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化视域解读《苏州园林》

2020-09-06李慧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陌生化

内容摘要:吸纳陌生化理论有关语言技巧与审美意识的视角,分析《苏州园林》从“有意味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价值与“非常的感受性”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识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文本内在价值。既是初中生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关审美能力、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贯彻深度学习理念的需要。

关键词:陌生化 《苏州园林》 语言价值 美学意识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绝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的美术画,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非技术,是意象而非物象。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教学重点设定一是反复诵读和品味,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二是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一.“有意味的形式”—生動形象的语言价值

解读重点放在生动形象语言的品味和感悟。《苏州园林》文章用语极其肯定。首段便首先将故乡的苏州园林这张故乡名片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要鉴赏园林谁都不可以错过苏州园林。第二段用“完美”饱和度极高的词描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甚至从游客的角度进行假设绝没有一个人不仅心里想着连口头都要说着“如在图画中”。接着,着力描述苏州园林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两座桥梁绝不雷同,树木栽种搭配相间一年四季不会感到寂寞,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都不会被游客忽略,门和窗尽量工细但绝不庸俗。说罢还不尽兴似的,补上一句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仿佛生怕读者质疑他的宝贝一般。短短篇幅的文章一共用了13个“不字短语”:“不该错过”“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没有一个不”“绝不讲究对称”“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绝不雷同”“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等等来突出苏州园林的完美以及无可替代。

言发乎情。在生动形象又倔强自信的语言特色背后,实则暗含着叶圣陶先生对于苏州故土的深切爱恋之情。苏州园林不过是一个物质载体,是苏州这座城的名片,是承载乡土回忆的投射。因为爱之深,固而言之切。富于自信澎湃的语言风格赋予了一篇说明文别具特色的风味,语言风格的背后是作者叶圣陶对故土苏州的强烈热爱之情,赋予了这篇文本文学性。

二.“非常的感受性”—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识

不是说所有的文本阅读都必须有美学意识,但是《苏州园林》的阅读需要美学意识。因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图画美”。图画美是匠师们的目的,是叶圣陶写这篇文章的关键。

1.意象拮取的陌生化:美在物象比德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在于它们的自然形象表现出与君子的崇高品德相类似的特征。“比德”就是作为审美客体的山水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人(君子)相比附,亦即从山水花木的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景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设计者植花草树木,表达了园主的不同精神境界,体现“君子比德”的赞颂。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假山和池沼,独植往往寄托设计者的情志,布局用件匠心独运。莲出污泥而不染,秋叶凌霜色愈红,托物言志、借物写心,追求人格的完美。行步看看竹子,“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遥想隐士的气节。推窗望望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感慨时光的流逝。有了这样的情怀,那么苏州园林的美就不一样了。

模山范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艺术表达手法,山指假山,水亦指模拟自然之水。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把大自然的山脉走向通过缩小比例,抓主要大山大河的形体特征移植到尺的园林空间里以此达到不见真山却似真山的境界,山以形寓神,重其神似,使人虽然在有限的小范围空间里感受硕大的真实自然之境。园林设计者在景物中赋予景观意境,追求象外之意,使景与情结合,从有限的物景而直悟到无限的生命境界,模山范水、咫尺山林,与心产生共鸣。

窗用来造景,在古典园林中,常常用窗户框住人们的视线,以免使景色一览无佘,从而达到若隐若现,虚实结合的效果,而通过框景使自然景物仿佛一幅精美的图画,从而也达到人在画中游的境界。水面的形态布局要“宜曲则曲,合方则方”。鱼乐在园林中具有道家理趣,成为怡乐自然、隐逸山林的代名词和高雅趣味的象征。以水池、桥梁、林木、亭榭等为造景手段,来体现逍遥闲适,物我合一的境界。假山堆叠,活水池沼,鱼花草木,门窗墙廊。方寸之间能填充的都叫它填满了,仿佛容得下世间万物,正如设计者和主人海纳百川的心胸一般。

2.意象组合的陌生化:美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意蕴

为何古典园林仅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之美,体现在整体空间意象的魅力,它能令人心旷神怡,尘虑顿消,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山林意境。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源地,作为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创作主题的中国园林依据对“道”的理解,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加工,给人以无尽的时空感,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活力和运动变化着的自然精神。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

