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谭恩美的“反东方主义”书写立场

2020-09-06梅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喜福会反思

内容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喜福会》 “反东方主义” 华裔作家 反思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其处女作《喜福会》深受美国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几十年来,国内外评论者大多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认为她在小说中补充、强化了中国的负面形象,对华裔反抗白人种族歧视起到了消极作用。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喜福会》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美国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一.对“东方主义”的有力消解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欧洲人的发明,充满了想象与好奇。对“东方”的解读不单纯是地理上的位置,而是一个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对象。长期以来,西方人抱着猎奇与偏见的心态创造了他们思维中的东方世界。“东方主义”仅仅是一个被建构出的概念。西方之所以对东方进行丑化和歪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华人形象的缺席。

谭恩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审视美国华人的生存状态和中国的现实面貌,在许多方面颠覆了西方白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式”的刻板印象。作家笔下的中国母亲尽管有愚钝迷信、难以捉摸这样的消极面,但她们慈祥、能干、坚强的积极面貌更令读者动容。下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谭恩美塑造的中国母亲的全新形象。

(一)百折不挠,坚强自立

小说中,吴素云在经历了战乱和失去双胞胎女儿的痛苦之后,坚持与命运抗争。尽管在美国只能当清洁工,但她还是尽最大努力培养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吴精美,也始终坚持寻找双胞胎女儿的踪迹。

而從小目睹母亲悲惨遭遇的许安梅牢牢记住母亲服毒自尽作为反抗的场景,比生于美国的女儿露丝更加坚忍和勇敢。女儿露丝原先事事顺从白人丈夫,在丈夫提出要与她离婚,并仅给她一万美元的时候,她无所适从,几近崩溃,是母亲许安梅说服她努力抗争,奋勇维权。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露丝找到了自我,重建了自尊。

而映映的女儿丽娜奉行“美国式”的男女平等,与丈夫分摊所有家庭开支,尽管她为丈夫的公司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但工资却仅有丈夫的七分之一。这些都让丽娜苦不堪言,婚姻生活危机重重。就在这时,母亲挺身而出,通过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来帮助女儿看到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公,让女儿下定决心与丈夫对峙,争取自己应得的财富、权力与尊重。丽娜最终勇敢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归功于母亲映映给予她的无穷力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露丝与丽娜软弱的一面并非从母亲身上继承,而是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美国主流社会对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她们的母亲则是一反美国主流文化中盛行的“沉默脆弱、逆来顺受”的华裔妇女形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更令读者感受到情感的温暖与人性的浸润。

(二)机敏聪颖,智慧超群

龚琳达在旧中国畸形的婚姻面前并不是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消极心态,而是想办法逃离婚姻的苦海,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母亲,她也没有按照男尊女卑观念教育女儿,而是鼓励女儿与男孩子一样自强自立。她还在日常生活中灌输警觉、含蓄的生存策略。薇弗莱在象棋比赛中似乎就运用了这一策略,知己知彼,无往不利,一度成为颇有名气的象棋高手。

(三)以孝为先,道德高尚

许安梅曾回忆,自己的母亲为了挽救外婆的性命,从手臂上割下一片肉放入药汤里,以尽最后的孝心。这种对美国人而言陌生的、缺失的“孝道”,正是作家极力赞扬的中国人崇高的道德准则。

此外,作家在《喜福会》中有多处对中国进行正面的描述,并对美国白人“唯我独尊”的心理提出质疑。比如龚琳达曾对薇弗莱说中国人精明能干,善做生意;中医和国画都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她也抱怨人们不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强调中国社会最落后的部分。小说还向读者展现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新面貌。比如,当吴精美来到中国时,不禁惊叹于中国的日新月异,对这片万里之遥的彼岸刮目相看。

我们不能忽视小说中对刻板形象的有力消解。小说最终以母女和解收尾,表达了作者期盼中西融合的美好愿望。这与赛义德批判“东方主义”的初衷并行不悖。

二.对华裔作家的正确认识

《喜福会》曾被一些评论家所诟病,称其背离中国传统、贩卖异国情调,展现的都是中国愚昧、落后的一面。事实上,对该小说妄加指责并不妥当。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更加客观地看待谭恩美乃至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东方”元素。

