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0-09-02史飞

传媒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文化大学生

史飞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资源闪耀在世界的东方。青年一代作为祖国的未来,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化古为今,撷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部分,深入挖掘内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引导,回答新的时代之问。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1-0-02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扬弃性的加以继承,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涵养爱国主义情怀的等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

(一)直接利用资源多,深入挖掘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涵盖范围广,在当下的思政教育融入中,存在简单作为资源补充性运用的现实。即针对不同的问题,做简单的比附与直接的套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不能达到直抵人心、深刻启迪的育人效果。

(二)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与需求

思政教育大多秉持了灌输式的育人模式,偶有互动,也十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诉求。而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参与方,如果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推动唤醒,效果很难实现。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任何个体的追求都离不开自身的需求,唤醒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心需求,深入发掘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才会事半功倍。

(三)理论性宣讲多,对行的反省不够

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一蹴而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反观大学生行的定位上。知行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中国素来讲求经世致用。而只有持之以恒的关注大学生行上的功夫,才可以促进理论内化,成为自身自主的行为习惯。真正将优秀品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秀思想躬身践行并长期坚持,真正成长为大写的人。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自信,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之路,承载着人类历史上从未中断的光辉灿烂文化,也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刻入了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的精华部分,融入青年思政教育,在满足青年精神需求的同时,有利于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国之大者,绝不止于高精尖科技的多少、GDP的排名,更在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价值观是否能够走向世界、影响世界、认同于世界[1]。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向心力、引领力。毫无疑问,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负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化古为今、解答时代之问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高屋建瓴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严峻,从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精华处引领大学生思想,有利于大学生面临纷繁不同的文化时,秉持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定力。

(二)有益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无论是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者风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孝、悌、恭、宽、信、敏、惠的君子之德,都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瑰宝,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讲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故事”,以情感人

当前,对于传统文化资源补充性地位的定义,存在对于传统文化好词好句、名人事迹简单拿取运用的简单认识。这样容易产生仅仅知其然的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先贤的思想道德精粹、感天动地的爱国故事、舍我其谁的英雄担当、内圣外王的家国情怀等背后都有根植于每一个时代背后的沧桑、有血有肉有情节的故事。在对大学生“布道”之时,要充分研究、了解故事发生年代的历史、经济军事背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将晦涩历史久远的中国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也不仅要做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要做到在情感共鸣中增强精神力量。在深刻的共鸣中,润物无声的融入思政教育,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以情感人,必然会增进青年对于民族国家真挚的热爱、而热爱祖国、热爱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是甘心为之奋斗的必然条件和第一步。

(二)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双向互动而非单向灌输

以传统文化修齐治平思想为例,修齐治平思想重视修身与家国情怀。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中不乏如是素材,从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范仲淹,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等等,在进行具体实例挖掘与讲解时,不要刻意突出话语权的优势,要与青年真诚平等的交流,避免灌输式,优秀的中国故事和家国情怀根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中,思政者要做的更多是鼓励与唤醒,利用如鼓励大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讲解、讨论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的具体案例,思政者作为点评、总结、引领者参与其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更能使青年在此过程中,唤醒内心潜在的正能量,并产生自省,以激励日臻完善的个人德行、情怀锻造。另外,思政者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探讨与表现,洞察大学生思想与言行。对思政教育者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另外,思政者要深入了解学生,做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者、现实需求的关照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思考大学生现实中对于思政教育的自我内心需求,只有了解、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并将思政教育与其契合,才能引发大学生的学习热忱。真正做到双方均参与其中而非一方的单向灌输。如作为思政教育的范畴之内的德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第一粒纽扣”的决定性作用,大学亦然。大学之道,首要则为立德树人。而马克思也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与荀子提出的:人最为天下之贵,在于人能群,而人能群,在于义。也就是道德产生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2]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与中学时有质的差异,不免产生困惑与迷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关切到大学生真正的现实需求,讲清楚正确的义利观与和而不同等思想的内涵、来源,才能够让大学生产生“原理性”的认知,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才能够主动地将所作所为与其对标,逐渐成长。也要结合大学生现实发生的例子,讲清楚道德与性情、意志力与自我实现的意义。在理论宣讲的同时,赋予大学生现实发生的故事穿插其中,见微知著的展开教育,更能引发其共情与思考,达到深刻的育人效果。只有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密切关注、不断回应大学生现实需求,探索思政教育创新型工作方法,大学生才会持续不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

(三)重视行的评价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听其言、观其行”等传统文化都道出了中国历来对行的重视,反观思政教育的现状,大部分都是理论传授之后,一纸答卷考察学生的理论背诵,通过分数的高低用于评价大学生思政课的成绩。而鲜有考察大学生行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除了重视理论的积学不息,还应重视并考察大学生在行上的进步与积累,只有将理论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在躬行实践中逐渐实现个人素养提升、道德内化。个体也只有在行上内化自身的修身之德、历练才干,才可能扩展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热爱集体才可能生出家国同筑的情怀、在日常班级建设中踊跃建言献策才会有舍我其谁为社会付出的境界。思政者要重视大学生行上的评价与一点一滴进步的肯定与鼓励,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五、结束语

思政教育应结合育人的要求做出知识性传授,也应该兼顾对大学生实际存在问题的回应。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蕴含着大量思政育人元素,对青年的价值观确立、道德品质培养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思政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继承文化根基与大学生现实需求相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与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创思政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潜涛.中国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易.论荀子的“性恶”伦理思想[J].河北学刊,1997(11):4-4.

[3]齐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6):2+8.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文化大学生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