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与独唱的声音表现之比较

2020-09-06骆蓉

音乐爱好者 2020年8期
关键词:音域美声唱法声部

骆蓉

对于合唱声音的运用,一直存在这样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合唱只能运用直声进行训练和演唱;有些人认为合唱不能只运用直声进行训练,否则无法演唱歌剧中的合唱作品;还有些人认为同一个合唱团不能同时兼顾宗教合唱和歌剧合唱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更有人认为用美声唱法训练合唱是错误的。

如何科学地进行合唱声音的训练?合唱所追求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音色?这些都是一直困扰着指挥者的难题。

作为声乐艺术,合唱和独唱都以发声为基础,都需要良好的声乐功底,两者在用声方面都以美声唱法的基本功训练为基础,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作为艺术形式,合唱与独唱又有着不少差异之处。合唱有其独到的一面,不单单是独唱的集合,它讲求统一和协调。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需要借助每个团员的力量一起来创造音响,共同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

合唱艺术

合唱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音乐的和声语言、复调思维等等无不受着合唱的影响。更因为宗教信仰等原因,合唱音乐在西方文化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唱艺术的发展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指文艺复兴时期及中世纪晚期的合唱。西方合唱与基督教有着密切联系,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出现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y chant)可被认为是西方合唱音乐的胚胎。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到十三世纪的“经文歌”是西方早期复调的基础。这种以复调形式出现的宗教合唱,作为中世纪最主要的合唱形式,无疑是西方合唱的基础。十四世纪随着世俗音乐的发展,“猎歌”“牧歌”等世俗合唱得到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尤为高涨。特别是十六世纪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利德”、西班牙“维良西科”和英国“牧歌”应运而生,其中尤以意大利“牧歌”为最,成为十六世纪最具艺术性的合唱形式。这些世俗合唱虽然运用了教堂复调技术,但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世俗人文主义思想。

第二个阶段主要指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合唱,它是西方古典合唱的鼎盛时期。巴洛克时期诞生了歌剧及歌剧中的合唱,在早期歌剧的音乐结构和戏剧结构中,合唱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蒙特威尔第等人的歌剧中,合唱显得更为重要。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的法国歌剧和英国歌剧中,合唱也显示出其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戏剧性。在歌剧迅猛发展的同时,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等宗教大型声乐体裁相继出现,这些声乐体裁都十分重视合唱。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使合唱在歌剧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并使合唱成为歌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西方合唱,即“现代合唱”。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个兼容并蓄的时代。由于历史惯性作用,在弥撒曲、赞美诗、清唱剧、康塔塔等合唱形式延续的同时,很多新的作曲技法也应运而生。多调性、无调性、多节奏、多节拍等现代作曲技法,反传统的创新精神初显锋芒。

美声唱法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西方音乐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性变化:此前数个世纪一步步成长、发展起来的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的复调音乐,被以和声为主要创作技法的主调音乐所取代。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正是由于这批贵族人文主义者的努力,歌唱艺术被大大带动起来,而“美声唱法”也应运而生。

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意大利原意为“动听的或美好的歌唱”。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它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与灵活、准确的声乐技巧。

合唱与独唱在声音表现上的异同

关于音色(Tonecolor)

音色指音的感觉特性。音色的产生,要求共鸣和泛音的配合。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美声唱法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更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这种特殊音质是美声歌唱的特征之一,往往被用来检验学派的正统性。但是合唱各声部在音色上的处理却并不全是如此。合唱音色的处理要根据作品内容的具体要求来决定。因为合唱各声部在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合唱的均衡,而合唱的均衡又取決于各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于是合唱各声部音色的调节就要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处理,尤其要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配合。但是,根据声部间本身的性质及其所担任的任务不同,往往又有一些基本规律。

关于气息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连贯,而气息流畅便是达到该要求的重要条件之一。歌唱者必须得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才能“达标”。

但是合唱的呼吸与独唱不同。合唱队员在谨遵美声唱法气息要求的同时,还有更高的呼吸要求。合唱中有整体呼吸、轮流呼吸和循环呼吸三者之说。

整体呼吸,顾名思义,就是所有合唱队员在同一时间换气。有人可能会觉得整体呼吸是最容易的,不就是大家一起呼气、吸气么?它看似简单,但真要做好实属不易。首先,所有合唱队员得在指挥给出拍点的同一时刻换好气,准备下面音乐的继续。所有人都要统一行动,或快或慢都是不允许的。更进一步的是,合唱队员要看懂指挥的手势,是大气口还是小气口,得按照指挥给出的预示做出相应的“追随”。比如说当指挥给出的是一个很小的手势,要求队员们弱收,不露痕迹地换气,可如果有一个人不按指示来,那整个合唱要营造的效果都会完全破灭。所以,整体呼吸虽然看似简单,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

轮流呼吸可以说是合唱中独有的一种呼吸方法,尤其是在一些复调作品中。但是轮流时也得注意一定技巧,合唱是个合作的活,需要队员们相互配合。尤其是声部与声部交接处,更应该注意衔接的自然、连贯。