设计手法多从写意而来,如几丛竹、三二株树,便可形成一个景点,构成一个特有的空间。画家强调用“写意”的手法使寥寥数笔包容万物产生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蕉在石旁摇曳,藤蔓在石隙穿梭;窗前花木扶疏,门旁花透沁香充满了自然意趣,这是植物景观的空间审美。游览者既可以欣赏园林整体之美,也感受到园林局部细节的美:角落栽种的自出心裁、门窗雕镂的别具匠心,还有颜色的古朴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方法还在于巧妙运用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深远意境。堆石为山,叠石为峰,凿池为塘,鱼土为岛,山林虽仅有三山岛的几十分之一,而整个景观却有湖岛真意和自然山林韵味。此外,园林含蓄,曲折有韵味特点的塑造就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通过叠石、曲廊、植物组成一层又一层、一景又一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园中园、景中景,把一览无余的景色变为曲折多变的意境,游人在主观与客观、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之时,才从有限达于无限中体现出宇宙生命之“道”的山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极为讲究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轩、榭、楼、阁、桥为题材,“诗情画意”的艺术语言,构成千岩力壑,清流碧潭,风花雪月,声色光影的巧妙生动景色,再现大自然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空间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审美的享受。“玉簪花落野塘香”“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声和味之美,“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浑黄”是色之美,“荷雨晒衣湿,苹风吹袖清”则是触感之美。在这里,视,听,嗅,触的每一種感觉都能唤起美的享受,它们相互诱发,触类旁通,相得益彰,使人们的感受更真实,也更生动。

3.意象内涵的陌生化: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 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余虹)文学对中国古代造园影响深刻,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也被称为文人园。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典哲学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容、形式、结构、艺术手法,只有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感悟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所在。古典园林以诗文造园,用特殊的抒情语言和手法写就出一首首凝固的诗,描绘出一幅幅立体的画,由此形成了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艺术结晶,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书卷气息,表现出中华精雅文化的精髓。

“隐逸思想”中,寄情山水成为士大夫的思想基础和社会风尚,士大夫向往自然,追求自然,把自己融于山水之中,在与自然的理性适应状态中逐渐升华出飘然于物外之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造园以期获得返璞归真的愿望和不合流俗的情思,自然、随意,尽量模拟自然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自然与人的和谐,园林设计要的就是与自然的融合妥帖。这样的布局正和道家所宣扬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更加体会到了道家经典中的“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的真谛,“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衣带”、“山月”、“琴弦”,既有陶醉于中的怡然自得,也有顺从自然之道的豁达睿智。审美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最终感悟,是物我统一、主客相通、呈现无限心灵时空的自由境界。

“禅宗思想”中,禅宗追求适意自在的人生,注重内心的自我平衡,处世旷达,精神宁静恬淡,这是禅影响下文人士大夫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和情趣。禅宗更注重“心”的塑造,重在内心体验而忽略外在形象的结果体现在园林中,便是以片石勺水为林泉之境,从中体会悠远、脱俗的意蕴,清新淡薄、格调高雅的人生追求。园林的主人,那些文人雅士守着一片净土,胸中吞吐的许是天下的风云,但生活得却是如此的宁静安逸,潇洒自在。园林的第一个主人往往是辞官的文人,或归隐的雅士,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宅子自然也就随自己的想法而建了。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看淡了功名利禄,看淡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转而追求恬淡幽静的空山寂林,表现在诗歌的色彩上,就是诗人多用素淡简约的清冷之色,而少用浓墨重彩的华丽之色。以意象内涵的陌生化角度审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多是不刺眼的颜色,正能折射士人清高风雅的情趣。

参考文献

[1]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2]陈叶.读《苏州园林》的三种意识[J].语文建设,2011(Z1):54-56.

[3]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安:西北大学,2004.

[4]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刘发强.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王维山水诗意象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6]朱琳 叶黎明.《苏州园林》教学内容述评[J].语文建设,2018(04):27-30.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高级别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阶段成果。(项目编号:宁大政(2019)43号)

(作者介绍:李慧媛,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陌生化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教学新思维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