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

2020-09-06钱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洛丽塔后现代主义

内容摘要: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对传统小说的写作从诸多层面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可以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题的空灵、模糊、不确定性;使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又不时地对自身语言的虚构进行暴露,使之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不仅为《洛丽塔》营造出了奇幻的美感,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文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关键词:纳博科夫 《洛丽塔》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可能是20世纪以来最令人费解的文化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悖离,1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中心被消解,一切都呈现出边缘化,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在创作上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摒弃传统写作的规范、模式、中心等要素,追求多样性、开放性、相对性,以虚构性与荒诞性的存在模式为艺术特色。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洛丽塔》将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后现代写作技巧娴熟地融入其中,在构建真实世界与暴露虚构之间不断游走,结构被打破,主题被消解,呈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一.泛主题性

主题思想的确定性是传统小说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之一。即或是内容上含蓄晦涩的现代主义创作,在剥开其层层隐含的叙述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的荒诞、人的异化等内容是其表现的共同主题。读者在阅读《洛丽塔》时会发现,传统的美学原则被打破,无法将之定性,更无法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可以将《洛丽塔》看着是一部主题模糊不确定的泛主题之作。

《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乱伦的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恋,以亨伯特在狱中自白的方式展开。亨伯特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并有恋童癖,在爱上了12岁的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后,年龄的巨大差距使其疯狂的采用一些变态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欲望。后来,奎尔蒂拐走了洛丽塔,亨伯特不顾一切地追踪奎尔蒂并最终将其杀死,亨伯特随之锒铛入狱,后死于心脏病,而洛丽塔最终也死于难产。从该小说讲述的故事来看,似乎可以将其主题归之于爱情题材,是传统爱情的现代展现。然而在小说中,多种写作技巧的运用、离奇的故事情节、淡化的时间线索、结构的不确定又将这一主题解构,绝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入爱情小说的行列之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这种不伦之爱,又似乎让读者看到作者在对亨伯特进行道德的审判,但是小说中大量的戏谑性的语言叙述又让这种道德审判充满了不确定性,读者的是非判断成功地被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所构建的诸多似是而非的陷进所迷惑。

纳博科夫最大限度的调动了语言艺术自身的无限可能性,以新的技巧与观念融入《洛丽塔》,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小說摒弃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传统小说最为看重的外在价值,而是回到了文学创作本身,将小说引入艺术审美领域,将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美摆到了中心位置。传统小说中关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沉重的主题被一一摒弃,将读者带入作品本身,去体验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才是最重要的“主题”。如果一定要为纳博科夫的小说寻求一个主题,那应该是“艺术表现本身,即寻求超越时空的存在、形成片段化、零散化、复杂化内在时空的错乱表现形式的诗性组合物。”2对内在诗性的追求取代对思想性的追求,这也正是《洛丽塔》的主题含混模糊的原因之所在,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追求。如同纳博科夫自己对理想小说的界定:“我想,我期待自己的书在结尾之处产生这样的感觉:书中的世界向远处回退,最后在某个地方停住,像梵·波克的作品《艺术家的画室》那样的画中画悬在远方。”3

二.元小说叙述

传统的小说叙述,重在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完整的事件,细致逼真的人物刻画,努力为读者营造一种真实感与在场感,让读者相信故事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洛丽塔》跳脱出这一传统叙述模式,采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的叙事策略,在不断为读者建构“真实”的同时故意设置许多漏洞来暴露“虚构”。在这样一种叙事策略的驱动下,《洛丽塔》体现出浓厚的元小说特点:叙述者把叙述行为本身当成叙述内容,打破连续性的叙述结构,对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评论,将叙述文本与批评话语融为一炉,通过对语言的操作与艺术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可描述的有机联系。纳博科夫也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明确的告诉读者,这仅仅是一种虚构的文本,而非真实生活,以唤起读者对语言虚构能力的认识,正如赵毅衡所说,“这就好比傀儡戏的牵线班子,本有一道布帘遮羞,现在撕掉布帘,读者就不再把演出当着‘真实的,这样读者就赢得一个批评距离。”4

小说通过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真实”的故事。如亨伯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与洛丽塔最初交往的点点滴滴,详尽而细致。

“星期四,非常暖和。

星期五,她和一个叫罗茜的黑孩子出去了。为什么她走路的样子……竟使我这般激动呢?

