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所不知的中餐分食史

2020-09-02任田

收藏·拍卖 2020年6期
关键词:分餐分餐制规矩

任田

年初的一场疫情,让国人开始反思“没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中式围餐是否合理。其实,“合食制”的传统在中国并不古老,仅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之前采用的都是分餐制;宋代开始“分合”皆有,重要场合也是分餐居多。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一下中餐中漫长的“分食史”。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老故事,大家都熟悉,这里面有个小细节却不一定人人都品到——分食制。想想如果鸿门宴的敌对双方都围坐一桌,以舞剑的长半径,一定避免不了误伤,还不如一杯毒酒来得利索,哪等得了项庄在那里咿咿呀呀地舞剑。所以历史为我们留下最精炼又最有效的故事背景:项羽请刘邦吃饭,席间,项羽项伯朝东坐,范增朝南坐,刘邦朝北坐,而张良陪他朝西坐。明明是请客吃饭,却亲疏有别,等级有序,还有席间即兴表演,可能是最古老的关于分食制的描写了。

鸿门宴是秦朝末年的事,再过几十年到了西汉,南越国的南越王墓出土大量餐饮器具及精美食材,不算猪牛羊和海鲜,光禾花雀的骸骨就多达200具,还有部自带轮子可以四处移动的大烤炉,充分说明南越王爱搞BBQ大聚餐的日常。张衡《西京赋》里说:“击钟鼎世,连骑相过。”衍化出句成语就是“钟鸣鼎食”,指汉代及以前的贵族大富之家,吃饭要击钟奏乐,美味佳肴要用青铜鼎器盛着。从前的日子慢,食物的搞法并不多:羹(煲浓汤)、炙(铁钎子烤)、炮(裹泥烤,疑似叫花鸡做法)、煎(不要以为没有铁锅就不会煎,有石煎炉和铜煎炉)、蒸和濯(涮锅)。每一样都有专门的青铜(或铜)炊具与餐具。

到了宋代,合餐制已成主流,那時商业和农业均已经很发达,不仅粮食和美酒有了,酒肆餐馆也多了起来,“办桌文化”和“酒席文化”也就诞生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管是官家还是百姓,遇上个红白喜事都会在酒楼或家中置办宴席,这也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次重要改革。

不过当时想要合餐还有一道很难逾越的技术关隘:聚餐人越多,所需圆桌就越大,半径就越长,围坐的食客想要轻松吃到菜肴的难度就越大,于是你上我下,拉袍扯袖,扫汤倒碗,容易动作不雅。但是随着民间经济的迅速发展,酒肆饭馆空前繁盛,大家既有合餐也有分餐,两者并行,各取方便。由此看出,合餐未必阔气,主要为了好说话,分餐也未必朴素,只要配足仆从人手,一样可以突显是高规格的宴席,一切由生活中来,一切从实际出发。

及至元、清,涮锅与合餐的普及,不能不提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生性豪迈,四海为家,也习惯幕天席地,四海筵宴。草原的牛羊肉肥美,最简单又不失风味的方法就是涮锅。本来是最喜欢合餐的满蒙贵族,自清兵入关以来,族群开始被汉化,皇帝行明朝规矩,在明朝修建的乾清宫里举办家宴,也是实行的分餐制。《甄嬛传》里无论是除夕的合宫宴(帝后妃嫔),还是孟静娴中毒的宗亲家宴,都是四面分餐列座,这个细节是符合史实的。分餐制的一大好处就是省得马勺碰到了锅沿,皇帝家庭人口众多,除了自家的媳妇孩子,又有亲王、郡王、贝勒、阿哥、公及其福晋这样的家族与皇族成员,大家一桌吃饭挤挤挨挨,难免僭越规矩,又隐藏安全隐患,因此分餐确有必要,也是认真执行的。

分餐与合餐之间,亦有亲疏远近的规制。如《红楼梦》“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老祖宗和薛姨妈在正中(薛是客居因此上座),配二榻四几;王夫人配一椅两几,其余人均是一椅一几,这和现代公司开年会的规矩差不多:董事长与客人、部分重要家属(如董事长太太)、班子成员坐主桌,其他高级管理坐距离主桌最近的几围嘉宾桌,中级管理及普通经理按职位高低再向核心区更远处分派位次,排列非常严格。

这与古代皇帝在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的规矩脉相承:先是站在丹陛上的皇帝和皇帝家族、亲王、郡王、贝勒、公卿;其他百官只能站丹陛下按品级排列。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过气用具叫做“品级山”,品级山即为划分等级的暗示之物,摆在需要官员们站堂的地方,方便大家迅速确定自己的位置。虽说这早已是古时候的规矩了,但这种等级森严的想法到现在还大行其道,只是没有了品级山这件东西而已。所以如果你要寻找份真正“扁平化”管理风格的公司,尽可以去参加一下他们的年会,亲身体验才比较准确。

分餐相对于合餐,有真正小家庭的亲昵与温度,所以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清宫记录,“私厨”永远比“公中”更具个性和味道,无论为女主人解馋还是“抓住男人的胃”,分餐史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

(编辑/李木子)

猜你喜欢

分餐分餐制规矩
分餐小组长
分餐,餐盘里的“战争”和“自由”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分餐制:将“餐桌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餐制的演变
女佣的规矩
你懂不懂规矩
我们家的“分餐制”
合欢花(外一首)
分餐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