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土音乐剧对戏曲的借鉴与运用

2020-09-06胡晓娟

音乐爱好者 2020年8期
关键词:唱腔音乐剧蝴蝶

胡晓娟

音乐剧作为从国外传播而来的舞台表演艺术,进入中国的时间仅短短的三十多年。伴随着音乐剧本土化进程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与音乐剧在互相借鉴和吸收中,不断摩擦出融合与碰撞的火花,令人赏心悦目。戏曲界吸收音乐剧的艺术特色,对中国的传统戏曲进行了革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学界提出了“戏曲音乐剧”的概念,呼吁中国作曲家们在创作本土音乐剧的艰难历程中,要自觉选择民歌素材、戏曲素材,把创作“戏曲音乐剧”作为进行音乐剧民族化探索的一条发展之路。当代中国本土音乐剧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广泛吸收本民族的艺术精髓是其根本出路。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本土音乐剧创作的艺术源泉,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直接催生并加大了本土音乐剧表演艺术的快速发展。汲取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精粹,已经成为我国音乐剧民族化发展方向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戏曲的唱腔、说白与表演蕴含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与品位,而“民族化”是中国本土音乐剧走向世界市场,树立中国品牌的重要标志。

音乐剧对戏曲艺术的借鉴

音乐剧对戏曲唱腔的借鉴

唱腔是中国戏曲声乐艺术的核心,犹如西方歌剧中咏叹调的地位。我国戏曲的唱腔结构系统基本上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唱腔对于戏剧情节的推进、高潮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音乐剧是以歌舞为核心的音乐戏剧,歌以角色的独唱、对唱、重唱和合唱构成,与戏曲类似。

首先,音乐剧可以吸取戏曲的唱腔音乐,也就是作曲家在创作音乐剧音乐的时候,注重吸收戏曲的音乐因素,从旋律上体现中国风味。其次,在演唱方面,音乐剧可以借鉴中国戏曲的演唱特色,如戏曲的吐字、依字形腔和润腔的演唱特点。戏曲吐字,字字清晰动听,赋予韵味,一般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者之间各种发音和归韵的整个过程圆转而不露痕迹。依字形腔,也称按字行腔,即戏曲行腔是以字的声调为基准的。戏曲的戏味也体现在丰富的润腔上,同一唱腔的不同润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也是流派产生的基础。这些都已经被中国民族声乐很好地汲取,并形成了中国风格的歌唱流派。同理,这也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本土音乐剧应该积极吸收的精华。

音乐剧对戏曲念白的借鉴

音乐剧中的独白是戏剧化、音乐化的语言。戏曲中也有相似的表演形式。戏曲中的独白和演唱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呈现了整个舞台的完整性和音乐性。中国戏曲的独白也叫“念白”,更强调语音的抑扬顿挫。王季烈的《螾庐曲谈》中这样总结道:“读宾白亦有高低、抑扬、缓急。断续诸节奏。盖宾白虽无工尺,无板眼,而某字宜高、某字宜低,某句宜快、某句宜缓,亦一定不易,非可任意念过也。”

戏曲中的说白有韵白与口白之分,其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功地运用在很多民族歌剧中,也可以直接运用于中国本土音乐剧中。中国音乐剧中的说白,基本采用普通话,有时也有地方方言的夹杂。两种语言表达相互穿插,除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外,有时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地域特色。它与音乐剧风格迥异,产生了同百姓生活之间不可言状的联系和亲切感,也和反映百姓生活的戏剧情节更加贴合,并常常构成了中国本土音乐剧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除此之外, 有时说白还将歌唱和舞蹈部分统一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音乐剧对戏曲“做”“打”的借鉴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其特点是将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主要艺术手段,其中“做”和“打”尤为独特,需要戏曲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舞蹈化的戏曲身段技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在台上的每一个精彩的动作,都是他们台下日积月累、挥汗如雨、十数年如一日不懈苦练的结果。以“水袖舞”为例,它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周以来“长袖善舞”的传统。如京剧程派水袖的表演,就发展创新了包括“勾、甩、挥、撑、挑”等十多种极具特色的表演样式,大大丰富了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戏曲舞蹈既和中国古典舞一脉相承,也为中国民族舞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元素。而民族舞正是中国本土音乐剧中最具有民族性特色的舞蹈。

音乐剧《中国蝴蝶》对戏曲的借鉴与创新

音乐剧《中国蝴蝶》介绍

《中国蝴蝶》是根据我国家喻户晓的古代爱情悲剧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的。在保留经典的作品内容的同时,它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此作品由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投资,由音乐剧艺术理论家居其宏教授改编剧本,音乐家周雪石教授创作音乐,声乐教育家武秀之教授担任艺术总监。参加表演的演员为该院艺术系的师生。

《中国蝴蝶》充分体现了武秀之教授的表演教学特色,即在演唱上,将中国戏曲元素中的唱腔特点和西方歌剧美声唱法相结合;在表演上,借鉴了梅兰芳、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三个最著名的舞台表演艺术体系的精髓,将“唱、舞、演”进行高度融合,力图使作品迸发出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同许多当代音乐剧表演教学工作者一样,武秀之教授重视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吸取精华,并將其作为探索本土音乐剧表演体系的重要源泉。音乐剧《中国蝴蝶》创作于1997年,几经修改,于1999年在河南郑州艺术宫首演。后经过了两次悉心雕琢,该剧终于在2008年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为中国本土音乐剧事业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中国蝴蝶》像一股清新的音乐春风,吹遍了河南省的各个高校,丰富了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加强了各高校的艺术氛围,也为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音乐剧《中国蝴蝶》对戏曲脚本的借鉴与创新

