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摩登“时代”到民间“万象”①
——1928~1935年张光宇杂志中美术字设计研究

2020-09-07周天一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万象字体漫画

何 洁 周天一

引言

张光宇的美术字设计与其办刊生涯密不可分,特别在1928~1935年间,张光宇先后创办《上海漫画》《时代》②《万象》等杂志并担任编辑,设计了多款封面刊头美术字与内页文字版式。因张光宇多数美术字作品都与刊物相关,且杂志每一期有较为连续的顺序,动态的承载了张光宇设计思想与作品的变化,所以梳理这些杂志文本能窥探出张光宇不断成熟的美术字设计之路。在梳理中我们发现,张光宇在1930年3月到1934年5月期间设计的多款“时代”字体③(图1)与1934年5月到1935年6月设计的“万象”字体(图2)尤为引人注目:“时代”字体以图形方式构形,字体结构与笔画以几何形为主,加之投影效果、造型倾斜或做立体化处理,动感时尚,体现出民国时期美术字的摩登风貌;而“万象”字体却与张光宇这一时期常用的美术字构形方法相异,字体的间架结构与笔画来源于中国篆体的启发,字体结构严谨、敦厚有力、笔画更多了一种方圆间的东方装饰意蕴。以上两款字体是张光宇为《时代》与《万象》封面刊头设计,时隔不长,风格却相差甚远。对比两杂志的办刊宗旨与内容并无多少差异,且“客户”是张光宇本人,因此这两款美术字没有受到不同设计要求影响,更多的是张光宇内心艺术设计的表达。这种表达并不是随性之举,通过与张光宇同时期其他美术字及艺术作品的比对,也有同步变化。笔者认为这两款字体的不同潜藏了此段时间张光宇从稚嫩到成熟的字体设计过程以及字体设计风格的转向。许多张光宇的研究都会聚焦在这个时间段,如1993年“张光宇艺术回顾展”暨“张光宇艺术研讨会”上在场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张光宇风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经过20年代十年时间的沉淀后,在30年代的一次成熟的收获”④。唐薇认为张光宇艺术风格的转变也是聚焦在30年代的“时代新舞台”⑤,特别是在1932到1933年所做的一系列讽刺画⑥。唐薇从漫画的装饰风格与内容主题上研究了艺术风格转变的成因,而本文从美术字设计的角度,再一次踏入“时代新舞台”。因而本文研究的时间段从1928年《时代》画报“前身”《上海漫画》创刊到1935年《万象》停刊为时间始终,以这些杂志的刊头与内页美术字为研究样本,结合杂志内其他文本与张光宇此时期艺术作品,首先探寻张光宇美术字造型的特点形成之路及成因,接着研究其造型成熟后出现的民间装饰风格转向与成因,以便从美术字设计的角度理解张光宇艺术之路的发展变化特征。

图1:《时代》刊头美术字设计

图2:《万象》刊头美术字设计

一、1928~1932年间张光宇美术字设计造型特点的形成

张光宇美术字造型特点的形成是从笔画与字体结构的形式探索开始的,如果把“时代”的刊头设计作为张光宇美术字设计造型形成的节点,梳理“时代”节点前的美术字设计,可以看出张光宇对来自不同风格的西文字体进行消化吸收,特别在字体笔画与结构上,中文字体笔画逐渐几何化,随之字体结构空间处理打破汉字原有间架结构,强调点线面空间关系,成为“图案”,也就是以图案的方式构形。这是一位设计师探索实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探索”莫过于其在《上海漫画》版面上的设计实践了,《上海漫画》是《时代》杂志的“前身”,在《上海漫画》内页中,经常出现“时”与“代”美术字设计的探索。因此研究以“时代”为节点的美术字设计造型的成熟之路,有必要对《上海漫画》中美术字设计实践进行梳理与研究。