合唱中的循环呼吸虽与器乐中的循环呼吸有所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循环呼吸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乐句连贯地、不间断地进行,让听众听着觉得仿佛始终没有换气一般。但是合唱中采用循环呼吸是借助“人多好掩饰”,这又和一些器乐,如竹笛、单簧管等的循环呼吸不同。

关于咬字与吐字

漢字一般可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是一个字的开头部分,一般是组成这个字的声母部分。字头是由气流接触或摩擦唇、齿、牙、舌、喉部位而发音的。它的发音部位靠前,口腔局部紧张。因此一个字头在一个字中占的时值应极短,否则会阻碍声音的传导,喉头也会受影响而加重负担。但如果忽略了字头,字就咬不清楚。字腹,是组成一个字的母音部分,是任何字不可或缺、需要延长的一部分,是声音中最能发挥共鸣作用、最有响度、最有穿透力的部分。歌唱中这部分要唱得长而稳,才能将字吐准、吐清。字尾是字的收声归韵部分,是字的终了和归宿,不能忽视,必须交代清楚。如“台”若不收尾就成了“他”,“老”不收尾就成了“拉”。

有人说,唱歌就是说话加气息,甚至有人说唱歌就是说话的状态。其实不然,说话是自然状态,不必考虑发音位置、怎样发音,也不必考虑字的结构,只要把话说清楚就行了。而且说话用的音域很窄,一般只在中声区的几个音,共鸣部位以口咽喉腔为主,字音不需要延长,更没有婉转的拖腔。因此说话时咽腔开的很小,动作幅度也较小,嘴张得较横,口腔前面的感觉较多,咬字也是以前为主,以横为主。而歌唱则不同,它不仅要求字清、字正,而且要求音量大、音域宽,在两个八度左右。歌唱时要求喉位低,口形则要圆、竖。口咽腔开度大,为的是保持一定的空间,使上下贯通,充分发挥各共鸣腔的共鸣作用,因此唱歌时的咬字有其特有的讲究。

关于音域

音域是声音的范围,人的耳朵能听到的频率大约是从二十赫兹到两万赫兹。从二十赫兹到两万赫兹之间可以有无数的音阶,每种乐器都有各自特有的音域,人类的嗓子也是。人声按照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两个八度。作为个体,每个歌手的音域都是有限的,歌剧女王卡拉斯音域再宽广,也不过三个八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可由于合唱是多声部的艺术行为,合唱队中涵盖了从花腔女高音到男低音的歌手,音域相对较宽,可以到四个八度以上。宽广的音域也是合唱能表现较之独唱更为恢宏的声音效果和场面的原因之一。

关于音量

和音域一样,每个人的音量都是有限的。虽然人的嗓门有大小号之分,有些大嗓门的也许能够一个抵仨,但是再大的嗓门也不能匹敌一个合唱团几十号人的音量。不过,合唱中各个队员的音量控制又不是个人能决定的,而是要服从作品的整体布置处理需要。

强弱表现是音乐作品艺术表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一部作品没有强弱变化,那即使再美的旋律,再柔美的音色,听来也是味同嚼蜡,毫无生趣可言。当然作品的强弱变化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在文艺复兴之前,渐强和渐弱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指挥的“审时度势”了。

关于微颤(vibrato)

微颤其实是西洋弓弦乐器的一种演奏方法,其原意为“震颤的”。在弦乐器演奏中,常称此“颤指”或“揉弦”。这是一种靠演奏者手指按弦的动作来控制的演奏方法。运用自如的微颤既能增强声音的活力,又能使音乐的色彩和情绪产生变化,还能增添演奏的感染力。微颤能装饰和强化音乐,使音乐更加连贯,更有歌唱性。

声乐中也有微颤。运用得当的微颤不仅能起到润饰声音的效果,还能为整首乐曲的情感表达增光添彩。声乐中的颤音是指声音音高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的频率做出波动的变化。在音高上至少有半个音的变化,而波动的频率被确认为是平均的。在颤音中,除音高的变化外,还伴随着音强、音色的变化。

但是合唱作品很多时候是要求摈弃微颤的,尤其是宗教作品。也许直声更能表现那种神圣的氛围,更能表现对神的崇敬吧。

合唱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自从它随着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来到中国以后,几代中国作曲家一直努力使它与中国的社会生活、音乐语言和美学趣味相融合。对美声唱法这一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自二十世纪初引进我国,国人对美声唱法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许多人把美声唱法理解为是一种具有“美好的声音”的唱法。这样的认识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不管是歌剧咏叹调、合唱还是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都应属于美声唱法范畴。但是由于各个时期作品的风格不同,在声音运用上也有所不同,所以那些认为用美声唱法训练合唱的声音是错误的,认为一个合唱团不能兼顾两类风格作品等等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合唱声音的训练应以美声唱法的基本功训练为基础,然后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再做调整。

猜你喜欢

音域美声唱法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午晤念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