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无旁骛:谈语文课堂的线性思维

2020-09-03顾荣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囚绿记枝蔓语文课

顾荣华

《囚绿记》是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是早期白话文的语言风格,感情深沉蕴藉,学生不容易读懂,具体说来,学生学习这篇散文,有四难。一是难以进入文白相杂的语言环境;二是难以明了“绿”在文中的意义;三是难以理解作者寄予在“绿”身上的感情;四是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所以,我最初设计这堂课时用了很多教学辅助手段来推进,比如动画片导入,历代民族英雄图片,英文歌曲等,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学生的理解十分肤浅,对语言的美感和文章的深意,都是流于皮毛,教学效果自然平平。

我不禁意识到,我们的课堂,开始被先进的媒体和形式填塞,充满了旁生的“枝蔓”。那么,什么是“枝蔓”?“枝蔓”是怎么产生的?“枝蔓”对语文课有何影响?究竟如何才能砍掉“枝蔓”呢?

语文课上所谓的“枝蔓”,并不单单指在课堂教学中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环节,也包括影响学生读文本、学文本注意力的行为。很多语文课仅仅把文本作为一个空壳,阅读之后就充填大量的课外信息,课堂确实显得生动活泼,色彩丰富,看起来符合“整体感知”的教学理念,殊不知这完全背离了“整体感知”的本意。所谓“整体感知”,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信息后再进入局部的分析,不把局部割裂出来,不放弃对局部的分析理解,在“整体感知”的蛋壳下,将文本这个“蛋黄”用各种课外信息的“蛋清”包裹起来的做法,只会体现为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强调课外补充,使课堂产生大量的枝蔓,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更加肤浅,今后对文本就会更加漠视。

一、“枝蔓”具体表现在哪里

1.新课的导入是最易发生枝蔓的地方

通常,我们选择导入时,会找一个和课题或者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片段,而这种关联,我们往往会落实到一个关键词上。比如,我讲《囚绿记》,因为内容都是围绕“绿”展开,于是,我便找了一段“绿”的视频,以表达对“绿”的喜爱。大致一看,似乎和课文关联很密切,都是爱“绿”,但视频的内容、格调、主题其实和《囚绿记》相去甚远,虽然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对理解文本,却一无用处。不仅如此,某种程度上,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学生严肃地进入文本。后来我还改用了一篇学生的习作导入,感觉依然不当,只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学生可能会流连于佳作欣赏,不能尽快进入文本。

这样的导入还有很多,比如,因为《明天不封阳台》中写到了鸽子,所以用一群白鸽导入;《月迹》中写到了月亮,就叫学生回忆有关月亮的诗句;《狼》这一课用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导入,等等,都是错误地理解了导入的原则。导入应与本课的目标有关,而不是仅仅和概念有关;导入应以集中学生对本课的注意力为目标,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就曾经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指出:创设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也要符合知识情境。

再次进行《囚绿记》的教学时,我直接提问:“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并且不要求学生说任何理由,这样简洁明快,很快就进入了课题。

2.训练这些语文知识时,容易形成枝蔓

强调语文知识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选择仿句、写小段落等方法让学生对文中的语言、主题等进行再认识,再表达。比如,我在二次设计《囚绿记》教案时,曾经针对文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以校园内的景物为象征体,让学生写几句有意义的话。表面看来,这好似在训练学生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认识,但学生写出来的这些话,和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能协调吗?这对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又有多少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其实是弱化了主题,消解了文本,将深刻的意蕴拉到快餐式的领悟上来了。并且,应试的痕迹过重,学生确实学会了仿句,但只是“被仿句”,他们由于学习本文后所产生的激情并未被调动出来。

因此,第二次上课时,我在揭示常春藤的象征意义之后,要求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常春藤,讴歌自由,结果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有的直接抒情,有的运用象征,有的用旧体诗来表达,不仅体现他们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对语文知识也展现了独特的理解。

还有容易出现枝蔓的地方,就是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就是升华的部分。有位专家对我说过:现在的语文课充斥了“闪亮的尾巴”,就是在文本之外刻意拔高,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然而有的课文主题的确非常主流,值得弘扬,这时候教师宣讲主题的方式便大有讲究。弘扬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枝蔓错节。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为什么要写《囚绿记》?语文其实是很朴素的东西,学生其实是很会领悟的,示范课上,不要怕他们读不懂,说不出,只要设问得当,勾起他们思考的热情,学生的表现一定精彩。

二、语文课要做到“不蔓不枝”

1.课堂应贯穿一条线索

教师对文本、中心的把握应十分明确,这种把握应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而不是分析文本是一回事,总结主题是一回事,这种水油分离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比如《囚绿记》中,作者强调对“绿”的热爱,其实就是对“绿”这个符號所象征的意义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分析“绿”的形象时,一定要让学生对“绿”的象征意义形成认识,这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文本。再比如学习刘心武的散文《错过》,就不宜让学生一直纠缠在“错过什么”这个问题上,而应让他们把重点放在“错过而有所悟”上。

2.教师应围绕一个目标进行

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不宜贪多求快,力图将本课所有知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限,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有限,过多的知识只会让他们囫囵吞枣,难以消化。我听过一堂课,是朱自清的《绿》,这篇文章中写作手法纷呈,是美文的典范,该怎么讲才能不乱不杂呢?这位老师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她用两种思维方式的归纳来结构这堂课,将“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新课标中的重点作为这堂课的教学核心,这样使得繁密的知识点不显得杂乱。看得出来,学生的思路在课堂上逐步清晰,方法也逐渐明确,体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

3.学生专心学习而不肤浅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的一句闲话,课堂的一点异动都会使他们产生兴奋,更何况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枝蔓呢?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语文课的本质出发,使语文课堂恢复姓“语”,不仅仅使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热闹的气氛来感染学生,更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用语言和思维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悟。

在学生表现的层面,尽量启发散性思维;而一个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设计上注重发散,那么课堂上的思维线索便会纷繁芜杂,学生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莫衷一是。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应简洁直接,如“线型”般清晰便于把握。只有教师教无旁骛,学生学习的时候才会心无旁骛,这样才会收获集中精致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26000)

猜你喜欢

囚绿记枝蔓语文课
枝蔓牵引促进金艳猕猴桃优质高产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猕猴桃枝蔓粉碎发酵还田试验初探
幽幽花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囚绿记》主题探究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水热法合成枝蔓状CdS纳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