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灾过后 疾病来袭

2020-09-02陈一竹

人人健康 2020年8期
关键词:洪涝灾害

陈一竹

【摘要】   夏季,进入汛期,洪涝灾害频发。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7月以来洪涝灾害已造成江西、安徽、湖北等24省(市、区)2385.7万人次受灾,31人死亡失踪,203.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关键词】   洪涝灾害;传染性疾病;疾病防治常识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洪水是河水、湖泊、海洋等水体水平面上涨,超过常规水位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雨涝灾害包括因大雨、暴雨、长期降雨而产生的大量积水和径流,致使生活环境受到灾害。

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于同一地区,难以准确界定,因此经常被统称为洪涝灾害。

中国江河众多,海岸线长,大部分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受灾频率最高。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统计,中国67%的人口、80%的资产和90%以上的城市都位于江河洪水风险区。

俗话说“大灾过后,必有大疫”,每每有洪涝灾害发生时,受灾人群不仅仅面对着被围困和溺水的风险,也面临着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困扰。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垃圾、动物尸体等会带来疾病与其他潜在危害。

了解关注洪涝灾害后的疾病防治常识,有助于规避更多风险。

洪涝灾害会带来的传染性疾病

有疾控专家指出,洪涝灾害有可能带来一些传染性疾病,需要引起灾害发生地群众的高度注意。

●肠道传染病

洪涝灾害通常会给受灾人群的生活环境造成损害,淤泥、垃圾、淹死的动物尸体、不洁的生活用品、被浸泡过的食物、被污染的水源、四处逃窜的野生动物等都会为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便利。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其他脏器以及全身感染的一类疾病,是灾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包括以下一些病种:

1.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以及蚊虫传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使用被霍乱患者污染过的水。感染霍乱后的症状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常伴有呕吐、排出水样大便、四肢冰凉、双眼凹陷、严重脱水等,延误治疗将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2.细菌性痢疾——由志贺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带有志贺杆菌的粪便可污染手、苍蝇、食物和水,最终经口腔进入人体。感染后一般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可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以及心肺功能不全、败血症等。

3.伤寒、副伤寒——伤寒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副伤寒则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引起的一种和伤寒类似的疾病,副伤寒一般情况下病征较轻。两者主要症状类似,为持续高热、脾肿大、玫瑰疹以及白细胞减少。

4.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传染病,常见于儿童。当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接触患者可被感染,该病毒也可通过飞沫、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感染人类的疾病。

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显著改变,多方面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以及病毒宿主的生活习性,很容易伴随洪水一起冲入到城乡中的人群聚居地。与此同时,洪涝灾害也给受灾群众带来显著影响,比如由于卫生条件恶劣、缺少足够营养、精神压抑等原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接触了病原体后更容易被入侵。这些都将导致洪涝灾害后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疾病的流行和爆发。专家为我们列出以下几种主要疾病类型:

1.炭疽病——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牛、羊、马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接触或食用病畜感染。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特征性焦痂等症状;偶尔可见肺炭疽和肠炭疽,危及生命。

2.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宿主为猪和鼠类动物。人们主要通过接触被带菌排泄物污染的水及土壤而感染发病,偶尔可见被带菌动物咬伤感染。

通常患者表现为高热、全身疼痛、乏力等,重症患者可见明显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

3.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名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主要宿主为啮齿类动物。该病的流行与鼠类的活动、密度、与人的接触机会密切相关,汉坦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以及气溶胶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休克以及肾损害。

4. 布鲁氏菌病—— 一种由布鲁氏菌属感染引起的疾病,当接触患病的牛、羊、猪等牲畜时易感。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类。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大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5.血吸虫病——由于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发的疾病。接触疫水中的尾蚴易感。

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常误诊为重感冒,若未经及时治疗,虫卵将严重损害肝脏,造成肝硬化。部分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其他器官或组织受损,比如肺部和脑部。

6.疟疾——因感染瘧疾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一般由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洪涝灾害后由于水体面积扩大,使蚊类孽生地增加,再加上灾区卫生条件简陋,人蚊接触机会多,出现疟疾爆发的情况并不少见。

常见症状为寒战、高热、出汗等,严重者可于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血红蛋白尿导致肾损害,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

