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学员如何迈入书法之门

2020-09-10□山

老年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书法史临帖笔画

□山

书法作为中国最具魅力和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已经影响我们数千年之久。它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来书写汉字的艺术。书者将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及情趣爱好等,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所以说,书法既是一门实用艺术,也是一门表现艺术。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经过一系列演变,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书体,并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书法家,将中国书法发展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之作。

书法是有门槛的,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过技法关。学习者可以通过临摹古代的经典作品,从中学到高超的笔法技巧,以及严谨的字法、章法、墨法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和能力。

练手先练眼,书史要知晓。很多老年学员在学习书法时,不太重视中国书法史的学习,甚至有些书法教师在这方面也轻描淡写。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认为书法就是写字,跟书法史关系不大,写的好看就行,没有必要去探讨书法史;二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如果不搞理论研究,就没有必要学习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都讲些什么内容呢?通常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五大书体的源流和演变过程,以及对书法经典作品的介绍;二是书法史上代表性书家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贡献。这样一部书法史,能够让我们在浩瀚的书法海洋里寻找到前进的主线;让我们在汗牛充栋的书法作品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学习范本。《中国书法史》中所介绍的作品都是经过几千年大浪淘沙后的传世经典,也是书法艺术美的符号,是我们培养审美能力的视觉盛宴。

平时,我们说一个人的眼力和动手能力脱节时,总说“眼高手低”。其实,一个人“手低”,往往都是“眼低”所造成的。我认为,要想学好书法,首先要培养书法的审美能力。眼界提高了,再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自然就能做到“眼高手高”,书法作品才能雅而不俗。《中国书法史》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眼界的理论工具。

跟班学书法,基础要打牢。根据学员们的普遍反映,多看老师示范能更好更快地掌握书写方法和技巧。其实,这也是我学习书法取得进步的心得体会。《礼记·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学习,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同学共同学习,集思广益,才能取长补短,获取更多的知识。跟师学习,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显得格外重要。有老师指导,可以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用笔方法,可以在选帖、临摹等环节上少走弯路。另外,只有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有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和能力,才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往往是传统文化学习方法的丢失。古文言文、古诗词写作能力的退化,就是放弃“盲背”、强调理解的结果。

学钢琴的朋友会有深刻的体会:在学会识谱和了解了正确的指法后,需要慢节奏地弹奏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来强化手和脑的协调能力,加强手指肌肉的记忆,最终学会下意识的熟练弹奏。书法的学习与练习弹钢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适合老年朋友书法入门的指南,即“法经典、师墨迹、守一家、贵有恒”的指导思想,以及“钩摹加临背,临创互促进”的基础训练法。具体方法是:

1.放大。所读碑帖最好是墨迹放大本,这样能详察笔画的精微之处。书写时也要放大了写,字径在10~15厘米以上能充分表现和展开笔势,对于训练指力、腕力和臂力有极大的益处。

2.精准。启功先生说:“一日百字不如百日一字。”临帖时需要慢,每天集中精力写几个笔画、几个字,做到求精不求多、求质不求量。

3.拆解。开始练笔画时,把字拆解开来练,哪个笔画写不好就集中练哪个笔画。学结体时,哪个字结构掌握不好就练哪个结构。

4.先摹后临。对于笔画和结体,最好先双勾看笔画形态、单勾分析间架结构,然后进行摹写练习。很多学员的临帖作品点画不准确,往往就是在最初临写时没有搞清楚笔画形态所致。所以,让大脑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记忆至关重要。

5.不弃帖。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临摹碑帖期间,忌讳离帖信手乱写。有的学员之前学习时形成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现在改写一种新的书体,甚至连执笔都是新的方法,常常弃新从旧,前功尽弃。

6.留参照物。把一个时期自我感觉好的作品留一留,等到写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做新旧对比,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这样做既能增强自信心,又能查看学习进度。

7.快速进入背帖。多年学习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临帖时写得很像,一旦离开帖子脑子就一片空白。所以,临得像只是临摹的功夫到了,如果想创作,就必须尽快进入背临状态,为今后的集字创作打好基础。

《杜甫诗》 王延君

猜你喜欢

书法史临帖笔画
论本科教育中书法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有趣的一笔画
宏观构建、精微解读—《书写的形态: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读后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