星期六,我知道继续写这日记真是疯了,但这么做,给我一种奇特的刺激。星期天,热浪仍然伴随着我们;最吉祥的一个星期。星期一,贪恋不舍的快乐。星期二,下雨。雨水湖。妈妈外出买东西,我知道L.就在附近的什么地方。星期三,“喂,让妈妈明天带你和我去‘我们的镜湖”。这就是我十二岁的恋人色迷迷低声对我说的很有文理的话。星期四,昨晚我们闲坐在游廊上,兹太太,洛丽塔还有我。

……

星期一,早晨下雨了。

……

星期五,我期待着一次可怕的灾难。地震。壮观的爆炸……我作为一个自由人在废墟中享受他。”5

这些详细的文字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亨伯特对洛丽塔疯狂的爱恋,让读者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起伏,产生共情,让读者误以为这就是真实世界。

然而,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真实”的同时又不断地暴露“虚构”,通过故事叙述人称的变化来破坏故事的真实感,将其“虚构”的本质加以“揭露”。作者巧妙借用“作者前言”以小约翰·雷博士之口作为叙述第一层面,将一个道德、伦理、情感禁区题材的作品呈现,不仅完美避免了作者直接面对读者作为第一叙述者,还以此方式模糊读者的伦理道德视线。作品的主体部分大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如“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我这些惨痛的经历”6,使读者非常明晰地了解主人公亨伯特的传奇人生,同时拉近亨伯特与读者的距离。但在作品中作者又常常插入第三人称的叙述,以“亨伯特”这个名字或第三人称代词“他”来代替第一人称的“我”,如“亨伯特·亨伯特竭力想安分守己。说真的,他确实这么做了。”7纳博科夫在叙事人称上不停的转换挪移,将作品从第一人称叙述变为陈述他人的经历,在无形之中干扰了读者对故事的注意力,拉开了读者与文本,作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种扩大叙述的距离方式,时刻提醒读者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不仅如此,文中还经常出现“噢,读者,我的读者”这样的句子,让读者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惊醒,意识到自己刚才经历的事与情都是虚幻的,是作者创造出的虚构的文字而已。

三.后现代写作技巧

(一)反体裁

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体裁的选择与确定是作者的首要任务,一个体裁确定的文学文本也能很好的契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则打破这一成规,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约定俗成的体裁剪接拼贴在一起,体裁的边界被打破,作品成为无法界定的混合体,文本就可能是任何体裁,这种现象被称反体裁。具体到小说创作,人物、情节、环境等传统小说必备的因素在后现代小说创作中变得模糊,各种体裁融入其中,无法辨识,呈现出无体裁状态。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以小说为主干,将诗歌、戏剧、书信、日记、传记等文学体式附载其上,形成了一部超体裁之作,呈现出明显的反体裁特点。《洛丽塔》以多以第一人称叙述,记录了主人公亨伯特传奇的一生,具有很明显的传记特点。当亨伯特向洛丽塔道歉,剖析自己丑陋的灵魂时,又可以看作是一部忏悔录,小说也以“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为别名。小说第一部11章有连续十多页的篇幅都是亨伯特1947年6月的日记,呈现出日记体的特征。小说第二部的前半部分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记录了亨伯特带洛丽塔游历美国的沿途风光,体现出游记的特点。后半部分记叙了洛丽塔失踪前后的事情,故事跌宕起伏玄机暗藏,呈现出侦探小说的特质。

(二)文字游戏

后现代主义文学摒弃传统文学中对历史、真理、价值的孜孜追求,价值的虚无、意义的丧失是其内质,于是,“思想不复存在,只有文字写满纸张”。8后现代主义创作者常常在文字的游戏中娱乐自己和读者。在小说中,纳博科夫游刃有余的游走在语言之上,以詩性的语句、唯美的意象,构筑起精致的叙事迷宫。互文、双关、歧义、戏谑等叙事手段的使用,让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游戏。

