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2020-09-10亓汉友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收笔笔法势;收笔笔法分析;书法笔法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5-0016-04

【作者简介】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所长,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各有各的笔法势和由此产生的笔法,其在一个笔画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从它们的主要作用方面总结:起笔决定着精到度,行笔决定着力度,收笔决定着到位度。实际上起笔也有力度和到位度的问题,行笔、收笔也是这样。但作为收笔笔法的形态主要作用是到位度,而每个字的收笔笔法的作用更大,对字结构还有一个稳定结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笔画不同的收笔取势方式也是丰富收笔笔法的关键。

需要說明的是,我们分析的这些笔法墨迹形态在写小字时,许多是由于笔头形态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运用主观势因素写出来的,如图1这种笔头的形态写出的上位露锋的起笔和收笔效果。

本文主要按照笔法势的主观势因素来分析。

下面按照笔画收笔应用的笔法势因素的不同来分析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

提笔逆时针转笔下位出锋收势(见图2)。

露锋收笔包括中位露锋、上位露锋、下位露锋,在出锋收笔的过程中,顺时针、逆时针转笔取势决定着收笔出锋的方向。提按势因素的应用丰富了收笔的笔墨效果。如《上虞帖》中“知”左部的收笔是按笔逆时针转笔取势形成上位出锋收笔方式,而《初月帖》中“书”的收笔方式是提笔顺时针转笔取势中位出锋收笔方式(见图3)。

按照书写规律即笔法势因素的应用可能性,出锋收笔方式有以下九种:提笔取势上位出锋收笔、提笔取势下位出锋收笔、提笔取势中位出锋收笔、按笔取势上位出锋收笔、按笔取势下位出锋收笔、按笔取势中位出锋收笔、不提按取势上位出锋收笔、不提按取势下位出锋收笔、不提按取势中位出锋收笔。

上位或者下位出锋要同时采用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笔的笔法势因素,不提按取势的笔法有时也可能是折笔取势笔法。收笔取势的攻势均有“提笔”笔法势因素存在。

按照书写规律写出的笔墨效果往往又暗合一些书体代表笔法的笔墨效果,如按笔取势提笔上位出锋收笔的笔墨效果往往是隶书或者章草的代表笔法,即“蚕头燕尾”的“燕尾”笔法的效果。撇画的按笔取势提笔上位出锋收笔笔法的笔墨效果往往是魏碑撇画的收笔代表笔法。竖画的按笔取势提笔下位(或者中位)出锋收笔的笔墨效果往往是汉简竖画的收笔代表笔法。捺画按笔取势提笔下位出锋收笔往往是反捺笔法的效果。所以说,本文介绍的收笔笔法势虽是从行草书中分析得出,但包括了所有字体的收笔方式。

折笔取势收笔的前提是收笔时笔毫要铺开。

折笔取势收笔在点、横、竖、撇、捺中都存在,用这种笔法势因素收笔有时也会出现出锋的情况,那就是折笔出锋收笔的笔法(见图4、图5)。这种笔法根据提按笔法的应用分为提笔折笔取势收笔、按笔折笔取势收笔、不提按折笔取势收笔三种折笔取势收笔方式。如上面的分析中,《游目帖》中“岁”的捺画收笔为按笔折笔取势收笔;《初月帖》中“报”的捺画收笔为不提按折笔取势收笔(见图6)。

根据此收笔笔法取势规律可以有六种可能:提笔折笔取势出锋收笔、提笔折笔取势不出锋收笔、按笔折笔取势出锋收笔、按笔折笔取势不出锋收笔、不提按折笔取势出锋收笔、不提按折笔取势不出锋收笔。其中出锋收笔又可分为上位、下位、中位三种。

提笔回锋取势形成收笔笔法势的方向是出锋的方向(见图7)。

这种收笔方式分为出锋和不出锋两种(见图8)。根据出锋不出锋的标准划分,提笔回锋收笔分为提笔回锋取势出锋收笔和提笔回锋取势不出锋收笔。根据提按笔法势因素的应用可分为按笔取势收笔、提笔取势收笔、不提按取势收笔,那么,回锋取势收笔笔法可以有以下六种:按笔回锋取势出锋收笔、按笔回锋取势不出锋收笔、提笔回锋取势出锋收笔、提笔回锋取势不出锋收笔、不提按回锋取势出锋收笔、不提按回锋取势不出锋收笔。

