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簪记》倜傥风流岳美缇表演分析

2020-08-31王鑫

戏剧之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昆剧表演

王鑫

【摘 要】昆剧载歌载舞,舞台表演手段丰富,受到了众多文人志士的喜爱。在昆剧表演中,表演者身段非常优美,表演非常细腻,这使得昆剧独具艺术魅力,广为流传。本文以昆剧剧目《玉簪记》为基础,结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的表演进行分析,以期为昆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倜傥风流;表演;昆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032-02

昆剧曾经有“昆山腔”“昆曲”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着重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着重表达表演艺术时则用“昆剧”。由此可见,“昆剧”、“昆山腔”、“昆曲”其实一脉相承。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高度,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座高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充分体现了昆曲崇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明朝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玉簪记》经久不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主要对岳美缇所演绎的昆剧《玉簪记》进行详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昆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岳美缇概述

岳美缇是岳飞第二十七代孙,是我国著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其演绎的柳梦梅、潘必正、秦重等角色深受观众喜爱。在《玉簪记》中,岳美缇塑造的潘必正是一个风度翩翩、器宇轩昂、倜傥风流的英俊少年。岳美缇曾在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追随昆剧大师学习小生,之后又到戏剧导演班进修,对昆剧的理论和实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表演风流、潇洒、细腻,富有俞派小生所特有的气质和风度。

二、《玉簪记》概述

《玉簪记》是明代文人高濂创作的一部非常著名的戏剧,主要讲述了宋朝青年文人潘必正和陈家女儿陈妙常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了逃避战乱,陈娇莲和母亲走失,因而入金陵女贞观出家,法号妙常,此时潘必正也因为应试落第来到了女贞观暂住。之后两人互生爱慕,潘必正再次赴试之前,陈妙常以玉簪赠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鸳鸯扇坠回赠。潘必正此次会试及第,后回到金陵女贞观迎娶陈妙常。整部剧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明快,人物刻画非常细腻,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三、岳美缇《玉簪记》表演分析

(一)俞派唱法

岳美缇在小生方面的学习,主要得益于俞振飞所传授的俞派唱法。俞派唱法注重真假声的配合及衔接问题,在假声的时候要唱得宽厚稳当,在真声的时候要唱得集中明亮,在真假声进行转化的时候要做到得心应手。比如说在《玉簪记》中的《琴挑》一场,岳美缇所饰演的潘必正出场的第一句是“【懒画眉】月明云淡露华浓”,她在“淡”字的处理上就非常恰当,另外在念白的时候,声音也是非常集中且明亮,塑造出了一个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1]。而且此时岳美缇演绎的潘必正不仅透露着书生意气,更是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潘必正是因为应试落第羞于还乡所以才借住在女贞观中的,此时的潘必正内心是非常烦闷的,正如剧中所说“背井离乡,孤衾独枕,好生烦闷”。此时的潘必正虽有书生的洒脱,却也有对当下的苦恼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岳美缇在演绎的过程中,将潘必正书生的形象和浓浓的人情味结合起来,完美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岳美缇在讲述自己对于昆剧学习的感悟时,曾提到“学到老,唱到老”,意即只有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精益求精,才能够将昆剧中的味道和唱法中的精髓完美呈现出来,只有深入理解了昆剧,才能将其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常来说,随着演员对剧目理解的深入,在演绎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岳美缇在昆剧表演中所呈现出来的唱法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都源自于不同时期她对于昆剧的不同理解,有的时候不同的唱法处理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二)唱腔的变化

相较于老一辈的艺术家来说,岳美缇在表演过程中更加注重轻重快慢的舞台节奏,这也是岳美缇经过长年摸索之后总结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演出经验。她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唱腔中,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在表演《玉簪记》之前,岳美缇先高度熟悉了剧作的表演节奏和唱腔节奏,希望通过节奏的把握、唱腔的变化和表演力度的调整来营造更好的舞台气氛。比如说在《琴挑》一场中,岳美缇根据人物的情感,紧密结合唱词,将舞台节奏变化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另外,岳美缇在表演《玉簪记》时,非常注重与音乐的配合,根据音乐演绎人物,比如说在《秋江》里的【下山虎】唱段中,旋律和节拍给了岳美缇很大的帮助,走哪一种步子,做哪一种手势,用哪一种唱腔,都紧密结合着旋律和节拍。在整体演绎的过程中,唱腔跟着动作,二者配合得非常协调[2]。除此之外,唱腔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情感的变化。在长期的昆剧演出实践中,岳美缇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舞台经验和人生经验,这也使她在演绎人物时情感更加饱满,风格更加独特。比如说早期的时候,岳美缇所演绎的潘必正在唱腔上只是简单地按照前辈所传授的经验以及技巧进行处理,因此使整个昆剧演出显得比较生硬。但是在不断进行演出的过程中,她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认知,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之后再对《玉簪记》进行演绎的时候,她将男主人公落第时的沮丧、遇见知己时的欣喜、遭到拒绝时的惆怅、明确心意时的痴情以及最终欢聚时的坚定完美地呈现出来了。岳美缇不断调整自己的唱腔,不断加深对剧目的理解,赋予了昆剧新的情感。在演绎的过程中,唱腔的变化代表了情感的转变,因而岳美缇在演绎中非常注重自己的唱腔变化,用专业的唱腔技法将剧目演绎得更加生动,也将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实[3]。