1、《上海漫画》到“时代”美术字构形上转变的三个阶段

122本⑦《上海漫画》上的美术字设计以笔画形式与字体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以字体造型渐变的规律划分。第一阶段为前38期(图3),封面美术字的笔画与结构未变,只是多了表面装饰或立体效果。如《上海漫画》“常用字体”⑧设计时间约在1928年初,字体基本以黑体间架结构为主,字的竖划统一加粗且笔画斜切一角,表现字体的立体感,“画”字与其1925年设计的《三日画报》的“画”字相同,“上海”两字与其1925年设计的《上海画报》“上海”字体基本相同,可见是其20年代前期美术字设计方法的延续。而字体的装饰效果也是张光宇在20年代初中期探索阶段艺术实践的延续,这一时期张光宇的艺术实践特点是学习西方各种艺术较为表面形式上的用笔与画法。第一阶段内页广告里的美术字虽不确定多少出自张光宇之手,但其设计同此阶段封面美术字造型特点一样,如“千代洋行”,在黑体的基础上竖划变粗且切斜角,使字体立体化,此样式一直持续到第38期。第二阶段(图4)从第39到94期,笔画与结构与此前“常用字体”有了变化,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字体笔画逐渐几何化,如“上”字的“横”变成了圆形,“海”与“漫”偏旁“三点水”上面两点变成了三角形,“海”与“画”的“母”与“田”方块形变成了圆形。二是汉字的间架结构逐渐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用点线面的构成与排列来组合字的形式美感。同样第40期内页广告里的“千代洋行”字体设计部分笔画被圆形代替,字体结构也具有了一定的几何化特征,在第84期放大“千”“代”两字,“代”字的横往下放到了字重心的的三分之一处,此“代”已经非常接近于《时代》杂志的“代”字了。上述可见第二阶段主要是字体笔画几何化与字体构形“图案化”的不断尝试。第三阶段(图5)为第95期后,中期所呈现的两个趋势在这里形成了明显的转变,从以汉字间架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变形设计到以几何形笔画与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处理设计,如第95、100、108期及第9期合刊的字体设计。此阶段的封面与广告页字体设计形式愈加多样,但基本是以上特点的延续。此时是1929年3月,《时代画报》也延时出版了第二期,直到1932年8月《时代》画报第二卷第11期,十几款时代的字体设计均延续了以上特点,其中点、线、三角形、圆形的体积大小与位置不同组合成多种样式的“时代”美术字,再加上张光宇常用的立体或倾斜效果,形式多样,但却内在统一,可见张光宇已熟练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去构形。同时,这一成熟的“造字法”也被张光宇运用到了1932年6月《近代工艺美术》的封面字体设计(图6)与1932年9月“时代印刷公司”的标识字体设计,这也说明这一时期的字体构形方法的成熟。

2、此间字体造型上转变的时代背景与原因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工业革命后急需寻找新市场的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列强带来了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文化相差甚远的西方文化。《上海漫画》与《时代》办刊正处于此时期,且又地处上海,可谓是当时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期最前线。上海1843年被迫开埠后,西方的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进入中国,国外大量新奇商品与各式广告涌入,其具有西方各艺术流派的设计作品与西文字体随之而来;上海本土工商业也发展迅速,广告行业、艺术团体蓬勃兴起,商业美术设计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也愈加能接受新奇有趣的设计。同时上海作为拥有巨大市民读者群的都市,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出版社与杂志、报刊如雨后春笋出现,行业竞争激烈,读者审美提高。

图4:《上海漫画》中美术字设计(第二阶段)

图5:《上海漫画》中美术字设计(第三阶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光宇对于办刊的思考与设计实践影响着其美术字设计造型的转变。张光宇作为一名主编,敏锐的觉察到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在第一期《本社启事》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像封面应该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生命”⑨,可见张光宇重视用封面设计来吸引读者,因而封面设计与字体形式特别丰富。同时张光宇作为知识分子,通过印刷传媒极力推崇新思想与新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中国新社会的想象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⑩。如《上海漫画》第77期发表在工艺美术研究专栏的第一篇文章《研究者的意志》“也就是说无疑地把新的思想尽量灌输,无疑的把科学组织成的种种力量把他采取;而更其实把我们中国人一向停顿着的懒脑子来捣乱一番”⑪,可见其通过对艺术的思考从而塑造革新意识。从当时来讲,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以及艺术形式代表着新型国家想象的视觉要素,因此是张光宇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从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设计运动与西方思潮及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一时间来到上海,张光宇可以选择与借鉴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等各种艺术设计理念与其作品;同时又可以学习达达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思想理念与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他为《上海漫画》设计的封面画中有立体派的影子、未来主义风格、表现主义的抽象以及超现实主义的效果,同时字体设计也逐渐尝试西方艺术流派的样式,如《上海漫画》中后期字体设计对几何形的运用与点线面的构成,是对立体主义主要的中心形式“对对象的理性解析与综合构成”⑫的学习以及对装饰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解与吸收。就字体而论,张光宇受西方艺术思想以及西文字体形式影响较深,结合中国汉字字型,探索多为西文字体造型形式上的借鉴,因此这时候张光宇美术字设计表现出的仅仅是“造字”形式与技巧的成熟。但接下来随之而来的各种因素,与《时代》《万象》期刊美术字设计一起,促使张光宇完成了一次风格上的转向。

