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探析

2020-09-10刘凯糜莉刘争

科教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刘凯 糜莉 刘争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包括课程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增强社会合力和“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39

Abstract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o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must explore the ways to realize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clud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nhancement of social forces and the overall effect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fundamental task; path

黨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这为新形势下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自古以来,就强调“德”的重要性。《左传》中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可以看出品德的重要性。时代在进步,道德建设更为重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道德建设。响应时代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仅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应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但有多方面能力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品格,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

2.1 “立德树人”教育观念受到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理念便是以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正是在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下,我国当代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很多都缺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主体意识。当代大学生对独立、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育理念受到极大影响。在这转变的关键时刻,新的社会环境,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价值观念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传播到我国,这些价值观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严重的冲突,导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学生心中信念发生动摇。

2.2 高校没有形成“立德树人”教育思想

受社会转型和人才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功利性的因素影响了一定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某些大学甚至视大学生为装配线上的产品。它向大学生添加的各种技能纯粹只是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从就业的角度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不仅是高校对于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才应该是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这能够使他们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心。从对于学术的角度来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之一,教导学生摒弃功利主义,保持一颗赤诚的内心,培养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学术能力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所必须的要求。

2.3 “立德树人”教育受到互联网的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工作的发展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导致出现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发展的促进。这不仅是世界各国的习俗和文学艺术的交汇,更是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交融。当前,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对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向往现象,这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另一方面,当前受新媒体“指数爆炸”性发展的影响,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善恶难分,许多夸大炒作,恶趣味的信息泛滥,这对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由于青少年难以抵御诱惑,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必须在尊重多元文化传播和网络自由的同时,制定合理的青年培训计划。

2.4 当前教育环境对“立德树人”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这种全球化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多元信息,给高校立德树人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全球化环境所带来的信息泛滥干扰了当代高校教育的环境,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使得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由于大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发展定型的关键阶段,极其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这对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拥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汇聚了全球各种教育方式,这虽然让教育者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资源,但是也降低了教育者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控制力。

第三,因某些家长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产生西方主义的不良倾向,并且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也传输到子女身上,也加大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难度。

人的一切活动都和环境有着巨大的联系,不好地环境会对大学生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从而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造成极大困难,严重削弱了积极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3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推进

立德树人不仅仅有其自身的逻辑,在促进高校建设中,它也有如何建设、推进的原则,最跟本的原则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包括思政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总之来说,推进高校道德建设,要遵循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學相统一、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相统一的原则。

3.1 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的传统方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也需要通过理论灌输、课堂教学、教材和课程等途径,获得对“德性”的理性认识,再利用其指导实践。虽然理论灌输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方法,甚至是首要方法,但这只是让人们接受了道德观念,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有道德行为,它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将人们真正的想法付诸行动,所以实践也是德育的关键因素,道德行为的真正形成只有通过学生与特定事物以及周围环境的密切互动。所以,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把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让广大学生有意识地将其拥有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3.2 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所谓显性教育是教师的主导下,通过自己的方式教育,有一定的政治观点,是道德和价值体系的转换过程中的自我行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自身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品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从而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广大受教育的青年学生,为完善自身素养,不断探索、自我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实际上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与教育者的主导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来看,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就是在推进事物发展过程中将外因和内因相结合。其中,主导教育是推动立德树人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是推动立德树人的内因。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导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应自觉将“道德素质知识”转化为“道德素质行为”,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中,既避免了被动的简单灌输,又能对受教育者提升自我素养提供指导性建议。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建立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互学互鉴的新型关系。

3.3 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

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中,需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理念,将“德”作为育人的根本,同时还应当继承身教示范、礼乐结合、化民成俗等传统的德育方法,并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国情,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经验,新内容、新方法。高校应从育人理念、教育内容和形式、育人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育人理念的改革和创新要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求,提升高校育人的价值导向。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应充分分析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通过深刻、典型的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育人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应通过当下流行的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育人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对其效果甚至是学生反馈进行实时管控。

3.4 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相统一

在立德树人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继承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做到取长补短,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事实上,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思想色彩,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和相对性。就中国而言,我们所强调的人民最重要的特点是树立美德、服务人民的目标。我们的“美德”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伟大美德”。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教育作为国之根本,也走出了封闭状态,以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吸取着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和教学方法。就德育来说,西方国家在道德建设上高度重视,并注重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我们的空讲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德育多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对道德理论理解不透,价值观念模糊等状况。西方国家虽然在道德教育理论上有很多流派,但都经历过社会危机和政治动荡,他们的道德价值体系相对稳定,自由、平等和博爱一直是他们的精神追求。而我们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开始变得模糊,这种情况使得出现价值混乱和信仰的丧失,立德树人有很长的路要走。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相统一,就是在坚持我国特色的同时,借鉴国外德育经验教训,促进德育事业不断发展。

项目基金: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2019SJB828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4-62.

[2] 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5-49.

[3] 房广顺,李鸿凯.推进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2-16.

[4] 孙立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6:79-81.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探析
浅谈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如何加强党员教育工作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挥基层一线党代表作用是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