(一)了解华裔作家添加“东方”元素的必要性

华裔作家把“东方”元素融入作品之中,依靠“族裔性”在文化多元、百家争鸣的美国主流社会赢得立足之地,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写作策略,有助于保持华裔文学的活力。当时的华裔在美国处于边缘、弱势地位,而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却成绩斐然,这的确难能可贵。华裔作家毕竟不是中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来源于父母遥远的记忆,经过美国文化的层层阻隔,有想象、有误解也情有可原。况且,谭恩美创作的初衷非常单纯,其写作的目的不是再现历史,而是创造艺术。

当代美国文化社会“民族大熔炉”与“多元文化主义”带来自由和平等的同时,也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成为美国主流社会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幌子和工具。华裔文学认清“差异”,对“杂糅”不轻信、不盲从,是很有必要的。

(二)换位思考,理解华裔作家

1.华裔作家作品中一些负面的刻板形象确实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

中国读者面对该小说中描绘的情境往往有似曾相识之感,国内作家对之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一些评论者认为《喜福会》中“东方主义”式的偏见除了表现在上文提到的中国人性格方面之外,还渗透到娱乐、饮食、信仰和社会等级等领域。例如,娱乐上,《喜》中“麻将”如影随行地陪伴在华人左右,而“喜福会”本身就是麻将馆的名字,麻将也确实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饮食上,《喜》被认为渲染了屠宰动物的血腥场面,把中国人描述成什么都敢吃;信仰上,《喜》中多次提到中国人相当迷信;社会等级上,《喜》中的母亲曾饱受包办婚姻之苦,遭受男权社会的迫害。除了映映出身高贵以外,其余三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然而,这些内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屡见不鲜。既然这些中国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批判现实,力透纸背,为何华裔文学中提及某些中国的客观真实却被视作是对中国的精神矮化呢?若仅仅站在“中国本土中心主义”的立场,以纯粹的中国文化传统自居,对中国社会的丑态怪象熟视无睹,显然不是正确的认知态度。

2.美国形象也是被中国人塑造的“他者”

中国人对美国也有刻板印象,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就是“汉堡”、“拳击”、“牛仔”、“好莱坞”甚至“种族主义”。二十世纪以降,美国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这让我们对美国产生了更多的偏见,导致“西方主义”分蘖滋长。事实上,美国社会的主导文化也经历了反叛反思与道德回归,已经进行了重新定位。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往往也是一个由中國人想象和创造出来的“他者”,而非真正的美国本身。我们同样会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因而我们对美国华裔文学中出现中国消极面的情况应予以谅解。

三.对“自我”形象的重新界定

比较文学形象学在解释“形象”一词时强调,形象具备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两面性。审视“他者”是进行“自我”确认、“自我”定义的重要手段。正如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有误读一样,我们对华裔文学同样存在误读。比较稳妥的做法也许是以中国文化为参考依据,用另一种方式解读具有“双文化”的文本,对本身特有的文化资源善加利用,发掘出更多不同的内涵。

“东方”元素是《喜福会》在当代美国文坛引起轰动的制胜法宝,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谭恩美乃至华裔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美国华裔文学实际上是一面镜子,中国人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从华人奋斗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许多华裔至今依然保留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习俗。因此,通过了解美国华裔及其作品,我们能够摩挲中华文化的细部,加深对其中精华与糟粕的认识,看清自己,重新界定自我,并对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曲解与错位进行深刻反思,使中西方的思想与文化能真正融合与互补。

参考文献

[1]陈茗、聂靖.双重身份下的双重写作——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与反东方主义元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庞伟奇.从“他者神话”到“自我镜像”——比较文学形象学世纪“回眸”[J],美与时代,2005(11).

[4]万永坤、刘晓红.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研究二十年回顾[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1).

[5]夏妙月.论《喜福会》中中国形象的双重性[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5).

[6]肖画.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J],华文文学,2010(1).

[7]余庆东、黄卫华.赛义德东方主义文化批评理论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8]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谭恩美作品叙事模式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5).

[9]于秀娟.双重身份下的双重写作——谈谭恩美、汤亭亭作品中的异国形象[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作者介绍:梅莹,硕士研究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管理人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国际化、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喜福会反思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