图6:《时代》杂志广告页中的《近代工艺美术》封面字体设计

图7:《时代》杂志中张光宇作品《新舞台·抗日五虎将》

图8:《时代》杂志页面中《中国民间艺术之一种》

二、1932~1935年间张光宇美术字造型的风格转向

1932年,张光宇辞去了英美广告公司的职务,专心投入出版事业,在此期间,张光宇有了《时代》《时代漫画》《十日谈》《万象》等发表艺术作品与艺术见解的“阵地”;也有时代印刷厂与出版社,这是他出版生涯的高峰期与艺术生涯的成熟期。从杂志文本中可以看出,这时他对艺术创作有了较为从容地思考,特别是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与学习。此时其风格转向逐渐在漫画、装饰画作品中体现,具有了民族民间的装饰艺术风格特征⑬,字体造型风格的转向也在《时代》杂志内页美术字设计与“万象”美术字设计中体现出来。其风格转向的表现与原因都以静止的文本形式“隐藏”在每期的《时代》《万象》杂志中,本文经过梳理与挖掘使当时的情景再次呈现。

图9:《时代》杂志页面中庞薰琹、周多、叚平右在上海大陆商场举办商业美术作品展作品

1、与漫画风格转向同步下的美术字造型风格

张光宇的艺术思想影响着其创作实践,他的创作多数是发表在各个杂志中的漫画,由创作实践而产生的风格转向,表面上看是影响了张光宇的美术字设计风格。其实这一过程是同步的,同是其艺术思想转变的呈现:如《新舞台·抗日五虎将》(图7)的人物造型敦厚饱满、身体的各个部位都经过概括、方圆结合,五个人型的动作基本一致,伸出的右腿与右面的人相交,有图案的连续感,富有节奏,身体内部的细节装饰丰富。我们再看《万象》第1期的美术字设计,字体造型同样敦厚饱满,方中寓圆,笔画统一,字的虚实空间处理得当,具有节奏。倘若想象两字是新舞台的两位人物,置入新舞台的画面,风格也显统一。因《新舞台》作品在前,“万象”字体设计在后,有人会误认为字体风格学习绘画风格,其实都是其风格表现的一种形式,张光宇对于这种装饰风格已了然于心,在同期及往后的字体设计中也不断呈现。通过这样梳理来看,从《上海漫画》中受西文影响的以几何图形构形的美术字“突然”回归到传统造型的美术字设计就显得并不唐突了。我们再从《时代》杂志内页中这几年的字体造型上看,在《时代》第1卷第1期页脚、第3期广告以及第2卷第8期“时代科学”栏目标题的美术字设计、我们发现“时代”的字型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几何元素的处理,特别是“时”字“日”字旁的圆形,代表着几何特点的延续。然而《新舞台》漫画出版后的卷期,也就是绘画风格转变之后,如第5卷第2期“时代姑娘”字体设计,“时”的“日”字旁只是圆角化,而未几何形化,其实是重视了线条的方圆与力度。同样的处理我们可见1934年发表在《时代漫画》上为《民间情歌》栏目所设计的美术字,线条纤细、方中寓圆,具有力量感,此设计根据《民间情歌》漫画的神韵与线的造型风格而来,而《民间情歌》的创作灵感与线的造型均来自民间艺术。可见,此时的字体设计与张光宇对绘画装饰性的表达以及线条的理解同步着,字体造型也向民族民间装饰风格转向。

2、民族意识的激起与艺术兴趣点的转向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把战火从北到南带到了上海,从此时《时代》杂志第2卷第9期中的《牺牲在暴日炮火下的上海摄影》图片可以看出,车站、机场、工厂、商务印刷馆、同济大学……浓烟滚滚、一片狼藉。中华民族面临侵略者的不断蚕食,这种时局再次激起国人的民族意识,张光宇的《时代》画报成为了宣传日本暴行与促使国人团结的阵地。在“一·二八”事变后的第2卷第7期,张光宇全面介绍此事件与表达愤慨:如连续六版面国际视野的中日问题漫画、国联调查团的行踪、上海停战协议,满洲伪国等新闻事件报道;同时也刊登《无独有偶》摄影作品反映蒋介石“国家大事,我不关焉”等国民政府的无能。张光宇在此后发表了《中国神话》《意识形态》《难得碰头》《新舞台》等系列漫画,主题与绘画风格日益明确,如果说风格是艺术家心灵与思考的呈现,那么这样的时代背景激起了张光宇的民族意识,有了一个更为集中的漫画创作目的,此后在《十日谈》等杂志的创作更是对于时政的讽刺。同时1934年1月在第5卷第6期设专题《总结1933年国货图鉴》,宣传国货,包括以后刊登的页面内页广告也均为国货商品,亦可见其编辑团队的民族意识。这种外有侵略战火,内有腐败动乱而迫使产生的民族意识已经不同于张光宇20年代时对于新型国家的想象了。到30年代,新型国家的想象梦被战争与动乱惊醒,而能救中国的,唯有本民族力量的爆发。

