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有效预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2020-09-03唐修才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重难点题目笔者

唐修才

以前,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笔者大多是口头布置预习作业,或者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短暂地预习课文,结果学生的预习效果很是不理想,课堂教学也是举步维艰。直到近几年,笔者逐渐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因此,加强学生预习有效性显得十分有必要。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语文课堂效益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日益增强。以下,从学生的有效预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角度,笔者谈谈借此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几种尝试和做法。

一、共性和个性,体现学生的有效预习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主体地位和有效性,首先,笔者的预习设计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预习设计遵循三维目标相结合,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合。二是预习设计遵循“稳”和“变”相结合的原则,为了遵循初中语文学习的规律,就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预习方案和内容,即共性。同时,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因而部分设计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和具体学生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即个性。

预习题型设计的产生是经过教师的反复思考和实践,结合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征询学生的意见。

具体来说,为了达成学生学习的共性,笔者在预习中设计了必做型题目,例如:

必做型题目1,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方式,扫清本文的生字词的注音和词义。

必做型题目2,先请认真读完本题的预习要求后,再认真读一遍课文并回答该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第二问建议:可以从选材、内容、情感、语言和手法等角度分析。)

以上两个必做型题目的设计为我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学情参考。它让我明白:学生已知到什么,学生未知到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

又为了达成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笔者在预习中设计了选做型题目和个性型题目,例如:

选做型题目1,认真预习本文后,你有哪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并具体说说为什么会有此困惑。

选做型题目2,认真预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并具体说说为什么会有此收获。

个性型题目1,读完本文,你最想和自己或大家分享什么,为什么想分享。

个性型题目2,读完本文,你觉得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接受。

个性型题目3,以上除外,对于本文,你还想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

以上两种类型的题目,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体验,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阅读需求和喜好,自我安排,自我预习,笔者不设计任何题型和要求,或者可做可不做,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有什么个性发现。这里常常有阅读惊喜。

最后,授新课前两三天,预习设计以小练习形式发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和交流。授新课前一二天,我收集齐学生的预习练习,经过充分了解、分析和整理后,为我的备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整合学生的有效预习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突出重难点,笔者认为教学重难点既要基于课标和教材,也要立足于学情。鉴于此,笔者尝试整合学生的有效预习(特别是预习中的必做题型),并结合课标和教材,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三者之间的关键结合点,进而明确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

如以笔者开设的一堂苏州市吴江区级的公开课为例,执教的课文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笔者先按照自己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充分有效预习,特别是上述的两个必做型题目,接着,笔者对所有学生的预习进行反复地整理和归纳,发现许多人对本文写母亲的几个片段很感兴趣,并作了具体地分析,然后,笔者结合课标和教材本身,精心整合,确定了其中一个教学重点——能具体地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最后结合学生的所得所惑,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一个问题:以上四个片段中,说说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片段?为什么?(提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如语言表达、情节刻画、写作手法、材料选择、人物形象等),因为学生预习充分,又是自己感受最深、最有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的问题,因此学生反应十分积极,你一言我一语,邹韬奋的母亲形象逐渐鲜活丰润起来。此时,不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学生的思维充分而深刻,课堂进展也很顺利,为下一步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打下堅实的基础。

三、释疑和交流,立足于学生的有效预习

基于学生的有效预习,我在教学设计时,每次特意安排一个释疑和交流的环节,因为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毕竟只有寥寥几点,只有少数同学可以精彩亮相课堂,而更多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情并没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于是课堂释疑和交流环节的设计为大部分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可能。

释疑和交流环节的问题选择不是盲目的,因为课堂呈现的预习中的问题必须是走在语文学习的正确道路上,同时有利于进一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同样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紧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二是很多同学的共性问题。

又如,以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课堂教学为例,在释疑和交流环节,笔者PPT呈现了几个问题,其一:文章第六段母亲熬夜为我做鞋,在“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中,我为什么不敢?请说说你的理解。这个问题紧紧围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在预习中共有5位同学对此感到疑惑。其二:全文中,作者连自己母亲的名字都不知道,为何还要写他爱母亲?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预习时共有9位同学提出相关问题。总之,类似于以上的两种问题和疑惑,我都精心梳理后,呈现给学生交流思考。这样,笔者至少又可以调动这些同学的课堂思考发言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预习是有价值的,努力是得到教师肯定的,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并且以少部分学生逐步带动大部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身课堂,投身预习。

通过这样一系列做法,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预习动机和努力得到尊重,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得到实现,自己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学生预习更加积极主动,课堂发言更加积极踊跃,思维更加活跃深刻,特别是那些被教师点名肯定或问题被教师采用的同学,自信心逐渐提升。长此以往,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日益增强,反过来,还会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预习中去,甚至能按照自己的阅读需求去预习,如此,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总之,在学生预习和课堂学习中,我们只有正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从学生出发,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最终实现语文素养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这一课题笔者还在积极地实践和研究中,因而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总有一些同学对预习应付了事或抄袭,一些后进生常常融不进课堂氛围,如何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这些还有待笔者进一步反思和探讨,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215222)

猜你喜欢

重难点题目笔者
老师,别走……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追根求源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