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新老城区过渡带生态修复与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2020-08-31马亚君

价值工程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马亚君

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带,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兰州主城——兰州新区过渡带生态修复与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指导思想,加强生态本底的治理和修复,保障黄河上游生态安全,探索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模式,探索远郊型新区与主城相向融合,以及过渡地带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范例。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and an important economic zone in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main city of Lanzhou and Lanzhou new area takes "ecology firs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life, high-level governance"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strengthenes the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background, ensures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xplore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models in the Loess Plateau,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new suburban areas with the main city, experience and exampl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al areas.

關键词: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相向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ecological restoration;mutual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4-0074-03

1  研究背景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已迫在眉睫。兰州作为黄河上游中心城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还承载着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的重要使命。兰州新区距离兰州主城区约60公里,属于典型的远郊型新区。兰州主城——新区过渡带是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地形复杂多样,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道路交通两级分化,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生态修复和城乡发展均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困境。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针对兰州主城——兰州新区过渡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空间特征、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等多方面现状特征,结合生态修复、产业布局、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多维度提出该区域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3  区域现状概况

研究区域处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黄河流域(兰州主城段)以北,是兰州主城与兰州新区之间所围合的中心区域,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植被稀少,水资源匮乏,多为季节性河流。区域范围内乡镇村较多且布局分散,周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景点分布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区域内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东临水秦快速路,西临机场高速,京藏—连霍高速、景中高速(中通道)贯穿其中,与兰州主城和兰州新区的北南快速形成了“田”字形快速交通路网格局。

4  目标定位

研究范围位于新老城区之间的自然过渡地带,是建设美丽兰州的重要承载地,通过从生态、功能、交通等方面寻求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之策,打造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示橱窗,实现新老城区功能融合互补、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目标。将该区域打造成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示范区;“双城互动、城乡融合、生态优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5  生态及空间结构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统筹空间”的精神,采用“生态续脉筑网,空间有序链接”策略,构建“生态共建、空间衔接、设施共享、产业共融”的山水城乡生态空间,形成“一心两网一环”的生态大格局。

“一心”:指兰州新区与兰州主城之间的生态绿化景观核心。

“两网”:即绿网和水网。绿网:指依托中通道、京藏高速公路、县乡道路通道,形成网络状绿色防护。水网:依托区域内泥麻沙沟、咸水沟等丰富的自然河谷资源,设计防洪与景观为一体的区域景观河流,充分挖掘引大入秦引水的潜力,利用兰州新区中水资源补充河道水流,修复河道生态,活化区域内的生态水系,为区域生态修复提供保障。

“一环”:依托兰秦快速路、机场高速公路、兰州北快速环路、新区南绕城快速路形成的“高速路+快速路”的快速环状通道,布局强化“东、西通廊”,通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形成优美的城镇组团,将兰州新区、兰州市区、水阜、树屏等重点乡镇组团进行有机串联,同时基于促进沿线生态修复形成生态环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展、高度复合的有机发展环带结构。

结合空间要素分布,区域形成“双城、四镇、三廊”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实现兰新双城融合互补发展。

“双城”:兰州主城与兰州新区两大发展驱动中心;

“四镇”:区域内的九合镇、忠和镇、水阜镇、树屏镇四个增长极核;

“三廊”:依托机场高速西通道、景中高速中通道、水秦快速东通道优先启动生态修复,沿线乡镇通过建设郊野公园、休闲农业、经济林建设、文化旅游等产业布局,形成综合有机的产业发展廊道。

6  发展策略建议

采用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模式,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山体、水体修复,增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产业规划、文化旅游开发、城乡品牌和特色风貌塑造等方面开展双修实践,建设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城市和美丽乡村。(图2)

6.1 修复生态,筑黄河北部生态屏障

紧抓国家加快建设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契机,坚持“城市双修理念”,采用更新织补的方法,在过渡区域尝试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的生态绿地系统的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结构。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貌形态改造为城市公园、生态农业、经济林网、乡村旅游休闲等功能,构成原生态、梯田、平原、丘陵合理布局的空间景观系统。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山体修复、水体治理以及完善绿地系统等优化区域空间景观环境,提升城乡特色和活力,构筑黄河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6.2 复绿造林,建都市中央生态绿芯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等宏观背景之下,以山体、水系、农田、和生态保护林等为基础,构筑交通廊道、水系廊道、生态斑块以及景观资源生态节点,通过绿带绿廊连接点、线、面,构成研究区的生态框架体系,最终形成“生态为底,廊道贯穿,景观连片”的生态景观空间结构,并依托兰州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之间东、中、西三条快速通道形成景观大道,生态建设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确保区域内林草覆盖率不低于70%,既要注重生态效益,也要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3 活化水系,塑山水田园镇村格局

