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广西精准扶贫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06石瑜璇张静瑜杨玥程丽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精准扶贫新媒体

石瑜璇 张静瑜 杨玥 程丽

摘  要  现阶段,新媒体已经被应用于广西多地贫困治理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媒体在广西精准扶贫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存在着群众新媒体素养较低、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政府扶贫部门对新媒体功能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丰富新媒体传播内容、增强政府主导作用等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新媒体;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3-0001-03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但广西地理位置偏僻,贫困人口基数大,距离实现全面小康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在这一背景下,分析现阶段新媒体在广西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研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媒体在广西精准扶贫中的应用现状

1.1  官方网站使扶贫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扶贫机构建立了官方网站,并在官网定期发布扶贫相关信息,这使扶贫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创建了官方门户网站,设置了新闻中心、信息公开、地方频道等网页板块,并根据扶贫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设置了相对应的模块,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新闻进行实时更新,受众可以及时地获取扶贫相关的信息。

1.2  微信公众号助力精准扶贫宣传工作

广西各政府扶贫办、扶贫合作企业已陆续创办了“广西脱贫攻坚”“广西农村扶贫开发促进会”“南宁扶贫”“金城江区脱贫攻坚”等和扶贫工作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扶贫信息包括政策解读、动态更新、特色产业与旅游介绍、“第一书记”的专访报道等。部分扶贫公众号还给群众开辟了举报渠道,如在菜单栏中设置的“一键举报”功能,让群众可以充分行使监督权。此外,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发了“广西特色农产品”“广西扶贫商城”等微信小程序,推动了农产品电商业务发展,给困难群众带来经济收益。

1.3  “直播+电商”模式提升农产品营销成效

广西电视台作为区级重要的传统媒体,依托其庞大的用户覆盖量,与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对接与合作,打造了广西第一档大型全媒体联动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精准扶贫直播节目——“党旗领航·电商扶贫 ‘我为家乡代言”。通过电商渠道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并利用媒体优势将品牌价值和网络平台价值紧密联系,以此来拓展公众能够服务、参与扶贫攻坚[1]。“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活动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销售通道,群众随时可使用二维码下单购买,同步实现了“边看边买边扶贫”。此外,该活动还集合了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靓TV移动客户端、女神看世界花椒号同步网络直播,广西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微博、优酷等40家媒体联动发声,大幅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的成效,帮助广西贫困村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1.4  短视频平台帮助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短视频+扶贫”模式一方面帮助传播扶贫故事,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短视频流量变现的带动脱贫。以抖音平台为例,通过发布扶贫村自然风景和日常农耕生活的视频,吸引游客前往游览,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在视频中附上弄产品购买链接来获取收益。此外,广西武警、广西新闻、广西卫视等官方抖音号也会不定期地发布一些与扶贫相关的内容,例如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武警看望贫困村老人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度。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群众新媒体素养较低,影响新媒体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广西贫困地区新媒体素养教育匮乏,群众的新媒体素养低,影响了新媒体在扶贫工作中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广西贫困山区地势偏远,教育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环境落后,物质基础差导致困难群众可接触的媒介类型有限。困难群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会主动、自发去学习新事物,虽然现如今多数群众拥有手机这一便捷的通信设备,但新媒体素养低的群众对扶贫信息接收、处理的能力差。这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媒体素养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推进[2]。

2.2  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新媒体助力扶贫的效果受限

首先,在广西本土的扶贫相关网站和公众号上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其传播平台上的内容多为相关扶贫政策的解读、党政机关的通知公告和与扶贫工作的新闻报道等。各地方的官方媒体报道的扶贫内容大同小异,不利于满足受众对于信息多元化的需求。

其次,在广西本土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扶贫内容还存在着不够贴近群众、对群众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关于扶贫工作的报道文章官话、套话较多,标题设置缺乏吸引力,报道视角相对单一,没有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出发,因而内容上难以引起群众的主动关注。

最后,广西本土的扶贫相关的新媒体平台的粉丝量、粉丝活跃度较低,新媒体助力扶贫的效果受限。例如,从广西扶贫办官方微博账号“广西扶贫网站”的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3月中旬,粉丝数仅6 546人,微博视频播放量、微博互动量较低;微信公众号“广西扶贫攻坚”虽然少部分文章阅读数量可保持在2 000~4 000左右,但大部分微信文章仅有百为单位的阅读量。如何提升广西新媒体平台的粉丝量和粉丝活跃度,进而提升新媒体平台助力扶贫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思考。