这种收笔取势主要是调整收笔方向。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增加逆时针捻管、顺时针捻管、不捻管的势因素,而出锋方式也分为上位、下位、中位三种可能,那么,在理论上的这种收笔方式就更多了,但回锋取势的中位出锋收笔是不存在的或者是看不到的。回锋取势收笔大多数是圆笔效果,折笔取势收笔大多数是方笔效果,但回锋取势收笔的笔墨效果有时和折笔取势收笔相同。因为折笔取势收笔、裹锋取势收笔的笔墨效果相同,所以有的例字在分析中有时会重复使用,如铺毫行笔的回锋收笔效果和铺毫行笔的折笔收笔效果相同,裹锋行笔的回锋收笔效果和裹锋行笔的折笔收笔效果相同。顿笔取势收笔、裹锋取势收笔的笔墨效果和回锋取势收笔的笔墨效果基本相同,但其应用的笔法势因素是不同的:顿笔取势方式是按笔;裹锋的取势是应用了顺时针转笔或者逆时针转笔的笔法势因素;回锋取势形成的势方向是与主笔行笔方向相反。

按照采用顿笔和裹锋两种笔法势因素取势收笔的书写规律创作的收笔方式有以下几种可能。两种顿笔取势收笔方式:顿笔取势出锋收笔、顿笔取势不出锋收笔。六种裹锋取势收笔方式:按笔裹锋取势出锋收笔、按笔裹锋取势不出锋收笔、提笔裹锋取势出锋收笔、提笔裹锋取势不出锋收笔、不提按裹锋取势出锋收笔、不提按裹锋取势不出锋收笔。裹锋又可以分为半裹锋和全裹锋两种,以上笔法又会细分出十二种笔法。如果再加上顺时针和逆时针转笔笔法势因素,两种笔顺取势则又会进一步细分为二十四种裹锋取势收笔方式。出锋收笔再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上位出锋、中位出锋、下位出锋三种方式。那么,裹锋取势收笔方式理论上会增加到七十二种。当然,这样的笔法划分,单纯从笔墨效果讲,有时我们的眼睛可能就分不出来了,如《远宦帖》中“为”的撇画收笔方式也可以用“提笔顺时针转笔取势后上位出锋收笔”来写出。所以说,虽然有时笔墨效果相同,但应用的笔法势因素不一定相同,即笔墨效果相同,笔法不一定相同。所以,笔墨效果不代表某一种笔法,更不代表应用了某一种笔法势因素。

凌空取势收笔就是笔画的收笔是在空中取势收笔,在纸面上没有收笔的取势墨迹(图9、图10)。凌空取势收笔和把笔收在空中不是一个概念,所有的笔画几乎全部把笔收在空中,除非一个笔画写完后笔不离纸就随手放在纸上。笔道在凌空取势收笔前在纸面上留下的墨迹效果往往是散笔效果,故也可称之为散笔收笔。

凌空取势收笔方式按照规律可分为提笔凌空取势收笔、按笔凌空取势收笔、不提按凌空取势收笔三种,严格地讲只有提笔凌空取势收笔一种笔法。散笔收笔不可应用太多,散笔是散毫,笔意不能散,做到锋散意收。

和起笔笔法一样,多次取势收笔也可以有许多种笔法势因素的组合形式,相应的形成许多种收笔墨迹效果(图11)。

原则上讲,有什么样的起笔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收笔方式,收笔笔法势因素的应用和收笔笔法势完全可以相同,甚至笔墨效果也可以完全相同。总之,收笔不但决定着到位度,同时更体现出书法作品的风格,如方和圆、刚和柔等,特别是一个字收笔笔画在结字中起着平衡、照应、弥补字体的作用,以保證该字体甚至整行字体的稳定、变化、均匀对称、不均匀对称等的效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