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涵及路径探讨

2020-09-01马赛萍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内涵

马赛萍

【摘   要】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的举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过去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品质提升的阶段。文章主要探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内涵及品质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宜居;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9-0033-35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Livable Construction

MA Saip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Ningde Municipal Committee   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fundament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meet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livability is the key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livable construction and the path of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livability; connotation; path

1  引言

早在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2013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乡村,是指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要求,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可见,生态宜居是农村美实现的重要基础,是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吸收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精华,又是党对过去提出的重要农村战略的系统总结和升华,是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安排。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包括农民收入的全面提高,还包括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生态宜居建设将有利于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和品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对生态文明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的具体安排。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将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城市与农村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状况不平衡、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 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农业投入渠道和农民增收渠道不充分。我国农村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从城乡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将实现城乡生态文明的协同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宜居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过去的发展模式向内涵品质提升的阶段。

2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内涵

“乡村”是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是一种地域的概念,是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乡村有别于城市,是因为乡村有独特特征,“分散”是乡村的基本特征,包括了人口、建筑、居住地、生产地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乡村与城市又是有机体,工业化带来城市文明,人口向城市聚集,而进入后工业时代,乡村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生态”是指良好生态环境,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潜力、吸引力所在,乡村振兴的底色,坚持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呈现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乡村生态环境能维持生命有机体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稳定,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生态功能的价值。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节约资源、自然恢复为重点,推动乡村自然环境保护与利用;“宜居”不仅是乡村的环境整洁,还包括居住安全、舒适、和谐、便捷、经济、适用等,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整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因此,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居民基本的共同愿望,从乡村各方面协同发展中推进。首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要求;第二,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是系统工程,内容包括小到个体,大到整个所在的区域,因此,基于系统性把握,不仅停留在个别的村民的需求,也不能单一、局部的因素,而是要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协调发展。其中包括了乡村的建筑形态、乡村的自然环境、乡村的人文风貌、乡村产业发展等,三是体现安全、舒适、和谐、美丽的品质与内涵,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新的发展时期,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发展进入品质提升阶段,一是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城市寻找非农的就业机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人口也存在选择回乡创业发展,因此,城乡之间呈现出资金、人才、信息流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各地区不断创新机制、新的模式,促进城市融合发展,如城乡文旅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二是审美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高品质的乡村生态宜居的环境,非常关注,有品质有特色的生态宜居乡村成为城市消费者的休闲选择;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是发展生命线、是发展的底线,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成为共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因此,对乡村原生态的环境的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合理开发,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乡村发展的优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四是生活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的生活条件也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村民需求表现出不同,但总体上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人们对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要求尤为迫切,如水、电、道路、通信、生活必须品、公共空间等方面;五是政府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要素的流动方面更加积极地引导推动。

3  我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情况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乡村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数量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改善;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乡村山水文化特色得到保护,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我国乡村分布很广,区域间的差异较大,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资源要素配置不足

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在资金方面,乡村建设的资金渠道较少,除了省级美丽乡村奖补资金外,市、县级配套不足,而社会资金的供给,也存在考虑着效益与周期的问题,同时,乡村产业发展也急需资金的投入,资金缺乏制约了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升发展。在人才方面,一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很难吸引到人才,一些乡村人才外流严重,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人才“饥荒”,乡村专门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缺乏。因此,由于资金、人员、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致使一些乡村宜居建设要素供给不足。

3.2  乡村宜居建设的科学引导滞后。

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由于乡村的发展基础、历史文化、交通条件等因素,乡村建设应分阶段不断地努力推进,在这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在实践中,乡村生态宜居的营建上科学引导还是比较滞后。如一些乡村建设无整体的谋划与合理的引导,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一些地方虽然编制规划但规划缺乏前瞻性、区域性、合理性,规划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建设、轻管理、弱服务等情况,因此,一些地方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3.3  环境整治与管理还存在不少短板