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在《时代》画报中,虽延续对西方艺术理念介绍,但更多的文本透露出张光宇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张光宇任编辑是在第2期第1卷时,其《时代》文本突然出现较多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如第2卷第5期传统工艺品,第2卷第12期中国民间艺术宗教画相(图8)、巴黎中国美术博览会三幅中国水墨作品、正定龙合寺考古、以及其他期介绍少数民族及民间艺术、昆剧保存社二次彩排、女伶介绍、戏脸艺术、汉画像等。同时杂志中多了张光宇对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与作品的评论,如在戏脸艺术中评论:“一幅幅都是图案画,重抽象而不就写实,为一种诗歌与舞蹈之装饰艺术”⑭。可见其对于民间艺术与装饰艺术创作的思考。第4卷第9期刊登庞薰琹、周多、叚平右在上海大陆商场举办商业美术作品展的三幅作品(图9),评论“均为欧美最新之技术表演,惟对于东方之意味稍差,望有以改之”⑮。可见张光宇对于民族风格的重视,这也呼应了《上海漫画》 第35期对胡伯翔摄影作品时的评论,同样在他介绍中德美术展览会中国作品时认为:“中国绘画的生动气韵,轻描淡写之境,被日本人学会,宣传出去,被西方赞美,我国也尚做宣传努力,发扬自己的艺术”⑯;对于美国一流装饰版画家肯托作品介绍;徐悲鸿国画作品“宋元书画之意境与西洋应物象形之法”⑰,都是对于中西艺术交融后如何探索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思考。同时《时代》也记录了张光宇与国外民间艺术漫画家的交流情况,可见张光宇对国外民间艺术的认同与喜爱。1932年10月1日《时代》第3卷第3期发表张若谷文章《新时代的中国》,评介马可夏杜纳及作品《中国》,并附墨西哥画家科弗罗皮斯插图作品《谢冰莹》《蒋介石》《修长城》三幅。正是这一天,邵洵美与科弗罗皮斯见面并给科看张光宇的作品,从科弗罗皮斯的评价来看,“他非常的了解西方艺术的长处,同时又能尽量发挥东方艺术固有的优点”⑱。由于兴趣相投,他们成为好友,经常一起吃饭、看京剧、逛古玩、相互交流切磋学习,使张光宇懂得了从生动丰富的社会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虽然张光宇的民间装饰风格在遇见科弗罗皮斯之前便崭露头角,但在此期间的相互交流,对张光宇影响颇深,使他更加坚定自信的走民族民间风格。从与科弗罗皮斯见面后《时代》随后几期出现戏剧脸谱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等选题,可见其对民族民间艺术兴趣愈加浓厚,而1934年1月到1935年7月的《民间情歌》系列漫画,是其完全沉浸于民间艺术的表现。同样,在《万象》的三期杂志中,也一直延续张光宇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在第3期封面画设计中,以剪纸形式的《虫鱼鸟兽图》为主要插图,内页附编者的话:“承丁济南先生特地从北平寄来的…封面全幅的取意,是说明中国人用虫鱼鸟兽等形状巧妙地组合成吉祥图案,对于宇宙万物,随处祝福,中国真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⑲可见张光宇对于民间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内涵的领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梳理《上海漫画》《时代》《万象》杂志中美术字设计与期刊内容,可以反映出张光宇美术字设计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从尝试西方各种艺术思潮与模仿西文字体的造型到能熟练运用几何笔画与点线面的构形方式处理中文字体,这是一个字体造型从稚嫩到成熟的表现,“时代”可以代表这个节点;在此成熟的基础上,字体从单纯时尚的几何结构转变为构思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情感意蕴,造型上方圆结合、饱满有力、具有装饰效果的字体,“万象”可以代表这个节点。如果在“时代”节点之前我们把研究视野扩展到1921年张光宇为《影戏杂志》与1925年《三日画报》做的封面刊头美术字,我们可以看到张光宇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字体形式并首先在笔画的变形中开始探索,这正和上海漫画初期的字体探索相同;如果我们看“万象”节点后的美术字设计,《泼克》《水浒传》《漫画西游》直到《装饰》上的美术字设计是一直延续创作素材取材于民间并继续完善字型结构的装饰风格。综上所述,张光宇的美术字设计风格脉络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也反映出张光宇从“西学”艺术形式到创作回归本土文化的美术字设计之路。

