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2020-09-10宋镇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解传承阅读教学

宋镇

摘要:阅读通过文本语言,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调动他们的文化情感。语文阅读和生活阅读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活阅读重在获取生活知识,享受休闲时光,而语文阅读重点在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体会语言之美,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基于此,文章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文化的理解、传承。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化 理解 传承

语文文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價值观念,提高审美及文化品位。”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读懂内容,理解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在学习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语言体验中唤醒文化意识

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就是让学生接受和认可文化。学生运用的语言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文化意识,并将文本语言和传统文化因素融合起来,更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

要将文本语言和文化因素融合起来,可以采用求同、寻异两种方式。求同,就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找出与文化知识的相同点,从而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对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寻异,就是采用比较的方式,对中西方语言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

在《女娲补天》这一内容教学中,在自主阅读时,学生只是觉得这一神话故事非常有趣,并不会探究其本质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探索文字背后蕴含的故事。

1.课文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她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为何说是黄泥,而不说是黑土呢?

3.女娲与上帝创造男女的比较。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可能都看过类似的故事书,对这一故事早有耳闻。故事讲的是创造人类生命的神女,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不辞辛劳寻找五彩石并加以冶炼,补住天空漏洞。

第二个问题为黄泥、黑土两者有何区别,文章中为何要用“黄泥”。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讨论中,他们很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黄泥”与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有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文章中“黄泥”一说,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将文化因素贯穿到文章中,更能够将学生的文化意识唤醒,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更容易投入阅读过程中。

第三个问题为女娲与上帝创造男女有何区别,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将我国传统民间故事和西方故事结尾做比较,让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我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结局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美满幸福生活为主,将家庭的重要性体现出来;而西方故事一般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结婚为结尾,并不会对他们婚后家庭生活进行说明,重在赞美“爱情”。家庭和睦、繁衍后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不向往和追求爱情。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歌颂、赞美爱情的诗歌,只不过同西方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较为含蓄、保守,男女在表达爱情时,不会向西方人那样主动、直接,很难直接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爱情是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心理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中西方人不同的安全观和表达方式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根源,这些都是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化时会慢慢理解的。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对基本的母语文化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唤醒他们的文化意识。

二、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产生是可感的,如情感的共鸣。而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欣赏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文本包含的文化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中,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若是教育只是书面上的内容,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内容狭隘。”学生生活的社会有着传统文化气息,通过对大量母语文化作品的阅读,学生对母语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意识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并产生认同感。但该种认同感就像“迷宫”一样,很难找到突破口。而文化意识的产生,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即情感。例如,可以结合《难忘的一课》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强化他们的母语文化意识。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一天,一位中国大陆船员在高雄港口不远处的一所小学,看到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生学国语的故事,表达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流露的情感是感人且真挚的。教师引导学生静静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生活经验,体会《难忘的一课》蕴含的文化意识。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文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强化爱国意识。

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非常多,如生命意识、责任意识、民族意识、仁孝等。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拉近学生和作品间的距离,挖掘文化的融合点,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例如,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就蕴含着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即:一是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观念;二是要正确对待评判,为人民利益团结起来,互帮互助。例如,《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少年时代的周总理就立下宏伟志向,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人。如何将这种民族意识传递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从情感角度设计教学内容,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并适当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又如,在《爱迪生救妈妈》这一阅读文本中,就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顺”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将爱迪生救妈妈的句子找出来。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出示爱迪生的图片,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在爱迪生七岁时,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因为送到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只能请医生到家里来做手术。但家里光线很暗,无法做手术。正当大家焦头烂额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站在点燃的油灯旁,用镜子将光聚在一起,病床一下亮堂了”。正因为爱迪生这样做,手术成功了,这反映了爱迪生是一个聪明、孝顺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更利于学生对文本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产生认识和了解,被爱迪生的孝顺、聪明所感动,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三、在语言运用中培养文化意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丰富他们的文化意识。例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和古代文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闲适淡然的陶渊明,怀才不遇的韩愈,忧国忧民的杜甫……这些伟大的诗人向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人格、品质、志向、理想、气节、风骨。引导学生和传统文化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体会人生真谛,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措施:①要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阅读一首古典诗文,查阅资料,弄清写作背景,并大致了解诗文在该背景下蕴含的文化情感。②每星期开展一次阅读交流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③每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古诗文的知识竞赛。④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成果展,包含优秀古诗词摘录笔记、书法等。教师可以借助黑板报、墙报等设置“读书角”“读书心得”等新园地,让学生能够及时分享、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⑤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做笔记,边读边思考,及时写心得体会,找出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理解阅读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⑥指导并鼓励学生表达自身观点,勇于质疑。例如,在阅读《忆江南》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及要表达的情感,并组织学生以这一作品为例,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当学生了解这些文本蕴含的文化因素后,会更有兴趣阅读文本,产生阅读的渴望,从而喜欢上语文阅读。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借助各类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的机会。可以在课下利用多媒體,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读后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探讨、补充,分享收获和体验,共同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语言与表达能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解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民族意识薄弱等问题。

四、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传统文化似乎很难和现代社会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师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就需要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在语言体验中唤醒文化意识,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文化意识,在语言运用中丰富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洪亮等.彰显文本智慧,阅读引导人生——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文化追求[J].江苏社会科学,2018,12(09):129-135.

[2]沈晓昕.文化:阅读教学不可缺位的元素[ J].教学与管理,2017,10(22):321-379.

[3]范煜琳,丁志国.让学生真正参与复习课——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例[ J].中国教育学刊,2018,8(12):445-532.

[4]陈志明.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2(02):131-134.

[5]陈志明,王玉华.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实录与访谈[ J].语文建设,2017,9(06):323-339.

[6]李晓蓉.文化,语文的一面旗帜——我对“文化语文”的理解与实践[ J].人民教育,2017,10(09):191-211.

[7]李晓蓉.中西文化融合与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探讨[ J].语文建设,2017,12(21):231-323.

[8]李晓蓉.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兼谈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2(03):421-532.

猜你喜欢

理解传承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