“梁祝”是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包括豫剧、曲剧、越调、黄梅戏和越剧等最常用的题裁,其中尤以越剧版的“梁祝”流传最广。音乐剧《中国蝴蝶》的剧本基本保留了戏剧版本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并借鉴了西洋音乐戏剧分幕的结构形式。它将传统的戏曲脚本改为西方音乐剧常用的四幕形式,分别为:《春之舞》《夏之梦》《秋之歌》和《冬之殇》。它叙述了闺中祝英台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书院的相遇与相爱,同时保留了“哭坟”和“化蝶”的经典结局,并在剧末展现了越剧“梁祝”的音乐主题。

整体来看,音乐剧《中国蝴蝶》保留了“梁祝”故事的精髓,简化了剧情,并凸显了音乐剧所强调的重视歌舞的特点。此外,该剧还借鉴了西方戏剧故事发展的多线思维,增加了书童四九和丫鬟银心的戏份。两条爱情故事主线和两类不同风格的人物塑造,使音乐、唱腔、念白和表演都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缓解了戏剧情节中让人潸然泪下的悲伤气氛。四九和银心俏皮而又甜蜜的情景表演,丰富了整部剧的舞台表演氛围,为戏剧主题点燃了爱的希望, 也使得悲剧显得不再那么“悲剧”,更加符合音乐剧的艺术表演特点。

音乐剧《中国蝴蝶》对戏曲唱腔的借鉴

音乐与舞蹈表演是音乐剧的双翼。如同歌剧一般,歌唱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元素。《中国蝴蝶》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戏曲音乐的特色和鲜明民族音乐风格。《中国蝴蝶》中出现最多的动机均为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双飞蝶”“芳心坚如铁”“蝶双飞”这几幕的主题旋律均采用了以五声音调为核心的“蝴蝶动机”,使整部作品在音乐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五声旋律或以五声为核心的旋律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包括一些地方戏曲的特色。

与此同时,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和团队。《中国蝴蝶》的演员在演唱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将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重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其中包括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地方戏曲的唱法相结合,不论在字头、字腹还是字尾的发音上,都较好地保留了润腔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的特点,使观众耳目一新。在《中国蝴蝶》的多部唱段里,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板腔体这一戏曲唱腔结构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我国戏曲音乐的结构元素、润腔特色和板式风格。比如扮演祝英台的演员在演唱《与君共舞》这一唱段时,就借鉴了戏曲的哭腔演唱方式,凸显了祝英台的悲痛情绪,充分发挥了戏曲哭腔风格的艺术感染力。演员在演唱中还大量吸收了其他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如“垫音”等润腔风格,使整部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特色。

音乐剧《中国蝴蝶》对戏曲念白的借鉴

音乐剧《中国蝴蝶》采用了将对白作为连接唱腔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段,使“念白”在剧中具有重要意义。剧中说白按照普通话发音,讲究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念白的韵律。此外,不同人物的说白也各具性格特色,如: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对白文辞雅致,四九与银心的语言通俗诙谐。该剧也采用了戏曲表演中常用的使用不同念白风格来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从祝英台和梁山伯求学路上偶遇乃至分别对白,每番对话都具有鲜明的戏曲念白的语言特色。创作者吸收了戏曲念白的风格特色,使言辞更为押韵并富有韵味。如“英台哭坟”的唱段中“梁兄、梁兄”的呼唤,俨然展现了戏曲大青衣的舞台表演场景,催人泪下。

音乐剧《中国蝴蝶》对戏曲“做”“打”的借鉴

音乐剧《中国蝴蝶》不仅在音乐上继承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精华,在舞蹈表演风格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身段亮相等技巧都被很好地融入到了这部剧里。剧中的许多舞蹈片段均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做”和“打”舞台动作。如《中国蝴蝶》的开场是英台与银心的游春场景,两人手持着中国折扇,举手投足,无不体现了戏曲“扇舞”表演的优美场景。第四幕“哭坟”的表演更是充分借鉴了越剧中该场景的经典肢体动作和舞蹈表演。

《中国蝴蝶》在故事情节、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方面既体现了中国元素,又不失其现代特质。这部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雅俗共赏,多年来在河南地区高校巡演不衰,并获得好评。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在许多中国本土音乐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有些融入了以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剧音乐和以现代舞蹈为主的音乐剧中。初观时观众兴许不觉,但细细斟酌后便会寻找到其影响的痕迹。即使是在中国编演的西方音乐剧也会不经意间渗入中国传统的戏曲元素,如上海戏剧学院在对经典的桑德海姆音乐剧《理发师陶德》进行二度创作时悄悄加入了戏曲元素。近年来,三宝创作的《蝶》,曹路生编剧、安栋作曲的《弘一法师》,田丁编剧、祁峰作曲的《断桥》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特别是音乐剧《断桥》使用了越剧中许仙和白娘子的戏曲表演身段和唱腔,使表演具有了丰富的民族特色,更能够被广大百姓接受。

中国戏曲对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于戏曲的“唱”,音乐剧可以吸取其唱腔音乐,在旋律上体现中国风味,从演唱中吸取依字形腔和润腔特点,发展、形成中国音乐剧的演唱流派;对于戏曲的“念”,音乐剧的对白可以吸收注重吐字,特别是字头发音位、字腹以及字尾归韵等技巧,学习中国语言的抑扬頓挫,借鉴戏曲表演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念白;至于戏曲表演中的“做”和“打”,我认为不妨将之作为中国音乐剧演员舞台表演训练的基本功,使我们的音乐剧演员不仅能够展现现代舞蹈的舞台风采,也能掌握体现中国舞蹈魅力的戏曲身段表演技巧。

猜你喜欢

唱腔音乐剧蝴蝶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捉蝴蝶
捉蝴蝶
找找看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