(三)眼神的韵味

在《琴挑》【琴曲】唱段中,岳美缇用“一眉一眼”就将书生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弹琴时候的眼神互动,还是思慕妙常时候的眼神凝滞,都生动体现出了潘必正的人物形象。在和妙常交流的过程中,岳美缇立足于自身理解,通过眼神运用,便将此时潘必正的内心情感完美展现出来了。比如说在潘必正演奏《雉朝飞》之后,陈妙常演奏了一曲《广寒游》,故作姿态表明自己不念俗尘,但随后又唱了一曲《朝元歌》,将女子细微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陈妙常责怪潘必正无礼,但是又嘱咐“花阴深处,仔细行走”。从这些细节处我们能够看出陈妙常对潘必正其实十分有情,而此时潘必正发现陈妙常的心意之后更加痴情。岳美缇在演绎的过程中,将男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充实且透彻。在最初向陈妙常表明心事的時候,潘必正必然是欣喜中带着忐忑,想要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因而眉眼带笑又夹杂一丝焦虑。而在陈妙常回奏《广寒游》的时候,潘必正的内心是非常郁闷的,因此此时眼神惆怅,且带着一丝游离,面对心上人的拒绝,内心流露出一丝哀伤。而陈妙常的《朝元歌》又让潘必正看到了希望,尽管她责怪自己无礼,但是责怪之下又透露出一种关心,这对于潘必正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所以此时的眼神由最初的游离转到清澈和欣喜,于是对陈妙常的心意更加坚定。眼神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情感,在岳美缇演绎的过程中,她用眼神将男主人公潘必正表白前后的情感展现了出来,体现了岳美缇对作品以及人物的深刻理解。

(四)情感的塑造

《玉簪记》是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为主线来营造整体氛围的,情节随着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故事一波三折。在整个故事中,潘、陈的情感纠葛是重点部分,他们的爱情也算是拥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岳美缇将男主人公潘必正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初潘必正因落第羞于返乡,所以借住在女贞观,和陈妙常相识,两个人惺惺相惜,互生好感。此时岳美缇在演绎的过程中,将潘必正内心因为落第而产生的沮丧和在女贞观遇见知己的欣喜完美地呈现出来。故事情节随着两个人的情感发展逐渐推进。在同住女贞观的时候,男女主人公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在彼此相互了解和试探之后,终于“海誓山盟永不变”[4]。这个阶段男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潘必正以琴为媒来追求陈妙常的时候,遭到了陈妙常的拒绝,潘必正弹奏无妻之曲《雉朝飞》,以此来向陈妙常表明自己的真实情感,此时的男主人公内心是欣喜和忐忑的,欣喜的是自己面对的是自己喜欢的人,可以借助琴来向喜欢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忐忑的是会不会遭受到拒绝,多种情绪萦绕在男主人公的心中。而岳美缇在演绎的过程中,将这种忐忑不安和欣喜向往的复杂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

昆剧不仅是中国戏剧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长期的发展传承过程中,昆剧以它独有的魅力受到了文人志士的喜爱,而在当下,我们也要加强对昆剧的研究和了解,只有真正地发掘昆剧的魅力,才能在传承的过程中把握住昆剧的精髓,从而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去传承和发展昆剧,做昆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参考文献:

[1]青州.月明云淡露华浓——谈上海昆剧团小全本<玉簪记>的舞台艺术特色[J].东方艺术,2020,(01):25-28.

[2]徐佳雯.明清戏曲<玉簪记·琴挑>中人物陈妙常的表演技巧[J].戏剧之家,2019,(16):20+22.

[3]卢旭.谈明代传奇<玉簪记>中的喜剧艺术[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26-29.

[4]徐林.论<玉簪记>中陈妙常形象及其成因[J].艺术评鉴,2018,(15):162-163.

猜你喜欢

昆剧表演
罗周昆剧创作论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牡丹亭·写真》昆剧舞台演出史考略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