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新路径

2020-09-06涂诗嘉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

摘  要:随着进入互联网日益繁盛的21世纪,新技术、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说,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移动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日益凸显;从智媒体的角度来看,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完美的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依据传统“采编播”模式的主流媒体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守正”;如何在媒体的智能化背景下进行“创新”,探索新闻报道的新路径新方法,成为了必须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依照在智媒时代下新闻报道的新特点,探索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守正创新”。

关键词:智媒时代;主流媒体;新路径;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1-082-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1.022

本文著录格式:涂诗嘉.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新路径[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01):82-84.

1.研究背景

从传播学领域出发,媒体被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主流媒体,第二类为大众媒体。主流媒体以具备广泛影响力、公信力与权威性等要素著称。

1.1内容上:政治性色彩明显,严肃庄重、叙事枯燥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主流媒体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舆论场所,以传播党和人民的主流核心价值觀为己任,秉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是保持舆论环境稳定的重要平台。党性和政治性特征成为主流媒体最核心的特征。其基本政治功能是有效传播政治思想,保护优秀思想文化。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多为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重要会议讲话精神等,庄重性党政性使得严肃表达、叙事风格红专成为常态。而相对枯燥乏味的陈词,又给主流媒体添上了“传统、高大”的象征符号,使得受众与政治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

1.2形式上:传播渠道单一,周期较长

主流媒体以传统的报业、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分发渠道作为新闻传播的途径,特别是包括党报党刊在内的传统纸媒只能够按照特定的周期进行传播,而过长的传播周期已经无法适应现如今受众对于信息接收及处理的即时性和快速性的需求。

然而,随着智媒化、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新媒体呈现出数字性、非线性、交互性的特点,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渠道丰富等特点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化阅读、看图看视频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如VR/AR、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市场份额逐渐被新兴媒体所占据取代,经营环境不容乐观。

党报党媒的严谨性决定了在很多时候为了保持正统,而只能“放弃”版面以及插图等细节上、美观上等形式上的追求。内容不够吸引年轻受众、传播方式不够符合年轻读者的阅读方式也成为了党报党刊等传统纸媒无法赢得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原因。这也正是其读者群体正在不断减少且不再年轻化甚至向老龄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何守正创新,探索在新媒体新趋势下的发展生存,以良好的姿态面临冲击,成为了主流媒体需要即刻解决的问题。

2.研究意义

在媒体融合大趋势的浪潮下,以交互性、数字性为特征的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乃至新闻报道方面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探索媒体融合的新路径,成为其必须回应的新课题。

守正,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立身之本;创新,是适应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也是主流媒体有效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只有突破常规、不断创新,才能够使信息传递广泛到达用户。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舆论环境的纷繁复杂,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如何探索新思路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

万物皆媒。随着万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任何物体都有成为媒介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改了在过去以人为主导的媒体的传统。

人机合一。技术与人类智慧的融合共通,智能化媒体、智能化机器人的出现,使人机交互成为趋势。

自我进化。任何媒介的产生都在进行“叠加式发展”,即吸收传统媒介的优势并进化成更与时俱进的新媒体。机器更深入洞察人心,人更深入掌握驾驭机器的能力,不断互相促进,进化发展。

2.2智媒时代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变革

2.2.1打造独特创意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

受众与政治之间的“隔阂感”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太过宏大的主题与信息无形中拉远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结合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时政新闻,则应该从受众的角度来展示更加平民化的内容,实现从俯视变为平视,从小的切入点出发引出大的主题,有效传播了主流思想价值观的同时也增加了受众群体。

例如《人民日报》在2016年6月,利用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制作的一系列时政微视频《习近平用典》。这些每集仅三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可视化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著作及讲话中引用的典故,并系统阐释其蕴含的深邃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它采用仿古手绘的画面风格,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大义”——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战略,用互联网思维表达了出来,将政治传播的意义寓于事实性信息之中,也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导向和认知框架,体现了创意又不失正统。