环境整治与管理是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些乡村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生产环境价值的降低,土壤的修复困难等,这些制约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空间;以及生活垃圾、污水问题不能有效根治;垃圾、污水的回潮时有发生,垃圾、污水治理也是乡村环境建设的突出問题,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与公共产品均等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3.4  乡村的特色不够凸显

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独有的内在与外在的风格,建设过程中存在注重面上一层皮的改造工作,很多村庄同一种外墙,同一种颜色,存在审美疲劳,没能凸显村庄特色。许多村庄规划设计操作性不强,指导性不足,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到位,一些乡村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乡村照搬照抄,脱离实际。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建设乡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乡村的自然和文化个性特色不明显。

4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品质提升

4.1  注重保护:做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整体谋划

新的发展时期,总在矛盾中辩证地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社会快速发展中,突出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日渐增大,各类资源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尤其在乡村。在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坚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加大对一些有特色的乡村进行合理科学规划,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规划之中,统筹考虑。一要保护山水田林塘等自然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制定整体谋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的保护,修复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生态;二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名镇名村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更好地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人,体现应有的乡村味道,与城市的气质相互辉映;以新的发展理念,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机制的改变,推行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必须符合农村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量力而行。

4.2  注重治理:提升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基础水准

乡村治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关注的话题与任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的发展,技术人员、资金等要素向城市流入,乡村中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相对于城市滞后,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各种举措,提升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基础设施的水准,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迫切要求。一方面是治理环境,对水、沟渠、河流、池塘、湖泊等等环境整治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现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方各种塑料包装垃圾很多,地头、田间几乎到处看到。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置,实施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改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强村庄防洪、消防设施的建设,推进小城村庄内部道路,防止利用水泥过渡硬化;加强水质监测,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网络升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是提升治理能力,随着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的深入,乡村治理也不断推进,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方式,还有合作社方式,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在保护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多主体,多渠道投入,或者是地方企业,或者村集体,或者合作社组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乡村自组织管理,通过多方参与的自组织的管理,能有效发挥各个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类参与者的优势,达到资源有效公平有效配置、管理决策与监督不缺位,使污水垃圾、村道河道、供水等公用设施实现长效管护制度,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让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在有序中推进。

4.3  注重品质:塑造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特色化

城市生活的压力与快节奏,使社会的休闲消费成为必要,而乡村在满足原住民生活宜居同时,可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产品。社会观念的变化与人们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同的消费者对休闲的选择有各自的倾向。休闲活动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乡村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方面,乡村中的江河、湖泊、海域、草场等都是乡村具有的、固有的、天然的独具特色的品质。由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农耕类型不同,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乡村的布局风格、乡村景观风貌、乡村的产业特色、高品质的农作物、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人文精神方面等等,因此,建设优美特色的生态宜居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方向与趋势,保持原有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特点,提升品质。乡村特色的塑造是一个地方长期的自然与人文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从乡村的特色营造看,首先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村民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注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第二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建设,注重物与人的协调性;如公共空间建设与村民参与度的关系等;第三从资源的角度重视对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整合、优化与有效利用、

4.4  注重素质:提高乡村整体文明程度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离不开人,离不开村民,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发展是为了村民,同时也取决于村民,村民的素养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将有利于村民整体素质的养成,而村民素质的养成将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改变传统陋习,讲卫生、讲文明、讲科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育和提高乡村整体文明程度,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支撑。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人们长期不懈努力,需要正确处理好规划、建设、管理的关系,处理好生活、生产、生态的关系;处理好政府、社会、村民利益关系。人们期待生态宜居的乡村是大家都愿意来,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回来的地方,是一个大家愿意看,愿意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 28.

[2] 范 彬.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构架与顶层设计构想[J].环境保护,2015,2.

[3] 瞿洪海.浅谈南京市农村污水治理[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0,3.

[4] 廖彩荣,陈美珠.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 路径 [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2.

[5] 吴佳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宜居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实用技术,2019,6.

[6] 宋世宏.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9.

[7] 海景景.乡村生态宜居问题探析[J].山西农經,2018,7.

[8] 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J].金融 经济,2018,10.

(编辑:李丹)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