活动目的模糊、形式单一以及训练不足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思维的引领作用,进而导致“思维替代”现象的出现。最后,教学评价方面缺乏必要的反思和反馈。“思维替代”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而不被广大语文教师察觉和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反馈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二、走出“思维替代”误区的对策

1.形成对“思维替代”现象的正确认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替代”现象具有隐蔽性、普遍性的特点。因此,要避免“思维替代”现象的无序蔓延和负面影响,需要广大教师形成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认知,进而提高警惕、进行有效防范。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语言能力的塑造,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不足,认为能说会写就是塑造学生的思维。面对这种情状,教师必须正视思维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思维培养和阅读教学相互融合,大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然后,高中语文教师要直面“思维替代”的负效应。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替代”现象具有隐蔽性特点,若不认真分析往往不容易发现。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旦发现上文所说的表现,必须正视和重视。

最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发展思维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发展思维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以及思维训练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等语文思维发展的原则,并将其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学生思维训练的导向和指引,使学生的思维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学生思维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思维替代”现象的规避也需要以教师对教学的合理设计实施为前提和基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向良性方向发展,有效避免“思维替代”现象的发生。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尽量保证文本的“原味”阅读,塑造良好的“文本体验”。原味阅读,指学生不借助媒介和背景材料,仅依赖自己的思维与文本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并由这种直接的感知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显然,只有进行“原味”阅读,方可有效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通过课堂互动实现发现和质疑,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促進思维的良好发展。

然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搭桥”的准度,避免过度“搭桥”行为。显然,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过多的“搭桥”,会使学生由于缺乏思考而无法形成理性构建,从而人为扑灭学生思考的火苗。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通过追问激疑,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及时反思,遏制“思维替代”现象的产生和蔓延。鉴于阅读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的隐蔽性,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将重点置于那些关键环节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及时纠正,防止“思维替代”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阅读教学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思维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鉴于思维培育的长期性和特殊性,在避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方面,过程性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激励的动态化和多点化,使激励作用向纵深发展,进而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注重其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真实思维,有效遏制阅读教学中“思维替代”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行为,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受到外部信息或媒介的干扰,是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建构。

三、结语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活性,避免“思维替代”现象的负面干扰,是一个兼具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课题。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思维替代”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然,“思维替代”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命题,要想分析全面、透彻,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刚.学生思维替代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7(25):47-49.

[2]杨刚.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替代[J].基础教育参考,2016(14):51-52.

[3]丁力.从语言看显性思维与隐性思维的相互关系[J].汉语学报,2015(03):8-12,95.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