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公益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2020-08-31李宝珠

价值工程 2020年24期
关键词:区块链精准扶贫

李宝珠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监管缺失、运作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本文提出“区块链+公益慈善”的新模式。这一应用模式能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加强公益慈善项目的有效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监管每一笔慈善捐款。通过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益领域的优势分析,有助于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顺利展开,真正将社会与政府的慈善捐助及监督管理落到实处。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lack of supervision, opaque operat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f public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 new model of "blockchain + public charity" was proposed. This application mod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aritable undertakings,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ritable project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supervise every charitable don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block chai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welfare,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d truly implement the charitable don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關键词:区块链;公益慈善;精准扶贫

Key words: block chain;public welfare charity;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3.7;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4-0100-03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仍有近551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千元,巨大的贫富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1]。在我国精准扶贫的进程中,社会慈善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慈善机构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活动范围和受助对象受限、监管审查耗时耗力、公信力下降等,由此慈善机构很难以高效的方式致力于精准扶贫工作。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透明、便捷、有效的公益慈善新模式,利用“区块链+慈善公益”提升我国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有效进行,助力我国全面小康建设。

1  研究背景

1.1 慈善领域管理现状及问题

慈善组织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公众、基金会、企业乃至政府的资金捐赠和支持,与其自身的公益性、自治性及志愿性的特点直接相关。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数量为81.6万个,社会公益总价值达3265.2亿元,内地接收捐赠1338.33亿元,实现六年来连续增长。公益慈善项目的大力推进,取决于慈善组织是否能够合法存在并良性发展,其根本在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2]。我国在公益信息披露领域所颁布的强制性规定也在一步步走向完善,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法》中,规定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也对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渠道、时限作了规定,有利于实现慈善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两方的双赢结果。

由此,社会各界对慈善组织在道德标准及运行规范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慈善组织必须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依靠信息公开、管理透明的模式来接受全社会监督;公益团体只有接受来自社会选择的制约,传递自身的可靠度、专业度,才得以在众多捐赠者和潜在捐赠者面前增强公信力,使团体更易于在同行业中赢得好评。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慈善公益活动缺乏一种便捷、透明的运作流程,一些慈善机构在与政府所推行的精准扶贫工作接轨过程中受限。其次,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管,政府对于慈善机构募捐资金流动状况的监管审查手续繁琐、耗时耗力。再次,慈善组织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公众对公益组织、公益项目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仍有较大不满。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纳入指数的7128家基金会的FTI(基金会透明标准评价系统)均值仅为51.34分(满分100分)[3]。最后,一旦出现慈善机构的募捐资金被滥用等负面新闻,会让捐赠者产生怀疑,破坏了捐赠者与慈善机构的信任关系,严重损害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进而导致慈善资金捐赠中断,慈善机构随之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2 区块链技术基本原理与特点

区块链是基于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的构架理念,这一理念中包含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越来越多的行业在与区块链理念融合后,变得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4]。通过全民参与的记账方式,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多节点参与、存储的数据不可伪造和篡改、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一技术的重大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的记账方式(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分布式记账法)和传统的信任方式(中心化的第三方—去中心化共识)。

信息披露是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慈善公益领域问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使其能有效提升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通过创建一种理想型的“可编程社会”,区块链几乎可以记录任何能以代码形式进行表达的有价值的事物,使公益的供需两端无缝连接,且将整个过程完整记录,同时呈现给所有利益相关者。从本质上说,区块链在公益领域中的应用是利用区块链的共同记账以及不可篡改等优势,加入公众的参与,重新构造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信任机制,营造公开透明,消灭信息不对称,用共信力助力公信力建设,由此助力公益组织更便捷有效地实现信息披露的及时和透明。公益组织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实现信息披露的及时、公开和透明,规避信息不对称,利于公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实现以共信力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区块链+慈善公益的模式正在逐渐发挥其推动社會发展的优势。

2  “区块链+慈善”模式创新

公益慈善行业的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及时,直接影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是公益项目所有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焦点。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慈善信息平台不仅能对捐助资源进行实时监控,还能进一步加强信息流动,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衍生问题,其基本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针对公益慈善行业存在的问题,如在公益善款上对受益方提交的信息审核不够、善款发放和使用过程难以透明公开、项目成本高及事后监督难等,都可以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服务平台得以改善。同时,该平台还可以根据公益慈善涉及的捐资人、基金管理人、受资助公益组织、受资助人、社会公众、监管机构等各关联方的需求,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及业务流程优化,做到信息透明公开,更好地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慈善区块链服务平台能够将公益信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移动终端等渠道,供相关利益方直接查询,最大限度满足捐资人、基金管理人、受资助公益组织、监管机构、受资助人、社会公众六类关联方的知情权。

