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余映潮语文教育实践看其践行的教材观

2020-09-06王晨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

内容摘要:余映潮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在其从事语文教学的生涯里一直坚持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了其“教材研读, 教材处理”的独特教材观。本文主要以余映潮老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其课堂实录以及备课案例来探究其践行的丰富而独特的教材观。

关键词:余映潮 语文教材 教材研读

语文课程实施围绕的中心是集聚语言精品的教材,从文本本身之美到学生认识其美的关键一环是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和把握,多方面、多角度研读课文,成为知识的源头活水[1]。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肤浅解读文本、照搬教案等现象,致使课堂无法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他提出;“教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和‘怎样教同等重要”[2]。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既要研读教材,又要会处理教材的教材观。

一.教材研读

教材研读就是课文研读, 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伴随着语文教师一生的教学,可以说,没有好的课文研读,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3]教材研究能力的薄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的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美,帮助学生成长。

(一)初读教材,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

集合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的手法,教材编者将若干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形成一个集合,其目的是每篇课文既可以独当一面,又可以互相依托,共同发挥单元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4]现在很多老师没有课文内容集合意识,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主题单元的作用,抓不住重难点,导致备课任务量增加。课文集合不仅有利于教师用更加优化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方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局限于是主题单元。余映潮老师在进行杜甫的《登高》教学时,将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也放在一起教学,以《旅夜书怀》为导入,《登高》为教学主体,《登岳阳楼记》为收束教学,形成一个集合来进行教学。这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去世的前几年,与杜甫晚年漂泊流浪的悲苦生活有关,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能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在通读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上,要读出课文内容的集合,让课文内容更好地表现出共同力量,让自己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入,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二)深读教材,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

语文老师的课文研读工夫表现在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由于现在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教师常借助于网络资源,将人家的教学设计照搬套用,对教材的认识不够,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使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使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提问难住教师,课堂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课堂。只有深入的研读教材,教师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课堂教学。下面以余映潮老师执教《最后一课》的课堂实录为例,看其是如何深读教材,理解文本内容的。

第一,整体阅读,了解文章大概内容。余映潮老师注重朗读的作用,在阅读文章时,通读文章,注意文章中的字词读音以及写法,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第二,搜索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离学生太远,学生很难以同理心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在研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弄清背景,整理资料,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第三,选点深读,分析人物形象。在《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通过选点进行细读,教师能够明白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意图。第四,多角度的反复阅读,将课文理解透彻。教师深入的理解课文,有利于其能顺利的开展教学,只有不断的去挖掘文本,课堂内容能变得有厚度,教学过程变得有深度。

(三)延读教材,补充课文内容

余映潮老师认为课文研读既要讲究一个“内”字,着力于课文内容去进行读,又要勾联一个“外”字,了解课文牵连出的课外知识,内外兼通,才能练就研读课文的真功夫[2]61-62。课文的外部延伸是以课文为基点,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是将课文读厚的重要法宝。日常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都是教师对课文的延读,对内容的补充,将延伸的知识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使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还能让学生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到相关的课外知识。余映潮老师也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补充,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的课堂实录来看,他在讲课的初始环节用屏幕展示了普希金的有关资料,并让同学们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又展示了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最后在训练学生写作的环节展示了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開头》,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该准备好的资料。这些资料和课文有关却又不相同,余老师通过这些资料对课文进行补充,使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在让同学们快速的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训练了他们的写作。

课文外部的延读,有利于教师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还能在教学课文的同时渗透知识教学,增加学生课内课外的知识积累,以此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是科学地、艺术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教学内容的艺术,其实质是精选,是让教师充分地、有效地运用课文文本,对学生进行积累教育与能力训练[2]85。新课程标准关注语文教师教材研究与把握能力的提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5]。对于教材的研读,不仅是要把教材读厚的问题,还是要将教材教薄问题,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要注意主问题和群问题的设计,以确保课文发挥出最大价值,提高教学效率。

(一)把握文意,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经常采用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先整体阅读把握文意,再选取课文中一两个或者两三个着重用力的部位进行品读。而将这一两个点或者两三个教学内容版块衔接起来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主问题,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主问题的设计。

主问题是课堂能够自然、顺利进行的保障,应该是有牵动全文力量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反应着教师钻研教材,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水平,然而现在还有一些老师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往往往过于简单,甚至是一些无效提问,比如是吧,好不好,是不是等问题,不仅挫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降低了课堂效率。教师设计的主问题不应过于简单也不应过于难,教师要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找出能够让学生进入课文,反复阅读课文的问题。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主问题的设计。在《童趣》的课例中,他提出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作者回忆······”

请同学们根据“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这篇文章写了······”

请同学们突出趣“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有趣”[4]145

余老师抓住文章首句中的三个字,让学生反复的“说读”课文,每一次的“说读”都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阅读教学其实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对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及处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文本解读有所偏差就会导致主问题脱离文本,难易程度失衡。这三个问题也是具有逻辑顺序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二)增加厚度,延伸问题群

为了多角度的利用课文,就要用一个个小问题将不同的角度衔接起来,这些问题就是问题群。问题群的问题都不是特别难的问题,属于点拨性的问题,学生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回答得上来。群问题的出现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并且其同样具有预设性,这些问题大多是老师在研读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预设的课堂提问,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余老师执教的《济南的冬天》教学片段为例,

师:好,那么这个奇迹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因为没有风,而是一个奇迹。奇迹是管谁的呢?管风的吧?那么奇迹能不能概括济南的冬天呢?

生:不能

师:可能是不行的。因为它只是说“没有风便个是奇迹”。我们再来看“宝地”:“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是个宝地。”是“温晴”重要还是“宝地”重要?

生:温晴。

师:什么道理啊?我们换句话来说。把“而能”改为“因为”,读——[6]17

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请你看课文,在‘宝地、‘温情、‘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济南的春天”的特点?这一主问题而衍生出的群问题。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分析、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问题群是教与学的融合, 是预设与生成的交融,是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交互交融,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其他课堂要素之间的多维互动,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其又呈现出开放性、动态性。

三.结语

教材研读就是教师对教材既要整体把握又要揣摩细节, 抓住重难点。教材处理是教师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教材,“玩转”教材。我们要结合理论和教育实践,理解把握余映潮的语文教材观,在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灵活运用其教材观,让我们能更好的把握课堂的方向,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

參考文献

[1]王瑞,赖学军.论余映潮语文教材的研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8):68.

[2]余映潮.致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3]朱春玲.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特级教师余映潮访谈[J]语文出版社,2010(12).

[4]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

(作者介绍:王晨晨,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教材处理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
有效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行文衔接的方法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