比如,亨伯特以“麦克费特”命名左右他一生的“魔鬼”,英文写作“Mcfate”,姓名的前缀称为“Mc”,是“儿子”之意,“Fate”为“命运”之意,“Mcfate”即“命运之子”。命运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纳博科夫为之命名,将其人格化。

324这个数字在小说中“巧合”的出现多次,亨伯特与洛丽塔第一次见面是在街区324号,他们住的“着魔的猎人”旅馆也是324号,在游历途中共住过324家旅馆。另外,亨伯特和洛丽塔第一次发生关系是在“着魔的猎人”旅馆,而奎尔蒂的一部戏剧也叫《着魔的猎人》。这样的“巧合”真实别出心裁,让人惊叹不已。还有,黑兹的死亡是因为司机要避过一只狗而撞向黑兹,作者选用“狗”就暗示了命运之神在操纵她的生死,因为“狗”(Dog)的逆拼就是“上帝”(God)。这样的文字游戏可谓比比皆是。纳博科夫在“巧合”之下运用语言艺术为读者建造起“真实”的幻象。

(三)戏仿

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以对中心的消解,对传统的颠覆,对经典的挑战,对庸俗的暴露为目的,戏仿便自然地成为后现代主义者们所推崇的写作技巧之一。戏仿通过扭曲夸张的方式对特定作家、流派的创作进行批评嘲讽,暴露瑕疵、陈腐、俗套。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也选择以戏仿的方式对许多他所反对的作家进行嘲讽。如,第一章末尾的句子“第一号证据是六翼的天使”9,此句便是对爱伦·坡的诗《安娜贝儿·李》的戏仿,还有亨伯特年轻的时候和他有过不成功的性经历的女孩的名字叫做安娜贝尔,也是一个戏仿。如,姓和名完全一样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带有强烈的“人”与“影子”的意味;亨伯特与奎尔蒂在性格、学识、癖好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也具有“人”和“影子”的意味。这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双重人格》中塑造的“影子人”形象的揶揄和讽刺。纳博科夫通过戏仿增强了小说的虚构性,揭示了主人公亨伯特的欺骗性。

(四)反讽

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反讽是在一定的语境或情境之中,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达到讽刺的目的。抓住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差距以达到讽刺的效果,并非直接表达对人物的态度。在小说中,纳博科夫讽刺和批判了传统的社会现象和价值体系,利用反讽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主人公亨伯特在追求自己的爱情理想时,作为读者也为他的真挚、执着而动容,但他又是一名变态的恋童癖者。这就意味着这种情感是不道德的,带有邪恶的性质。作者就是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反差之下完成了对主人公的讽刺。在亨伯特的眼中洛丽塔是一个圣女,想要她保持圣洁,然而自己强烈的情欲之火又去占有了洛丽塔。亨伯特的内心具有极强的矛盾性,似乎“真”与“美”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然而“真”与“美”又在他的手中被破坏与毁灭。所以,当“真”与“美”变成一己私欲之时,也就披上了罪恶的外衣。亨伯特具有荒诞与悲剧色彩的行为,也说明了人类在行为和本质上的矛盾。亨伯特只是不断地游走在爱情与欲望的两端,并未追求到真与美。

《洛丽塔》给读者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巨大的艺术魅力,也表达出了纳博科夫独特而先锋的小说审美观:“我不读道德说教小说,也不写道德说教小说……《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寓意。我以为,小说之为小说在于它带来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愉悦的东西。这是一种感觉,一种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与艺术主导下的其它状态相联系的感觉”。10正因为纳博科夫的这种追求,才有了《洛丽塔》这样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先锋之作,它的一系列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全新开端。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2.朱立元:《当代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何仲生、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注 释

1.何仲生、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3页。

2.赵君:《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第135页。

3.V.Nabokov.Strong Opinion (《直言不讳》)。New York:Megraw_Hill Book Company.1973.pp73-74。

4.赵毅衡:《后现代小说的判别标准》,《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12-19页。

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于晓丹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6.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于晓丹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于晓丹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5页。

8.朱立元:《当代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77页。

9.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曉丹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4页。

10.Nabokov,Vladimir Lolita [M].Beijing: Foreign Languae Theaching and Research, 2005,332—333

(作者介绍:钱娜,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洛丽塔后现代主义
洛丽塔裙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做他的洛丽塔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