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聆听中以声博物

2020-09-02轮奂易隶

收藏·拍卖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站思源胡同

轮奂 易隶

声音,无处不在,但以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对许多人来说,似乎还是陌生的概念。实际上,艺术除了视觉上的“观赏”,声音可以增添作品“聆听”的感官维度。不仅如此,声音也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可以从听觉上唤起观者的回忆与心理共鸣。随着艺术形式在边界上日益消弭,声音艺术也开始被博物馆纳入展示甚至收藏的范畴,甚至出现一些以声音为主题的博物馆,让展览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呈现,而是“以声博物”,用耳朵的倾听找回原始的天籁。隐匿在维新学堂中的声音博物馆

广州老城闹市,坐落着一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万木草堂,这里曾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为此,建筑得以完整保留,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包围中,显得独树一帜。偶然间走进这座极具岭南特色的院落,会瞬间觉得别具洞天,透过天井仰望,老树婆娑,偶然间的几声鸟鸣,让人从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抽离,寻得久违的静谧心境。

鲜为人知的是,万木草堂不仅是维新学堂的纪念地,这里还是中国首家声音博物馆。不过,它并非一座收藏、展示声音设备的博物馆。五年前,当代声音艺术家陈弘礼相中了这处独具岭南特色的院落,引入当代声音艺术,创立声音博物馆,打造成一座展示、探索声音艺术空间。

声音博物馆的参观之旅,由一扇漆黑的大木门开启,进入后,一旁的工作人员会递上耳机,随即跟随指引步入展厅参观。万木草堂内部空间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被改造成展示声音艺术的空间,这里没有悬挂或展柜陈设的艺术品,而是设置了影像设备,当观者戴着耳机步入特定的场景时,耳旁便会响起与场景相呼应的声音。每一处都经过巧妙的设计与布置,在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声。作为观众,不妨静下心境,在聆听中体会何为声音艺术。

声音艺术,既前卫又古老

需要普及下的是,声音艺术这一名词实际上由英文“Sound Art”翻译而来,通常用来指称关注声音与聆听的艺术分支,其根源部分来自音乐领域,部分来自于建筑、雕塑、装置等视觉艺术领域。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末期,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声音艺术家丹·兰德( Dan Lander)正式提出。声音艺术是以广义上的声音(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噪音与乐音)为主要创作媒介,主张尊重声音本体,重视主动聆听而非“创作”的一种艺术类别。声音艺术家通常利用录音设备到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收集各种声音素材,并对其进行剪辑处理,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除了作为听觉的感官元素加入到作品中,也有专门创作声音作为主题的装置作品。在国外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已策划了不少探讨声音艺术的展览,如2001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比特流”(Bitstreams)、2002年巴塞罗那当代美术馆的“声音的过程:新声音地理展”(Sonic Process:ANew Grogrcphy of Sound)等,声音艺术早已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此外,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还有一些结合景观、环境艺术的声音作品,也被称之为声景艺术。艺术家选择在特定的空间或場景下为观者呈现特定的声音,依此带来视觉与听觉的交互体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听雪敲竹”“雨打芭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声音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意境十分重要的元素。古人热哀以声传情,以情润声。因此,声音艺术既古老,又前卫。

以声博物

因此,以古建筑作为载体,将声音博物馆建在万木草堂中,正是这座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谈及打造这座博物馆的初哀,创始人陈弘礼表示最初起源于乡愁:“我从小对声音非常有兴趣,许多年后,一件很震撼的事情是我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了方便交流,大家都说普通话,乡音不见了。我想把乡音留住,也激发了我在声音艺术领域的探索。”陈弘礼从古代经典中汲取灵感,有感于庄子《齐物论》“人籁、地籁、天籁”的声音哲学,以及《礼记乐记》对“声”“音”“乐”的阐述而获得启发,将声音归纳为自然之声、社会之声、人文之声三大部分。进而希望通过“以声博物”“以声传情”“以声寻史”的方式,让声音博物馆与万木草堂的特色与功能完美融合,前卫的声音艺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可以实现碰撞、交融。“我希望通过声音的艺术,帮助大家一同想象当时梁启超、康有为在这里办学的情景、生活的状态。大家耳机中听到的朗朗读书声、鼓声、粤剧声都是在尝试还原当时的情境。”在陈弘礼看来,这是一场天地人文的对话,也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通过创意+文化+科技的方式,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

在展陈设计上,声音博物馆运用自己开发的手机小程序巧妙布置了“移步换声”的声景艺术作品《万物有声》,包括六个声音景观:物语、草堂怀古、雨打芭蕉、碧涧谈、竹林听风、忆故人。观者扫码二维码戴上耳机,漫步到相应的场景就会自动切换到这六种稀世之音:走至井边,还会智能触发出汨汨水声;一手怜取芭蕉叶,雨点击木声特定之音入耳畔……声音博物馆还在建筑中设置了声音剧场,定期邀请诗人、画家、音乐人等各界人士前来雅聚,共同探索声音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互通。

结合新技术,声音博物馆还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声景交互系统,提供全新的声景艺术交互体验艺术展。如听见《清明上河图》,与其他公共空间联手,与户外建筑结合,呈现世界首次有声音设计、可声音交互的《清明上河图》,整个展览一共设有十个场景,每个场景有几十种声音,每个人在同一个场景会听到不同的声音。采用全息声体验,在艺术展不同区域会发出声音装置,带来交互体验效果。