2.3  政府对新媒体扶贫的重视度不够,新媒体参与扶贫的方式较为单一

一方面,政府扶贫部门虽然有在扶貧网站和各类政务公众平台上发布扶贫政策和会议的有关内容,但也只是重复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并没有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对政策文件做通俗化的解读。另外,从广西扶贫开发办公室网站公开的扶贫文件看,广西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政策宣传和落实工作不够有力的情况,只有少数贫困户了解例如贫困家庭“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小额信贷管理、危房改造补助、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补助等政策,其他大多数贫困户因缺乏对扶贫政策的关注而没有享受到政策红利[3]。

另一方面,政府扶贫部门对网络宣传和整合营销重视不够,在推销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业等项目缺乏新媒体营销思路,较少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营销方式相对单一。

3  路径探索

3.1  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提升贫困群众新媒体使用积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贫困群众新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群众新媒体素养,意在达到给扶贫对象扶智的目的。通过带领扶贫对象主动了解、学习新媒体相关知识,让困难群众学习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来获得摆脱贫困的实用技术,进而提高群众的知识教育程度以及新媒体媒介的使用能力,以此助力广西扶贫工作,稳定脱贫成效。

在教育层面上,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之中,让贫困地区学生从小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缩小与发达地区同龄人的数字鸿沟。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解读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改变贫困现状等,逐步提升贫困人口的新媒体素养水平。

在宣传层面上,对于不是受教育阶段的群众,要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村里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指导贫困群众如何使用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寻找脱贫致富之路。扶贫干部还可以寻找成功的新媒体扶贫案例,让扶贫对象了解新媒体的运作流程并认识到新媒体的变现能力及其扶贫成果,进一步激发扶贫对象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

3.2  豐富新媒体传播内容,提升新媒体在扶贫工作中的效果

首先,对于扶贫信息要明确分析其内容的类型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调性去编辑内容。比如官方网站等较为大型的平台可以发布篇幅详细的内容,而“两微一端”适合内容简短、图文并茂的内容。信息与平台的适配对于内容的传播效果有一定提升作用。

其次,在扶贫网站、公众号和其他新媒体平台进行扶贫信息的传播时,还要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H5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让内容通俗易懂,从受众的认知水平和喜好出发,讲老百姓听得懂并且喜欢听的扶贫故事,提升新媒体扶贫内容的传播效果。

最后,近几年直播和短视频发展迅猛,广受欢迎。政府和扶贫干部除了可以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扶贫对象们在这方面的发展,还可以切身参与内容的制作,以便于充分明晰内容创作的流程与发掘更好的扶贫途径;而在视频产业上有专业经验的媒体人则要切实地从扶贫对象的角度出发,打造具有扶贫特色的、符合现代受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内容;扶贫对象在内容的产出上也要做到真实和创新,创作出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内容为王”。以上三方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对提升新媒体的扶贫效果有较深的影响。

3.3  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搭建多元的新媒体扶贫传播矩阵

扶贫干部要重视新媒体在扶贫中的应用,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提升自己的新媒体素养,顺应新媒体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各地的扶贫机关单位还可以定期开展新媒体教育培训,使基层扶贫干部能够形成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把握新媒体的运营规律,利用“互联网+旅游”“新媒体+电商”等新型营销模式帮助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打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将新媒体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此外,政府扶贫部门要敢于探索新媒体扶贫新形式,搭建多元的新媒体扶贫传播矩阵。

一方面,要熟悉各新媒体平台的特质,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传播,打造政府与群众间更加通畅的双向沟通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反馈的问题,积极采纳合理的意见,保证扶贫政策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群众。具体来说,微博和微信平台可以作为官方主要的发声和信息反馈渠道,而扶贫网站、新闻客户端和垂直类论坛可以做政策的深度解析和事件的深度报道,各类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则可以传播更加生活化、娱乐化的扶贫细节。

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成功的运营案例。例如,福建省漳州市档案馆通过入驻人民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企鹅号、微博、梨视频和抖音等多家自媒体平台,每天发布“漳州档案故事”的文章或视频,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档案文化传播矩阵,充分弘扬了漳州地方特色文化[4]。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才能用好新媒体传播矩阵高效助力广西脱贫攻坚。

4  结语

总之,广西贫困地区的扶贫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功能,着力解决影响新媒体扶贫工作效果的问题,把加强群众媒介素养教育、丰富新媒体传播内容、搭建新媒体扶贫传播矩阵作为新媒体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将扶贫同扶智相结合,利用好新媒体开展高效的扶贫工作,为广西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文力,韦迎红,潘力.广西广电:创新电视媒体扶贫模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8):11-14.

[2]陈弦歌.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以中部某贫困县为例[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8.

[3]郑文锋,梁媛媛.新媒体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困境与路径选择——以广西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9,29(4):38-43.

[4]漳州政府网.市档案馆运用新媒体传播矩阵 传递漳州好故事[EB/OL].[2019-06-14].https://mp.weixin.qq.com/s/rjKWKWUnRwlwzX07V2FhQg.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精准扶贫新媒体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