2.2.2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探索平民化叙事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新媒体的言论表达能力和叙事功能大为强化,尤其是时政微视频已经成为我国主流媒体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标配。重大时政活动故事化平民化、严肃政治议题生活化口语化已成为时政微视频的主要表现方式。

在2017年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推出的《当民法总则遇上哪吒》微视频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短视频运用受众熟知的动画形象“哪吒”,以他的出生经历为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民法总则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既活泼有趣又通俗易懂。而《“两会版”成都》微视频则利用改编翻唱流行音乐等创新元素结合当下热门的政治议题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正能量的民谣。“每一朵花都在回首,看今天已春满神州”,改编者用小情调诉说大情怀,无不令人动容。

2.2.3开发社交属性,提升参与度转移话语权

互动才会有参与。有效促进政治传播、新闻传播的一大法宝就是提升参与度,让决策更民主化科学化的同时也拉近了受众与政治之间的距离。传统媒体可利用日益流行的弹幕文化、转发评论等实时互动行为方式进行双向互动传播,扩大传播优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于 2017 年“两会”召开前夕推出的创意微视频《“剧透”2017 年全国两会》,用邀请函的形式增强了用户的代入感,并采用实景与虚景巧妙结合的手法,模拟实现 AR 效果,用户仿佛身临其境亲自揭开一个个两会热点。

2.2.4 H5新闻:以高互动性创新信息分享

H5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音视频进行完美融合,通过不同的组合使新闻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使原本枯燥、呆板的新闻活泼起来。而且,H5 还借助移动端进行传播,其阅读时长较短,完美契合受众对碎片化时间的使用需求。

国务院中国政府网推出了插画手绘风格的游戏类H5《美术馆里看政府工作报告》,用户可以在画作中寻找报告中的隐藏图标,亲自探索不同元素对应的报告内容。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互动视频H5《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用模拟“視频通话”的场景,拉近了两会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

2.2.5 AI合成主播

AI即人工智能。2018年6月,我国学者谭铁牛院士在第十九次中科院院士大会上发表了《人工智能:天使还是魔鬼》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新华社推出了《新小浩上两会》《新小萌上两会》系列短视频。其中“新小萌”在2019两会首次登台,是首位“AI合成女主播”,逼真的形象和强大的业务能力赢得了网友的好评。

2.2.6微故事新闻:vlog、微视频等

中国网微信公众号策划了两会系列的“开箱”主题视频,以后台、花絮的视角,平民化生活化地揭秘了上会记者和代表们的日常工作。

人民网推出了《两会VLOG》,揭秘大型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台前幕后”的故事;南方都市报记者吴斌通过两分钟的《南都记者两会vlog:今天,我在两会上提问了!》记录下自己参会、采访、发稿的全过程。

2.2.7临场化新闻

新技术将改变观众与现场之间基于二维画面建立的“现场感”,创造媒体用户与现场的新关系——“临场”,即进入现场。

临场化新闻主要有:网络视频新闻直播、VR/AR新闻和VR/AR直播。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次启用了智能AR直播眼镜。通过记者的主观视角可使受众也仿佛进入会场观会,是一次独特的注意力捕捉技术的伟大实践。人民日报采用5G客户终端设备(CPE)和VR全景相机,将大会现场的超高清视频信息,几乎“同时”传递给互联网用户。

2.2.8动漫新闻:以通俗、生动形象解构传统叙事

动漫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新闻变得鲜活,在对外传播中也能突破语言的界限,使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新闻动态化进程中,动漫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应用效果已在传播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2018年两会期间,新京报“动新闻”栏目推出 3D 动画《换届大会国家主席如何产生》,该短视频通过一个个创新动画向观众深入解释了国家主席是怎么选举出来的,总理又是以什么方式产生的。

2.3新技术、新媒介产生的问题

2.3.1追求形式、思想力不足

新型传播技术手段的涌现丰富了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其纷纷采用 AI、H5小程序、VR、AR、机器人问答等创新表达形式,产出了众多“刷屏”力作。