●其他类型疾病

1.皮肤病——在内涝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肤病的发病率很高。

因抗洪抢险、长期蚊虫叮咬、污水浸渍等原因极易引发各类皮肤病,如浸渍糜烂性皮炎、皮肤癣、继发性皮炎等。

2.食物中毒——当食用变质、发霉、生冷、三无食品后,易发生食物中毒。

3.结膜炎——当接触不洁物品后直接用手揉眼睛,或与患者共用脸盆、毛巾以后,易引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该病传染性强,发病快,多数病例发病时出现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4.中暑——炎炎夏日,同时也是洪涝灾害高发期,灾区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后,人民群众将直接暴露在阳光直射下,极易发生中暑。

5.心理疾病——经历灾难后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

保持个人卫生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退去后的3~5天时间是灾后防治疾病的关键时期,预防重点在于加强自我保护以及个人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饮食卫生

疾控专家特别提醒灾区广大群众,下列食品请避免食用:

被水浸泡的食品;

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

来源不明、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淹死的家禽家畜;

生冷食品。

●饮水卫生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等;

储存水的容器需要进行消毒清洁,并且做到日常性清洗;

需要以井水、河水等自然水体作为饮用水源时,根据水源情况作消毒处理,煮沸后才可饮用。

注意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感染

洪水过后,环境中垃圾较多,应尽快进行清理消毒,防止病毒肆意传播。对于洪涝灾害致死的牲畜,尸体要及时进行掩埋或焚烧。掩埋地点要远离水源以及居住地,听从当地政府部门建议,处理后要及时对清洁后的环境进行消毒喷杀。

清理积水,使居住环境尽量保持干燥,避免蚊虫滋生。可使用驱蚊剂、蚊帐等方式防蚊。

处理积水时要谨慎,使用手套、胶靴、防护油膏等防护措施来避免血吸虫等疾病感染。清理后应尽快洗手、洗澡,保持个人卫生清洁。

做好防鼠措施,啮齿类动物是已知多种传染病的重要宿主,尽早使用粘杀、捕杀等方式灭鼠,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与鼠类近距离直接接触。当发现鼠类异常增多的情况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出现异常症状后及时就医

当出现身体不适后,应及时就医,避免小病变重病的情况发生。当怀疑自己感染传染性疾病时,如发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早期传染病信号,应做好防护隔离措施后尽早就医。

就医后应遵医嘱,不乱吃药,不漏吃药,这样才能尽早康复。

家中常备应急包

洪涝灾害高发季,可提前在家中配备具有防水功能的应急包,内置具有针对性的药品以及应急用品。应急包内应包含以下物品:

雨具,包括雨靴或防水鞋套;

多功能手电;多功能救生绳;

急救药品,包括清凉油、创可贴、绷带、纱布、氟哌酸、黄连素、含氯消毒剂、体温计、简易血压计、防蚊虫叮咬药剂等,以及根据自身情况需要使用的药品;

矿泉水、保温毯、发热贴、求声口哨、防滑手套等物品。

如何对洪灾伤员进行急救

1. 溺水人员

若发现有溺水人员,施救者应迅速将溺水者从水中拖出水面,上岸后立刻清理口鼻处的污物,并对其实施人工呼吸。若自身不幸发生溺水时,可采取如下自救方法:沉着冷静,尽量呈仰卧位,头部向后使口鼻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切勿将手臂上举扑动。

2. 水淹塌方造成的伤员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将伤员救出现场,移动伤员的过程中要尽量细心,避免拖拉伤员造成二次伤害;在安全地势下迅速清理伤者口鼻处的泥沙、痰液等,对呼吸困难或已停止呼吸者做人工呼吸;若发现有大量出血者需盡快找出出血部位,按压并使用纱布止血;骨折者需谨慎移动,建议现场进行固定后移动;伤员清醒后可喂少量淡盐水;做好简易急救后尽快送医救治。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应对灾难

灾难的降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绝望、恐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是任何灾难终将过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定要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我们重建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洪涝灾害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基于D数理论的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洪涝灾害后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浅谈
洪涝灾害对动物疫病防控的影响及对策
刍议当前水库管理现状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