总之,与其说万木草堂是一座博物馆,更确切地说是一座以多学科、多角度跨界搭建的共享学术知识、艺术交流的平台。保存老北京今昔的声音总站

史家胡同的“馆中馆”

无独有偶,位于北京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也有一家声音博物馆。在史家胡同博物馆这座小型博物馆里隐藏着一个馆中馆,是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隔音房间,这个称呼为“胡同声音”的小屋子就是声音总站的开始,当时的叫法是“声音博物馆”。

这里是声音总站的第一站,由老北京叫卖开始的。比如:只有老北京才有的鸽哨声、吆喝声、响器声;平房大院里枣儿的落地声、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报站声等。坐在四合院里,还可以听到卖各种各样吃的、用的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比如理发的、算命的、看病的、收旧货的。每一个买卖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卖吆喝特点,有的叫有的唱,还有的用特别的响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游客可以单独聆听声音,也可以根据季节选择听老北京环境声音。馆中关于老北京的声音已有200余种,记录着北京老胡同的今昔。

声音总站是由艺术家秦思源发起的一个长期的、多面向的艺术项目,始于一个仅以声音探索北京历史的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收录了那些已经消逝但仍被北京的居民所铭记的声音。

史家胡同博物馆,和秦思源的家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地方曾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华(清末进士凌福彭的女儿)的嫁妆。外祖母凌叔华是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民国才女”,外祖父陈源(笔名陈西滢)则是著名的鲁迅论敌,两人曾爆发过多次笔战。母亲陈小滢在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担任记者时,因为一次采访结识了爱人——英国著名汉学家秦乃瑞,曾多次以中英友好人士身份来华访问,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母亲为他取名为秦思源,一是为纪念外祖父陈源,二是有饮水思源的寓意。秦思源虽然出生在英国,但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大学所学专业也与中国有关。2002年之后,秦思源就搬到中国定居了。后来母亲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房屋产权转让给街道办事处用于公益,建立了胡同博物馆。

唤醒情感和记忆的声音

实际上,声音总站,更像是一座“流动”的博物馆,除了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它还与其他艺术机构进行合作,举办展览与活动。

秦思源在2004年策划过的一个中英艺术家跨界项目《都市发声(Sound and the City)》。这个项目由英国使馆文化处发起,秦思源作为艺术总监邀请了英国多位艺术家以及中国的艺术家参与,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探索、记录生活里的声音环境。当时史家胡同博物馆筹备期间的规划方向是做老北京题材的博物馆,参加顾问会议时秦思源建议做一些关于老北京声音的内容。为了研究方案,秦思源重听了在2005年策划的“都市发声”项目的录音内容,其中一些很普通的日常声音勾起了当时的感受。秦思源发现声音这个媒介的力量,就像一个时间机器,能够唤醒一个人的身体记忆。从而提议博物馆用声音表现北京历史,让观众能听到各种以前的声音。

當声音总站第一站落地时,秦思源说它没有个开幕日期,它已经开了,只是它比较小,“未来不是说某个点越来越大,而是它越来越分散,它的社会性在壮大”。

秦思源认为,声音总站对自己来讲是一个艺术创作,还是一个个人的艺术作品、个人行为。在秦思源的体验中,他惊讶地发现,因为声音可以作为一个特别有丰富可能性的媒介。所以他坦承,作为一个声音收集者,自己并不痴迷于声音本身,他不是声音的发烧友,他喜欢的是声音对记忆与情感的唤醒,从而引发更多人的共情互动。

秦思源更注重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他希望是用他的主动性来做,平时会在自己的微博上用Vlog的形式发布一些自己拍的视频。他希望是自己主动带来的关注,然后公众一起参与进来。秦思源认为声音总站这个项目是需要公众参与,它才能有一个存活的意义。声音是关于公共意识的,也是关于社会,同时因为这些声音的存在,才会产生公共的兴趣。

最真实的声才最感动

“我不是来展现那些声音,而是调动社会来录这些声音。”秦思源认为声音总站这个项目核心的可能性是社会互动,打开了这个社会互动,就是说和社会公众一起去打造项目的内容和概念,这也是秦思源直坚持的兴奋点。

秦思源录制过很多种声音,包括北京和和藏区理塘地区,还将在中国其他地方收集声音。在他看来,北京这座城市的核心魅力,就是它的丰富性。在这座城市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干什么样的事都有,对秦思源来说有种卧虎藏龙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秦思源特别喜欢的北京特色,也是为什么最后会选择扎根的原因。秦思源认为,正是这样的丰富性,让北京拥有了真正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讲更有它的真实感。这样的丰富性,正是最宝贵的东西。

其实老北京的声音并不好收集,为了将真实的声音进行细致的还原,秦思源讲究得很,曾经为了录制最地道的鸽哨声,秦思源和他的团队前后录制了小半年的时间。

秦思源解释:鸽哨分不同材质,鸽哨的高低音很丰富,声音有很大区别。而且群鸽子在空中盘旋,和几只鸽子的鸽哨,也不样。这些真实的声音能够打动他,可以带他回到20多年前的北京老胡同。所以他要留住这种真实。

或许,声音总站,最能诠释这座前卫的声音博物馆,将来也会成为一个保存着更多记忆和感情的声音空间。

(编辑/雷焕昂)

猜你喜欢

总站思源胡同
“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
My Dreams
关爱母婴健康工作委员会 “湖南总站成立筹备座谈会”顺利举行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太投入
Hippie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