区块链+慈善服务平台根据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设置专门接口,项目发起方、捐款方、受益方和平台系统维护方可以超级账户的身份接入平台。在每个慈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善款的具体流向及使用情况可以实时体现出来,并为项目各方、监管方和公众设定不同的权限级别进行查看,项目各参与方可通过专有账户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控管理,监管方和公众则通过移动终端或区块链浏览器对慈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基于区块链存储的数据不可伪造和篡改的特点,每一笔捐助善款在平台上的流转,其全部过程能够在区块链上实时受到监控,确保善款使用的透明性和安全性[5]。根据项目各相关方对慈善项目执行具体细节要求,区块链+慈善服务平台的整体架构图如图2所示。

3  “区块链+慈善”助推社会公益

基于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征,其应用于公益领域的优势可以总结成下述三个方面,而这些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有助于提升外部问责的强制性。

3.1 区块链建立新的信任机制

区块链用区块的方式将数据按照时间线存储起来,让个人掌握数据和数据权利,利用数学方法来实现信息对称和信任达成。数据链上的数据通过密码学技术有序链接起来,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运用非对称密码来保证数据传输、访问的安全和不可篡改。因为数据不可篡改、可以追溯,同时,这些数据掌握在每一个参与者手中,由此有效地实现公益行动中信息的无损传递。参与者不再需要知道公益组织的口碑到底如何,更不需要求助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背书。只需要信任数学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人们在进行捐赠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对组织进行背景调查,降低了参与成本,区块链真正实现了“无需信任的信任”。

3.2 区块链构建的慈善捐助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区块链技术的实质是通过算法为人们创造信用,达成共识背书,从而极大地转变了传统模式围绕中心机构建立的依赖信息关系,不需要中央服务器就可以生成和更新数据。因此,慈善组织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新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信息传递机制。区块链的信息生成有赖于全网参与者的共同维护和分布存储,每个参与者都是系统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拥有整个系统的数据库,可以查看所有存储在链上的数据。同时,每个参与方也有机会在数据库中写入和更新数据,数据库实现多节点背书,由此更好地提升信息的公开透明[6]。

随着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慈善信息平台的应用推广,可以将各类更细化、更独特的需求表达出来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孤立存在于各处,而没有被完整的收集和展示的公益信息也可以上链存储,任何公益项目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都可以加入进来,分享信息,保证多方共同见证捐赠及公益行动事实的发生。信息分布动态均衡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解决了;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公益组织可以实时看到行业内其他组织在做什么,并就此调整组织自身的投入,提高公益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3.3 区块链慈善平台能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无效资源配置

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传输和以数学方法定义信任的共识机制,有效解决了信任和价值传输的可靠性问题,去中心化带来了中介组织交易成本的降低。以数字形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从资产认证、记录到交易、流通等环节,实现随时清算、审计和交易,快速便捷且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一方面可减少公益组织大量的繁琐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公益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综上,区块链技术可以链接信任,不仅单方面地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提高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能够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区块链技术可以链接信息,信息加强了公益慈善项目的有效性,推动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展开,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衍生问题,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区块链技术可以链接监管,众多节点的共同监管真实呈现了区块链上的全部数据并实时监控,使每一笔捐助善款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有效弥补了当前公益慈善过程中资金依赖人工核实和跟踪的不足,使受捐者切实受到资助。

4  结语

我们相信,区块链服务平台的上线应用能重新赋能公益慈善的未来,同时,区块链与破解公益慈善管理中的效率低、资金来源及使用不透明等难题有着天然的契合,而这也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益慈善领域的内在动力。本文对“区块链+公益”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思考,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慈善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有待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1月.

[2]钟晓慧,陈安娜.我国慈善募捐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国际经验借鉴[J].岭南学刊,2017(02):54-62.

[3]基金会中心网.中基透明指数.http://fti.foundationcenter.org.cn,2019年12月21日.

[4]苏恒.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扶贫领域应用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金融电脑,2017(07):11-15.

[5]李琪,李勍,朱建明,关晓瑶,王慧,郄晨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慈善应用模式与平台[J].计算机应用,2017,37(S2):287-292.

[6]张楠,王名.公益4.0:中国公益慈善的区块链时代[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8,22(02):79-94.

猜你喜欢

区块链精准扶贫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用“区块链”助推中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