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高职育人的要素组合

2020-09-07霍春光

速读·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高职教育企业文化

◆摘  要:本文从均衡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新时期高职育人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多种育人要素的整合作用,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能力与素养、物质与精神、学校与企业、伦理与规范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着力点。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实现高职师生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最大公约数;企业文化;人才培养

高职育人需要在校企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间取得适宜的平衡,以上既有物质层面的培养,又有精神层面的考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集校企协同、技能实训、德行养成、精神塑造四位于一体的育人模式,充分整合多种育人要素,创造集成化育人的新局面。

一、“集成育人”的教育思路

习总书记指出:确定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系到国家命运。确立反映各方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系到能否合力发展。“找到最大公约数”才能“绘制同心圆”,应用到教育领域,从校企博弈、立德传技、理论实践、伦理规范等对立统一的几组要素辩证分析,才能找到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

二、现阶段育人实践的困境

由于旧有机制不适合育人实践,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不足,现阶段育人结构和质量上,高职学生还存在明显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场动手能力和协作意识差。

目前的高职学生多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意识和协作意识不强,自律性也较差,学生个人的自知和自律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社会道德氛围不强,积极向上的道德风气还未能蔚然成风。注重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忽视立德树人,将使学生培养走入误区。

二是,社会担当不足精神世界空虚。

现阶段,物质富足的同时缺乏精神追求,对身边的亲友也缺乏爱心,同学之间缺乏交流,耐心不足,没有存在感,极易造成冷漠空虚,感觉生活无意义,与工匠精神的要求是相悖的。在这种思想观念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心,亟需发扬教师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职业精神。

三是,校企文化对接环节还存在不足。

校企终极目标的不同,造成校企文化对接困难,结果是发展合力不足。在育人方面,企业的想法是不留闲人,不愿意较长时间培养新人,学校的育人需要有耐心,慢工出细活,往往发展思路落后,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统筹设计,校企间需要找到共同利益,深度融合,催发动力,精准对接。

四是,高职学生理论薄弱实践更为欠缺。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实际操作能力强,但现实情况是理论不厚实,实践能力也很弱。受限于实训条件不足,育人环境的窘迫,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未得到强化,实践相差甚远。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这种劣势也逐步显现。眼高而手低,在黑板上做零件,在教室里“纸上谈兵”,难出实用创新型人才。

三、推进各要素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系统观为指导,高职教育需要发挥各要素协同育人效用,在能力培养、物质保障、企业实践、伦理规范四个方面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这个观点不仅适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同样适用于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技能与品德的协同

德技并举是职业教育的要义。技能是职业教育立身之本,道德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职业教育的强基之石,思政课程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主渠道,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教师精心上好每一次课,言传加身教,以职业情操带动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在抓好思政课教育的同时,在除思政课以外的其它课程中,不断融入思政教育的要素,也能起到提升学生道德的作用,对学生的职业认知产生正向迁移。

(二)物质保障与精神追求的协同

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改变过去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推行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创新“准社会人”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搭建“人机协同、智慧劳动”等劳动创新平台,通过家校联动,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场地。探索以美育促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精神审美能力,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主线,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帮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学校理论与企业实践的协同

学校要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建立起校企合作良性竞争机制。在共同的框架协议下,校企之间共建课程。通过“第二课堂”将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满足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身临其境的实践氛围强化生产性实训,以岗位体验、教学实习、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实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觀和职业观。

企业技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强化生产过程考核,严格遵照企业的规范管理,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规范,严格考勤管理制度,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在顶岗中领悟出职业精神的真谛。

(四)专业伦理与行为规范的协同

高职教师要遵守行业伦理道德,将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在讲好生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按照专业行为规范,遵从专业伦理道德,做好专业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虚心向企业技师学习,不断交流经验,跟上前沿科技发展的步伐。防止出现“满嘴跑火车”式的空谈,耽误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

综上,以共同价值观为引导,在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物质保障与精神追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专业伦理与行为规范四个方面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既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拓宽了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韵芝,王升平.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J].科学大众,2020(05):144.

[2]王建美,张菡滟.新时代我国避免陷入“现代性”困境的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101-104.

[3]裴学进.习近平“确立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论断的深刻蕴涵与重要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1):43-50.

[4]韩雪.基于“最大公约数”思想的大统战体制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9(06):35-38.

[5]华微微,李华威.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品德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6):195.

[6]李敏.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86-90.

作者简介

霍春光(1981—),男,辽宁铁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2019GXDJ-QN034);2019年辽西北职业教育联盟立项课题(lxbzjlml201917)。

猜你喜欢

最大公约数高职教育企业文化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算法案例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n个自然数的积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