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内蕴

2020-09-01张轩铭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制度文化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为宁夏大学 2020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制度文化视域下“抗疫”实践的治理价值研究》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智慧的凝结,兼具外显的制度体系和内隐的制度文化两层结构。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涵盖了政党信任、共同理想、价值共识、传统文明、创新精神等五重内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之魂,是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制度文化的崭新形态。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制度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制度层面上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文化通常有器物、制度、观念三种形态,制度文化是内隐于制度之中的文化。埃通加·曼格尔说:“文化是制度之母。”[1]制度既是一种规则体系,又是一种意义体系,经由制度衍生出来的制度文化不仅是支配个体行为习惯的恒久力量,还是影响群体行为乃至社会秩序的深层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一、政党信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本质

信任是一切社会系统中无所不在的精神黏合剂,是政治权力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依托。政党信任也可以称之为政党公信力,反映的是社会大众对政党及其成员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从低到高可以划为认可、支持、满意、赞赏等心理倾向,政党信任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政党执掌国家权力只是一种事实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和稳固则有赖于政党的公信力。公信力强的政党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的执政职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广泛地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持社会繁荣稳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新型政党,是深得中国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政党,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直接源自社会事实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建设成就,世所罕见,有目共睹,自然能够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的信任还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全民族人民谋求福利。”[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了其执政的雄厚的群众基础和至高的公信力。

二、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愿景

理想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从人的社会实践之中产生,因而是人的一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想法。共同理想是生活在一定共同体之中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共同理想来自于人们共同的社会实践,目标注重于共同体的整体发展,是共同体所有成员的愿望的整合。共同理想如指引共同体前进的灯塔,也是凝聚全社会精神力量的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最大公约数”呈现出来的中国人民的集体愿望,集中体现在国家安全稳定、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等三个层面,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源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民群众梦想的总和,必然融合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隐于国家整体制度之中并成为所有制度的终极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覆盖了各领域各方面的总体意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是上接国家治理之顶层,下连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体制和制度。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梦”是这三个层面制度体系的主流文化底色、内部凝结元素和未来前进方向。

三、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核心

价值共识是人们在交往实践中达成的一致性的价值认可,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整体价值共识的必然结果。任何社会中,主流价值观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是主导所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对此解释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核心价值观也是整合社会成员价值判断、凝聚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促进社会有机团结、实现共同体价值目标的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积极的创建过程,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看国家治理體系也是社会价值整合体系,社会价值观的有效整合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导向机制。同时,国家治理的内在权威也来自社会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体系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他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定要解决好价值体系建构问题,尤其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突出任务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社会治理之中,成为社会成员主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范式,实现价值观从观念层面到行为层面的转化,从而达到社会的良序善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四、传统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印记

中华民族历史久远、文明浩瀚,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机制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每一种文明都离不开孕育自己的生存土壤,每一种文明都是某个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实践智慧的凝聚,每一种文明都是其所在国家的治理文化的充分反映。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制度建设和文化渗入,两者的連接点在于制度总是一种文化形态当中的人们制订的。传统文化在制度建设中的渗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与特定国家的传统文化特质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礼乐为特征的伦理型社会,“情本体”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突出特征。儒家“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将社会秩序建立在稳定的亲情关系上,使政治秩序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土壤、生活样式等各个层面,使普天下之人莫不按照礼乐制度的规定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儒家的礼、乐所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以及共同体内部的秩序规则,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应该遵守礼乐制度。礼乐的内在精神是仁爱原则,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原则的礼乐是没有意义的。《论语·八佾》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中国人自古以来讲求“合情合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只有让良知良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渗透到大众生活之中,整个社会的文明秩序才会得以真正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五、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文化延伸

创新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核心词,全文共出现31次。制度层面的创新是一种直面社会问题的人文担当。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制度创新就是对时代之问从治理高度给予创造性解决。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新时代制度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必须避开西方发达国家过度自由市场化、失控的政党政治竞争和过度张扬的个人主义的陷阱,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加强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力,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推动治理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和本土化。

总之,当代社会治理问题备受关注,国家治理成为焦点。国家治理体系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不再以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为圭臬,也不仅是简单的制度内生问题,而是基于实践视野,以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传统、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础,对各个国家制度文明的借鉴吸收和自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国家治理制度演进规律,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完善了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而且以制度文化为内蕴,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从长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也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理性文明的生成,这不仅为完善发展中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又为解决当代社会国家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文化乃制度之母[J].世界,2003(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3]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张轩铭(2000—)男,汉族,陕西岐山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制度文化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小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新常态经济时期构建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