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发展、多主体参与与农村脱贫致富

2020-09-01魏璇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魏璇

【摘   要】 柞水县通过发展木耳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经验表明,贫困地区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而多主体协同治理可以弥补贫困地区发展短板,相比于目前许多“短、快、平”的扶贫实践而言,柞水县的发展更具有长效性、主动性。

【关键词】 精准扶贫;柞水木耳;产业扶贫;消费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9-0013-14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 and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 --Take Auricularia Pernyi as an Example

WEI Xua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experience of getting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ing ric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industry in tussah county shows that the poor areas have potenti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the multi-subject coordinated governance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 board of development in the poor areas. compared with many "short, fast and flat"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s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ussah county has a long-term effect and initiative.

[Key word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ussah water fungus;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consump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脱贫致富是党的执政追求[1]。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开启相对贫困治理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开端之年。在国家贫困治理战略下,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1978年标准)降至2018年的1.7%(2010年标准)[2],保障人民“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准。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农村出现的“转型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点与难点[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经济改革以来发展经验表明第一产业是减贫的主要动力,但由于部门不平衡影响了第一产业的增长[4],农民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三农问题成为未来我国贫困治理面临的重大考验,农村人口收入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这一核心问题。

中国减贫治理的重要经验在于基于农村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内源发展与外源拉动两种治贫理念,在政府主导下培育发展农村产业以实现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体实现可行能力的提升与脱贫致富。但在实践中,扶贫项目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农村农民参与缺失,在济贫成效的政绩考核要求和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扶贫工作偏离精准要求。由于扶贫项目持续性弱和农民的生计系统的破坏导致致贫返贫风险加大。国家扶贫政策与举措是为了弥补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以期激发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虽然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相对于城市而言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适合农业产业发展。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柞水县木耳产业案例揭示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指出深度农村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多主体协同治理贫困等的支持与帮扶下脱贫致富。

2  研究案例介绍

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商洛市西部。在自然环境上,其地处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的核心地带,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但具有丰富的中草药、银、铜等自然资源;同时,其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柞水县也穷,2017年柞水县贫困发生率高达34.9%,超过半数的行政村是贫困村,其中24个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的指导下,柞水县根据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发展产业为核心,开拓脱贫致富之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多渠道获取经济发展资源,首先是通过国家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政策,南京高淳为柞水县木耳产业的发展累计投入5530万元,以建设并完成“1153”工程;同时,在吉林农业大学协助下成功培育出玉木耳等多種珍稀食用菌,并委托吉大制定了木耳生产、包装标准等4项技术编程,开展农户生产的技术培训等;其次,在阿里云计算公司等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木耳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质量追溯等全程“云”管理;再者,在政府与农企的支持下,研发出诸多木耳的衍生产品,如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露系列饮品等;最后,依托木耳博物馆、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消费扶贫政策促使木耳销售,利用秦岭自然风景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及农家乐等服务业。柞水县围绕木耳产业,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下,实现了柞水县脱贫致富的目标。2019年前三季度,柞水县GDP大65.27亿元,同比增长5.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2019年年末,柞水县共实现9921人贫困户脱贫,全年完成脱贫计划103.8%。

3  柞水木耳产业扶贫实施逻辑分析

3.1  扶贫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精准”、“绿色”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柞水县政府制定《柞水县脱贫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指出柞水县以木耳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推动木耳、乡村旅游、中药材三大产业的发展。从精准扶贫产业选择角度分析,柞水县精准地把握区域环境、贫困特点,结合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扶贫要求,柞水县放弃了通过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采实现农民增收脱贫,从而结合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真菌资源、中草药资源和旅游观光资源等,发展特色木耳产业、旅游观光业等。

柞水县地处深山,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资金薄弱、产业规模小等特征,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柞水县利用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当地发展建立良好的流通环境;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极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这为柞水县脱贫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政策的支持下,获得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经验支持,这是柞水县带动产业发展的前提;在科技的支持下实现规模化、科技化的生产与管理,这是保证柞水木耳质与量的重要环节;深化木耳加工,延长木耳产业链,这是获得更大产业价值的要求;促进柞水县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旅游业、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产业,这是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的必经之路;借用电商平台、消费扶贫,实现好产品全国购、好风景全国赏,带动柞水县经济发展。

3.2  多主体协同推动柞水县脱贫致富

在当前扶贫实践中,经常出现政府越位、农户缺位、其他社会主体缺失的情况,这是由于在农村扶贫治理中,政府具有政治优势、企业具有市场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追求快速实现脱贫的政绩考核目标,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由于资金短缺、生产技术落后、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处于劣势地位,导致了“政府让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或“看企业生产等分红”,农民发展主动性弱。虽然农民在资金、技术等不具备优势,但却是最了解家乡发展需求与生产规律的群体,并且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分析,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可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多主体协作,发挥优势互补,补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才能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从柞水县木耳产业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在产业发展中,出现政府、农户、企业、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政府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基建及提供发展优惠政策,并且通过东西部协作实现扶贫资金、技术及经验的引进;高校通过优质品种的培育、生产标准的制定等,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通过开发初级产品的衍生产品延长产品价值链,并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产销对接;但最重要的是,柞水县的发展中,无论是木耳产业,还是中药材产业、观光旅游产业等,农民都处于主体地位,其通过生产农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生产性收入或经营性收入,从而实现增收脱贫。

4  结论与建议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消灭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的最后一年,我国老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医教住有保障的日子;与此同时,2020年也是新贫困治理开启之年,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居民生计脆弱是影响我国治贫成果可持续的重要因素。柞水县脱贫致富经历表明,实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减低农民生计脆弱性是可行可得的。根据中国70多年的发展经验与柞水县案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中国贫困治理的根本经验,坚持开发式扶贫治理方式,针对贫困地区自然禀赋、贫困群体可行性能力,发展符合贫困地区自然要求、社会发展需求的产业;尤其对于农村而言,农业的高速稳定增长是有效、真实、可持续减贫的基础,且农业可持续性减贫效果最强,因此建议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符合绿色减贫理念的农业及相关产业。二是在坚持多主体参与贫困治理,发挥政府政策性作用、市场资源配置资源及高校科研单位智力技术作用,坚持贫困人口的贫困治理主体地位,遵循贫困地区生产逻辑、可取生产知识技术,发展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经济;三是综合使用扶贫政策工具,针对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性补全发展短板,做好不同扶贫政策及扶贫主体的有效衔接及高效合作;四是落实扶贫工作与完善绩效考核设计,从成效的持续性考核治贫政绩,避免“亮点”工程等弄虚作假举措;五是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建和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栋,王有炜. 习近平农村基层党建扶贫思想初探[J].长春大     学学报, 2018,28(05):103-106.

[2] 李小云.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     报,2018(01):63-66.

[3] 程联涛.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制度创新研究[M].贵州:贵州人民     出版社,2017(03):2.

[4] 张琦,冯丹萌.我国减贫实践探索及其理论创新:1978~2016     年[J].改革,2016(04):27-42.

(编辑:赫亮)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