充分挖掘引大入秦工程的潜力,探索尝试兰州新区中水的使用;兴修水利设施,考虑雨水收集,活化现有河道水系。依托现有山谷沟渠,坑塘,打造景观水系湖体,区域内建设湖泊、水塘并以水道相连接,塑造一个汇水成溪,涵养水脉的活性水系统。采用工程措施,进行人工干预恢复,构建基于沟头,沟坡,沟底防护,“V”形沟采用反坡台营造乔灌固沟林;对“U”形沟修建小块沟台地种植经济作物;在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方面朝着高起点、高标准的生态化、园林化方向发展,既美化环境又为区域内生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图3)

6.4 产业引导,促兰新双城互补融合

区域产业发展应面向“大兰州经济区”构建主要发展都市休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两大板块,面向“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构建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两大方面,共同形成“2+2”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大枢纽、大通道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土地资源,改造高标准农田,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全域文化旅游业,加快“陇原乡愁”乡村旅游品牌、“空中游丝路”通航品牌建设。通过科普和学习现代化农业支持与操作技术,发展高标准,体验式,参观式农业,应推广种植当地特色经济作物,例如油牡丹、山楂等,通过集中种植,发展成为集观赏与采摘为一体的体验式种植新形式。通过发展有机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吸引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区等周边城市居民共享使用,从而带动过渡地区的活力和经济发展。

6.5 健全体系,助市郊乡村全面振兴

结合“大兰州”经济区建设,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促进与周边城市、重点城镇的同城化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上,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方向,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主城区—兰州新区—县(区)—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体系。围绕兰州主城——兰州新区过渡带的农业主导型城镇的特点,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功能,从自然生态、景观风貌和社会人文等方面探索发展路径,明确村庄景观格局和田园风貌提升策略,大力促进产村融合,实现过渡地带全域郊野田园风貌设计,着力提高郊野田园景观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保障乡村能够留得住乡愁与记忆。在区域尺度上综合考虑村庄的联动发展,研究将皋兰县、忠和镇、水阜镇、树屏镇、九合镇等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要求和新思路,重点从空间管制、分类发展、交通引导、设施配套、项目培育和景观提升等方面来探索市郊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发展。

6.6 完善设施,享城乡一体品质生活

完善区域内交通体系,构筑“三纵一横”的区域交通联系复合廊道。即由已建成的兰州至中川机场城际铁路+机场高速+S101(原S201)构成西部纵向复合廊道;由规划的轨道交通5号线+水秦快速路与在建的G109忠和至北龙口段高架形成的快速路+G109部分路段及罗水公路构成东部纵向复合廊道;以中通道(G1816)为基础构建中部复合廊道;以京藏高速(G6)—连霍高速(G30)为基础,形成横向复合通道。同时提升扩容S201、G109、S102及罗水公路等省道县道的道路状况,改善区域内各个乡镇和村庄的交通条件,形成多方式、多层次、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完善市级、区级、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覆盖行政管理、商业、文化、体育、养老福利、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会议展览、休闲娱乐、旅游配套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在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质量,使得居民在15分钟步行距离内享受到安全、便捷的社区设施,包括社区事务办理、文体活动、老年服务、生活便利服务、基础教育等,发展高品质的居住社区,承接老城功能和吸引人口疏解。

7  預期效果

通过生态本底的治理和修复、生态产业规划布局等多项举措,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黄河丝路文化底蕴、景观特色鲜明的黄土高原山水生态之城。同时有效引导地区产业转移和升级,实现兰州新老城区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有序治理,城乡协同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8  小结

本文结合兰州主城——兰州新区过渡区域现状情况,对区域内生态、水系、设施、产业等多方面提出发展策略,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指导思想,保住生态底线,合理布局绿色生态空间,加强生态本底的治理和修复,构建防风固沙生态防护安全屏障,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一步形成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模式,探索远郊型新区与主城相向融合互补发展,以及过渡地带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范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9-11.

[2]孙艳红,潘兆宇,周配.吉首市山地城市城市双修模式与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7,11.

[3]马冰玉,狄旭东.“一带一路”视角下兰州文化传承的思考[J].新西部,2017,20.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