注释:

① “时代”“万象”两词是《时代》与《万象》期刊的刊头美术字,特用双引号表特定词语。摩登(Modern)在《近现代辞源》指合乎时兴的式样;时髦。虽“摩登”一词在我国南宋末年便出现在诗句中,本文研究立足于近代上海,因此“摩登”一词是与李欧梵在《摩登上海——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一书中所提及的摩登同义:即时髦。

② 《时代》画报第一卷是由张振宇、叶灵凤、叶浅予、鲁少飞、郑光汉等人轮流作为编辑,从1930年11月1日第2卷第1期起,出现编辑者为邵洵美、张光宇、张振宇、叶浅予、郑光汉的名字,期间1933年11月16日第5卷第2期后主编为叶浅予、发行为张光宇,1935年6月第8卷第1期之后《时代》编辑或发行没有再出现过张光宇的名字,因此本文梳理杂志内容起止时间为1930年11月1日第2卷第1期到1935年6月第8卷第1期。

③ 《时代》画报刊头的多款美术字设计确定出自张光宇之手的是第2期,所以本文“时代”字体设计以第2期发刊时间1930年3月为开始时间段。期间张光宇设计《时代》刊头美术字多款,其中有横竖两款字体经常交替使用贯穿《时代》杂志的始终,其中一款字体最晚是1934年5月第6卷第2期出现,因此本文“时代”美术字体设计时间范围为1930年3月至1934年5月。

④ 兮父、邹文:《张光宇: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一代宗师——张光宇艺术回顾展暨研讨会综述》,《美术》,1993年第7期,第16页。

⑤ 唐薇在《追忆张光宇》一书中用“时代新舞台”的标题比喻张光宇在30年代事业的新起点,包括《时代画报》《时代漫画》的创刊、时代印刷厂、时代印刷公司的创办,“时代派”成立等。

⑥ 唐薇、黄大刚:《张光宇艺术研究·上编(追寻张光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35页。

⑦《上海漫画》创刊于1928年4月,张光宇任主编全程投入一百一十期的《上海漫画》、十本合订本《上海漫画合刊》以及两期精编本

《上海漫画汇刊》出版设计工作,因此共122期。其中可以确定出自其手的封面画29幅,封面字体设计19款,内页字体设计不计其数。

⑧ 上海漫画的“常用字体”,在110期中出现56次,其设计时间应在第1期1928年4月出版前。

⑨ 张光宇:《本社启事》,《上海漫画》,1928年第1期,第7页。

⑩ 想象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是研究东南亚历史的学者本尼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其著作《想象的社群——对于民族国家兴起的反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在兴起之前有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想象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公开化,社群化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抽象想象是民族国家的建立基础。想象共同体的构建和传媒有关,在民国时期特别和报纸、杂志有关。

⑪ 张光宇:《研究者的意志》,《上海漫画》,1929年第77期,第3页。

⑫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⑬ 张光宇的装饰艺术风格是在解放后被与张光宇同时代的前辈们与当代研究张光宇的学者定义的,这是根据张光宇的艺术作品风格与其在解放后张光宇部分文集出现对于装饰问题的探讨,如《装饰美术的创作问题》《笔记——装饰偶感》《装饰诸问题》《谈民族形式问题》等。张仃、黄苗、丁聪等前辈认为张光宇开创了民族装饰主义学派,唐薇、李兆中等学者赞同张光宇是装饰艺术风格的代表。

⑭ 张光宇:《脸谱艺术》,《时代》,1934年第5期,第6-8页。

⑮ 张光宇:《商业美术展览会之作品》,《时代》,1933年第9期,第9页。

⑯ 张光宇:《中德美术展览会中国作品》,《时代》,1933年第4期,第20-21页。

⑰ 张光宇:《山深云密图评》,《时代》,1933年第9期,第21页。

⑱ 邵洵美:《珂弗罗皮斯》,《十日谈》,1933年第8期,转引自唐薇、黄大刚:《张光宇艺术研究·上编(追寻张光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47页。

⑲ 张光宇:《编者的话》,《万象》,1935年第3期,第5页。

猜你喜欢

万象字体漫画
Tea'stone华润万象天地店
心随万象
万象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