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究

2020-09-10金娜

科教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微时代双师型

金娜

摘 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微时代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微时代下,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促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必经策略。李克强总理在多次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采取科学的战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能够有效的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创造人才红利。但是,微时代下职业教育在长远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问题。其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在长期发展中是限制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采取什么方式有效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进而促使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健康长远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微时代 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28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micro era. In the micro er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equity. Premier Li Keqiang clearly pointed out in many meeting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scientific strategic way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create talent dividend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there are also many potential problems. Among them,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yp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limi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ocial economy.

Keywords micro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ouble type" teachers; teacher literacy

1 高職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应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但学术界至今为止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于下述几点:

“双证书”认为,具有教师证与技能等级证,且具有相应素质能力的教师,都属于“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在形式上着重强调“双师型”高职教师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教师教育实践方面。但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而处于不健全的发展局势,使得我国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等值性深受学者们的质疑,有诸多教师盲目的考证而忽略了证书的价值性,造成了为拿证而考证的现象成为了普遍性。

“双职称”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育工作者,该观点只是在表面涵义上进行线性叠加,仅仅在形式上展现出“双师”的实质性作用。明确强调“双师型”教师在发展和成长道路中,需要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尚的德育水平、较强的德育教学能力。因此,该层面主要深层剖析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基本规范要求,并且为高职院校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双层次”认为“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备专业知识讲授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科学性的指导学生的人格价值,并引领学生获取与个性相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因此,“双层次”教师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能力之师,指的是经师(指的是经典的专业教师)与技师(强调的是精湛的专业技术)相结合;二是素质之师,这个层面是指人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性的引导)与事师(实践中强调的是职业指导)的结合。这种观点使得“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升到了理想化的层次,并对这个概念的认定程度增加了难度,且可操作性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并不强。

当前,学术界关于“双师型”教师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认识,笔者在分析研究中只是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深层剖析,以上不同观点阐明了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需要对实际应用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深入了解,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课讲授能力和技能训练技能。”

2 微时代下高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

(1)专业人才的引进未能够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用。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考察与培养,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使得试讲能力与科研成果成为了判定应聘者综合能力的主要评价主要内容,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仅仅是通过个人简历中的描述形式呈现出实践教学能力,并且将其作为个人评价指标的参考依据。

(2)教师能力考核过度的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综合性考查与评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将过度的精力集中于教师的科研成果方面,进而造成高职教师在日常会在申请课题、撰写论文、著作编著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不愿意在教学实践和专业训练方面投入一定的时间,这就会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队伍建设造成极大的阻碍作用。

(3)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实现方式较为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实施方式比较单一。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持久的任务,需要通过在岗实训锻炼与长期的实习经验积累,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下针对微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性的训练与科学性的拓展。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近些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质量的发展速度,要比其数量增长速度明显滞后,并且这两个方面在发展中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2.2 欠缺兼职教师队伍

校外兼职专家的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增添了一定的活力,这实质上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策略。但是,近些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数量无法达到某一学科领域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会使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高职院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进程具有极大的抑制作用。

2.3 缺少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的层面深层剖析,实践过程中对于整体规划、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道路中,缺少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欠缺可行性的激励政策与规范制度。此外,当前有很多高职院校中在管理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量化指标体系来考察与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这种方式与“双师型”教师的特征并不相符,未能够有效的展现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的优势。

2.4 欠缺科学健全的职后培训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毕业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常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比较少,并且欠缺科学健全的职后培训体系。因此,诸多高职院校将新入职的“双师型”教师,寄托在通过科学专业的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的。

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路径

3.1 人才培养严格依照“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与师范院校在整体发展道路中,需要明确政策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需要精确的认知近些年国家出台的职教政策、“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人才培养需要详细的参照“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从社会、学校、学科以及个人四个方面的发展视角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件要求,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进行更精确的认知,进而形成针涵盖面较广的、深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深度相结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课程体系。

3.2 采取科学的策略加强高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1)针对微时代的需求,合理的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高职院校专业导师,通过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性的方式,开展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2)以提升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能力为切入点,采取科学性的策略促使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3)重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对于教师教学发挥着强调的推动性和深远的意义;(4)从根本上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国际化程度,并针对微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的获取并掌握国际前沿的重要信息资源,并将国外专家团队有效引入其中,给予学习者科学专业的指导与规划。

在高职院校创新团队建设时,需要结合微时代的发展需求明确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与义务,每位高职教师都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关课程、实施教学流程等,促使模块化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有效实现,在此基础是加强高职院“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凝聚力。

3.3 平衡高职教师的专业认知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认知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这两个能力实际上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师型”的概念涵盖专业中的“专”,并且海涉及到实践中的“行”,针对微时代的特征深入探究“双师型”教师专业程度,充分展现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自主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对个人企业实践经历進行合理的分析与规划,这也满足微时代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有效平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认知与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在整个分级管理评价中,最大的差异指出体现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日常工作量以及薪酬待遇等,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分级管理评价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客观性,并说明整个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是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崔涛,黄礼娥.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4):104-108.

[2] 李梦卿,万娥.“双师型”视阈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05).

[3] 李建法,吕建永,惠园园.地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9(6):64-68.

[4] 王美萍,张丽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0).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微时代双师型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