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搬出大山深处 蹚出致富门路

2020-09-09

科学导报 2020年55期
关键词:艳霞惠民楼房

他聚精会神,手不停地揉搓着棋子,突然,眼睛一亮,迅速落子,大喝:“将军!”说完拍手大笑,“终于找到你的破绽了,认输吧!”这是8月21日记者在榆社县惠民家园小区看到的一幕。“棋手”附近还有一群人有说有笑,有的手里忙着毛活,有的玩着手机。

榆社县是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2014年,全县贫困发生率42%。为彻底帮助全县群众摘掉脱贫帽子,过上小康生活,晋中市克服可用财力不足、群众故土难离的困难,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榆社县合理选择9个安置点进行帮扶,惠民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榆社县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占到全市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榆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韩军说。

听说有记者在小区采访,搬迁群众李艳霞放下手里的活儿,跑到记者面前高兴地说:“政府帮我们从山沟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帮我安排工作,还帮我把土地流转了,彻底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李艳霞原本是榆社县箕城镇北枣林村人。搬迁前,丈夫在外打零工,她在家里种着10亩土豆、玉米,一年辛苦到头也挣不到2万元。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村里没有学校,孩子读书只能去县里。家里的开销大了,每天还要花一个多小时接送孩子上下学,感觉日子过得局促又紧张。“刚搬进惠民家园小区时,我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然而,时间不长,我就又愁上了。我只会种地,如今该怎样应付城镇的吃穿住行呢?”李艳霞对记者说。

面对像李艳霞一样有思想包袱的群众,榆社县早早动手,在易地搬迁工作中,坚持“边建安置小区、边建扶贫车间”“先挣钱、再花钱”的思路,做到就业与入住同步。针对无法外出务工、属于普通劳动力的贫困户,政府出资8000余万元盖起了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7户劳动密集型企业、1户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撬动了1600余万元的社会资本,建成投用东汇扶贫产业园及6个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

2019年4月,东汇扶贫产业园引进山西森宏服饰有限公司,这是榆社县第一家规模以上扶贫车间企业。听到招工的消息后,李艳霞积极报名,成为了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培训了3个多月,每个月保底工资有1400元。转正之后工资按计件算,我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李艳霞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她早出晚归,精益求精,很快就因表现突出担任了缝纫组组长,现在一年的收入超过2.4万元,超过了搬迁前的家庭收入总和。

岚峪乡后千家峪村62岁的郭拉弟,2018年离开了山庄窝铺,搬迁到了文景园,郭拉弟高兴地说:“过了大半辈子了,没想到还能从偏僻的小山沟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公交站台就在门口,一出门就有医院、超市,十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庄稼人走进了新时代,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河峪乡南山村的年轻人苳浩,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认识一长治姑娘,由于村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四年来女方迟迟不愿意结婚。2018年搬迁入住河峪乡裕锦嘉苑后,苳浩有了一套65平方米的两居室楼房,两個人马上就在新居举办了婚礼。这种搬迁前“娶不上媳妇”、搬迁后“娶媳妇”的事例不在少数,仅河峪乡搬迁小区一年里就有9对新人喜结连理。走出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越来越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年攻坚,山乡巨变,曾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们,搬出了想搬而搬不出的地方,过上了想过而过不上的生活,彻底告别了贫困落后,重燃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挺起了奋斗的脊梁,以全新的姿态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新时代。

猜你喜欢

艳霞惠民楼房
画出思路,画出精彩
“三抓惠民治村”工作法引领乡村振兴
敬廉 守廉 践廉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楼房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逃跑的楼房
楼房魔方
An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CA Corpu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