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路径构建

2020-09-10刘光艳

科教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

刘光艳

摘 要 信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话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信仰教育,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信仰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政治教育等,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这份信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而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反思与探讨。本文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探讨更理想的马克思信仰实践教育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成长的指引,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信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32

Abstract Belief education is an eternal topic of education,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value cho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belief education, especially strengthen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integrate belief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etc., 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Marxist belief, strengthen this belief, and make correct value judgments and choic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our in-depth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more ideal Marx belief practical education path,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uidance of university growth and the cultivation and output of excellent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belief; practice

大學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而思想决定行动,信仰决定价值判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必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被重视,被优化,从而奠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信仰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占领着人类道德领域的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推动共产主义理念信念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路径构建的探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 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其内容结构带有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涉及到不同的课程专题,对应多元的实践教育内容。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其是信仰实践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对信仰实践教育产生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其二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立足国情,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具体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其三是统一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共同的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是多层次,循序渐进的。

2 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的价值

(1)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只有信念坚定,行动才能坚定,这也是共产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指导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以正能量带动大学生群体的正向发展。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利益或者不良诱惑的刺激,偏离人生正常的发展轨道,从而出现信仰迷失的情况,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则引导大学生重点深入学习理论要义,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以新思维,新观点去应对社会的挑战,与错误思想做斗争,从而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理想。

(2)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文化建设也备受关注,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参与到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而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凸显中国文化特色,塑造中国精神,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等。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融性,以信仰为指导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让信仰与文化融合,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土壤。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的影响下,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意蕴,从而激发其文化自信意识,使大学生群体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发展。

(3)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相同的信仰形态对应相同的行为选择,并内化为人们自律的精神推动力。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大学生群体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多重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其中不乏西方化的错误认知。我们不否认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无法解决所有的思想冲突问题,但必须学会用发展、包容与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去看待社会的转型发展,去看待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坚决不能违背科学信仰的原则,绝不允许触犯科学社会主义底线。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重塑科学信仰,缓解当前的信仰危机,指导大学生群体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行为思想,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助力自身成长。从本质上说,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路径

(1)强化理论解读,增强信仰心理认同。要想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深入大学生内心,必须增强其对信仰的认同。而信仰的认同建立在理论的充分认知基础之上。缺乏理论确证的信仰是无法激发学生信仰认同感的。强化理论解读可以着手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学理研究,让学生系统学习信仰内涵,衡量标准,形成规律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贴近现实,解释大学生的现实困惑,解决时代问题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等。在具体的案例中,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从而推动其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期,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理阐释,大学生系统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从而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生活。只有理论确证到位,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2)强化情感体验,推动信仰教育实践。理论阐述基础之上,必须辅助情感体验。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富有激情,理论说教之外配合充满情感的体验,更能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情感体验的形式十分多样,有真实案例的分享,有角色的扮演,有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其都能调动大学生的情绪。在具体的信仰实践教育中,结合时代特色,时代精神,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创新发展,感受到科学的創新成果等等,从而产生更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在情感得以共鸣和升华的基础之上,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推动大学生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自觉接受信仰教育,自觉参与信仰实践活动等。

(3)借助实践活动,促进信仰实践转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行为的指引,正确价值选择与判断的落实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性,让信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动力,也实现信仰教育的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其信仰行为必须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行为中,在强化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其行为。必须重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仪式感教育,借助入党宣誓,英雄先烈祭奠,升国旗、唱红歌、马克思诞辰纪念等系列活动,规范大学生信仰仪式行为,也提醒他们严于律己,创新发展。必须引导大学生自觉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强调必须为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奋斗终身,因此借助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极为人民服务,参与公益活动,在服务他人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体验到帮助他人,服务公益的快乐。必须以校园,宿舍及班级等为教育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行为。如最美班级评选,优秀宿舍评选,道德标兵,劳动模范,自强之星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熟悉的日常活动中,理想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紧密相连,让学生自觉追求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脚踏实地,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任。

(4)发挥媒体优势,加快信仰有效传播。时代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也必须基于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新媒体也是大学生普遍认可的媒介形式,大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搜索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信息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了丰富的案例支撑,学生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的主导者,其可以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情感认知。新媒体无疑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国际形势提供了新渠道,拓宽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视野,大学生成为信仰实践教育的主导者,可以基于自身的学习实际,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地学习政治理论,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价值和魅力等。除了借助新媒体获知信息,丰富信仰认知体验外,大学生也可以反馈对科学信仰的诉求,参与信仰教育互动,逐步深入认识科学理论。对于马克思信仰实践教育来说,新媒体增进科学信仰教育辐射力,营造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成熟的科学信仰环境,在优质教育公众平台、教育网络社区的辅助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传播渠道的拓展,也实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成果的展现。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因其抽象性、综合性,在教育实践中任重而道远。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教育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创新路径的构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具有教育的现实紧迫性。只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体验,丰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并基于时代发展,做好新媒体的创新应用,才能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同感,指导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实践驱动研究”( 编号2019YGH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晨静,祖帅.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7):54-55,58.

[2] 姚梦雪,季羽琴.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8(04):69-72.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
信仰
漫画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