勇于创新值得肯定,但有些新媒体报道为创新而创新,过于追求形式,思想性不足,用户体验欠佳。看似炫酷,实则空洞,内容质量不佳,实为因小失大。

2.3.2泛娱乐化、不求真相

碎片传播时代的到来,浅阅读和快速阅读取代了传统的精读,成为了广大受众的信息处理方式。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使得受众的选择性日渐多元化。而醒目的标题或许可以一时间吸引广大的受众朋友,而现如今,点击量及流量及利益,一个好的标题可能胜过好的内容。过度的娱乐化和功利主义使得新闻传播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非真相,新闻专业主义日益被抛在脑后。

2.3.3过度媒介化现象的出现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出现人们携带小型相机,不断收集各种信息并存储到云空间。这意味着公民新闻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展极为普遍的一种新闻样式,因为只要携带相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 VR 新闻记者。社会的媒介化程度会加深,一旦超过了合理的度,VR新闻就有可能从有意义的行为逆转为无意义,甚至是丧失存在合理性的行为。这同样意味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被消解,个人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最终会使得私人空间被公众化消费。过度媒介化将使人面对信息选择时感到无能为力,并最终产生媒介暴力。

3.应用意义

现如今,新闻传播形式日益多元,政治参与度互动率不断提高,决策日益民主化科学化,得益于新技术、媒介融合的新趋势。智媒化是未来物与物、物与人相互联系的“物联网”背景下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大数据新闻、人机交互、AR/VR虚拟等新技术的背景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的一种新型媒介生态。从融合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在新媒体上的形态改变正是其数据化思维的体现;从技术与媒介融合的角度来说,智能化、人机交互已然成为趋势所向。

如何让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如何让新闻传播在鱼龙混杂的大技术大数据背景下依然坚守真实而不是流于形式,如何在智媒时代下更有效地传播新闻思想,道阻且长,完善制度法规,多做尝试,多贴近用户,才能更好的传播思想,甚至走向世界。

[1]唐维红,张玉珂.在创新传播中捍卫主流媒体价值——人民网优化短视频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战线,2019(11):11-13.

[2]申亚欣,王韬,彭静.人民网两会报道“全”“新”出发[J].新闻战线,2019(7):44-46.

[3]张瑞坤.融媒发展新路径:人民网两会报道的探索[J].新闻战线,2019(6):4-5.

[4]陈丽莉.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动态化趋势与意义[J].青年记者,2019(8):36-37.

[5]盛丹,常雅妮.央媒在重大事件中的融媒体报道对地方媒体的启示——以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网两会融媒体报道为例[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8(1):101-104.

[6]洪基.融媒体时代时政微视频的现状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9(5):11,15.

[7]马梅.新闻报道的融合、继承与创新——以人民日报H5作品《幸福长街40号》为例[J].青年记者,2019(4):62-63.

[8]李凯.融合传播时代的党报创新路径——人民日报2019年改版评析[J].新闻与写作,2019(2):111-112.

[9]吴柳林,刘茜.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政治传播创新研究——以北京时间对十九大报道为例[J].现代视听,2019(1):88-90.

[10]金策.全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记者的新闻思维创新[J].新聞研究导刊,2019,10(1):158-159,241.

[11]冯轩.大数据时代主流纸媒的融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8,4(23):81-82.

[12]米华.VR沉浸式新闻开启传播的智媒时代——以英美主流VR沉浸式新闻报道为例[J].中国编辑,2018(11):85-90.

[13]高春梅.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守正创新[J].青年记者,2018(27):11-12.

[14]杨越.智媒视觉化转向,媒体人依旧守望麦田[J].今传媒,2018,26(9):47-49.

[15]高翔.党媒新媒体“侠客岛”的政治传播策略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8,4(15):29-30.

作者简介:涂诗嘉,女,汉族,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三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信息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