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探

2020-09-03刘安石侯东升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对策

刘安石 侯东升

摘 要:该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发展“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工作,虽然在模式、体制、思维等方面不断创新,但在实施工作的顶层设计、人才、财政支持以及长期效益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统筹保障重点,加强管护利用等对策,以有效促进农田升级改造,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加快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互联网+”;机械深施;对策

大力推进“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支持耕地治理修复等,推动基本农田改造升级,对于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挥其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   “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步探索

1.1  区域“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定陶区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属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棉、油、禽、蛋生产基地。“十二五”以来,全区共实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6万亩,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为全区的农田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定陶区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子,截至目前,建设了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3500亩[1],结合基地自身特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气象监测、水肥一体化、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营水平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2  推进“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018年以山药为主導产业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定陶区全力打造“以建设促发展、以生态铸品牌、以品牌引消费、以消费拉市场、以市场促生产”的特色山药产业,大力推进山药示范基地“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山药种植效益,挖掘产业经济、生态友好、辐射示范等功能,实现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高效化种植,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2],依靠科技支撑、品牌引领、机制创新,为山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定陶区坚持“天然、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建设物联网、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气象监测体系,建立完善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体系,率先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实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普及率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三品一标”认证率100%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山药基地1500亩。依托农业物联网技术,利用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信息处理等技术装备,实现了山药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打造了现代农业绿色物流示范基地。定陶陈集山药“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基地的建设,示范推广全区种植陈集山药5万亩,年产值7亿元,拉动了9个行业发展,吸引从业农民1.2万人,产业链年产值20亿元,为全区农业转型升级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趟出了一条发展路子。

2   “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2.1.1  顶层设计方面。国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题中之义。但目前,国家对这方面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本次机构改革,将发展改革委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原国土资源部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都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从顶层设计层面来看,还缺乏统一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全国从上到下,对于项目建设改革方向、目标仍按“老路子”走,对于今后五年、十年的改革缺乏指导性规划,造成工作的前瞻性不够。

2.1.2  人才发展方面。“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的能人不多,愿意留在农村的意愿不强,只要有机会,立即奔赴城市发展。近几年,虽然政府推出了很多返乡创业政策,但是收效甚微。这充分说明农村的用人机制还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急需予以改革。

2.1.3 财政支持方面。虽然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保障和增加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但是地方财力毕竟有限,少量资金投入带动效益不大。同时,“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很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新型经营主体“望而生畏”,1000亩基地需要资金800万元,还不包括生产资料的投入,很多经营主体希望得到政府支持,因此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向“互联网+高标准农田”投入是关键,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量,才能有较好的带动效果。

2.1.4  效益长期持续方面。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土地是一家一户“个人”的,经营主体靠流转土地经营,一旦合同到期,前期投资建设好的项目,会转移到分散农户手里,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受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采用“互联网+”模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

2.2   主要对策

2.2.1  因地制宜,科学开发。“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又要考虑当地特色产业优势、高效产业发展条件,更要筛选出土地流转集中、产业发展规模化、运营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同时,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高效、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以达到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3]。

2.2.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统筹保重点。“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主动搭建“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2.2.3  加强管护利用。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建成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3   “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趋势展望

“互联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逐步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农业产业一体化体系。运用智能感知设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气候、土壤、环境、生产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测及控制,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采集和积累丰富的精准数据,实现农业管控的数字化、精细化,形成真正纯粹的绿色农业、精品农业和本色农业。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由传统的人力、地力、机械力等发展要素转变到依靠科技、信息、资金、装备、管理等技术要素协调发力,催生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何亚娟,裴志远,王飞,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调查[J].中国农业信息,2018,30(01):117-122.

[2]孙敬义,尹慧峰.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J].奋斗,2017(14):18-19.

[3]张智. 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粮食安全[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互联网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