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伊吾县立足自然与民俗发展特色文旅产业调查

2020-08-31王智翔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幻彩胡杨林胡杨

伊吾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具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全域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应以“全域文化旅游+”作为伊吾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伊吾旅游产业的多元衍伸,带动区域旅游大发展,完成以胡杨等自然文化、伊吾保卫战等红色文化带动伊吾文旅产业拓展、以伊吾旅游产业带动伊吾经济提升,夯实伊吾文化旅游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伊吾县地处“丝绸之路”新北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北接蒙古国,西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南与哈密市隔山相望,距哈密市176公里。

伊吾县人杰地灵,风物绮丽,魅力独具,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美景。除了拥有世界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的伊吾胡杨林,还拥有亚洲第一的喀尔里克平顶冰川、色彩斑斓的幻彩湖、心旷神怡的苇子峡蝴蝶谷以及红石峪等自然胜地。

伊吾还是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文化承载体,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县域内有拜其尔墓地、卡尔桑古遗址、下马崖清朝古兵城、出土青铜山羊、卧龙山等人文景观。

独具魅力的自然文化资源

(一)胡杨林

伊吾县原始胡杨林距淖毛湖镇东10公里,是中国境内分布最为集中的胡杨林,也是世界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其面积达47.6万亩,伊吾县淖毛湖的胡杨面对的考验和遭受的磨难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胡杨都要多得多。经受盐碱的浸渍腌泡,不管碱壤有多硬多厚,它的根须总是深深地扎在碱壤之下,与苦涩和烧灼进行着殊死的较量。在烈日似火吐气可燃的茫茫旷野中,百草万木无不抽搐颤抖蜷曲失色,惟胡杨树依然从容乔立绿荫婆娑。伊吾胡杨在千丈狂飙万里恶风中千回万回地厮杀拼搏,用自己的躯体抵御着肆虐的风沙。尽管血渍斑斑伤痕累累,风沙退去,依旧精神抖擞泰然挺立。由于生长的艰辛,伊吾胡杨造型千奇百怪,深入其中仿佛进入了抽象艺术的殿堂,让人流连忘返,专家称伊吾胡杨是地球上树干造型最独特的胡杨,是地球上樹龄最高的胡杨,是地球上离城市最近的胡杨。其中有六人合而不抱的大树,四千年不死的树精,六千年不倒的树怪,这就是伊吾胡杨。

胡杨又叫梧桐,因为一颗胡杨树上可长出五、六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子,胡杨又叫异叶树。(长出五、六种树叶是为适应环境,越向上,树叶越小,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顽强的原始树种,有沙漠勇士之称。走进胡杨林,扑面而来是一种原始气息,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原始生命的律动。那磅礴的气势,展示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更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千百年来,它们以顽强的意志抗击着大自然的侵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铁骨铮铮的树干,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纤纤少女,有的像骏马扬蹄,有的像小象憨态喜人,有的像小鸟嗷嗷待哺。简直就是一座天然艺术宫殿。有诗写到:“矮如龙蛇数变形,蹲如雄虎踞高岗,喜如神狐露九尾,狞如夜叉牙爪张。”胡杨林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伊吾胡杨能生长在盐泽较多、较高的土壤上,是因为胡杨的细胞透水性较强,从主根、侧根、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结疤和裂口出将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又称“胡杨碱”。

伊吾胡杨作为胡杨中的一种,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树种,被誉为“活化石”。它生命力极为顽强,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由于生得艰辛,长得苦难,磨砺出胡杨坚强、刚毅的个性,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其珍贵性可与银杏树相比。它的祖先远在一亿三千万年前就出现了,胡杨的精神和它的古老及原始,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向往、留影,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伊吾的人们心中不灭的信仰。

每一个来到伊吾的人都会被胡杨的精神所感动、震撼,所以胡杨林成为了伊吾的文化符号和最早被发展成产业的自然文化资源。伊吾县利用胡杨林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每年10月开办胡杨节,邀请国内外知名摄影师进行采风、拍摄,也支持本地及外地文化企业将伊吾胡杨符号化,进行伊吾胡杨的文创开发。如开发胡杨木雕挂件,从古朴的雕刻工艺中,感受到胡杨强大的生命力;开发胡杨主题刺绣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特色自然资源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文化灵感。

(二)喀尔里克平顶冰川

喀尔里克冰川位于新疆哈密伊吾县境内,属于横卧东疆大地东天山山脉的一个山峰,海拔4888米。峰区现代冰川的分布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特征。悬冰川115条,占冰川总数的50%以上,广泛分布在两山的南北两坡。长度在3公里以上的较大冰川有24条,其中96%分布在喀尔里克山,而且集中于东经94°16′-34′之间的南坡。喀尔里克冰川位于东经93°16′-95°07′,北纬42°50′-43°35′之间。它形成的流域穿过辽阔的沃野,缓缓地流向了天山南北大片肥沃的土地,它是几十万哈密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几十万哈密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冰川如娴静的少女立于群山环抱之中,山下是一天然瀑布,犹如万马奔腾,倾泄而下,势不可挡,被水底岩石激起的水滴如烟如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道道彩虹。山脚下是天然草场,草地如绿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山峦,牧民的毡房,像白色的花朵,点缀其间,羊群则如片片云朵,慢慢地在山间飘荡。山北是盐池乡天然草场,草地绿如地毯,毡房像洁白的花朵,羊群如流动白云,遍布山间,如诗如画。山南是哈密陶家宫乡和兵团农业第13师黄田农场,这里有喀尔里克雪水浇灌的粮田和果园。喀尔里克峰,时而浓云掩盖,把所有的美丽变得朦胧而神秘;时而大雪飘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时而清空万里,蓝天、白云、雪山、松林、草原、羊群、毡房,层层相映,十分壮观。 有时真正的云会掩盖过来,把所有的美丽变得朦胧而神秘,若在冬季大雪飘过之后,是地道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会令所有的来访者心灵震颤,禁不住为大自然创造的壮观、美妙和神秘而赞叹不已,是人们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好去处。

(三)幻彩湖

幻彩湖,即伊吾盐池,又叫托勒库勒湖,位于伊吾县盐池乡政府以北2公里处,属典型的内陆蒸发湖,现有湖面不足3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96米。维吾尔人称其为“吐尔库勒”,意为静谧的湖。幻彩湖里主要的矿物质是盐、芒硝和黑泥。据专家考证,用这种含盐量极高的水沐浴,不仅可以清洁消毒,还对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幻彩湖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随着天气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晴朗的日子,湖面像大海一样碧蓝,日落时分,晚霞映照,绿里透红;当要起风时,湖面呈粉红色,要下雨时,湖面呈紫色。当地牧民有趣地称它为“天气预报”湖,常言是“出门看天气”,盐池牧民是“出门看幻彩湖”。

幻彩湖之所以成粉色,是因为它的湖水中含有一种盐生杜氏藻,能在含盐量极高的艰难环境中生存,并且体内含有杯状色素体,在生存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会产生血红素,这导致了湖水呈现出大面积的粉红色。当地温度的差异,会导致盐生杜氏藻体内的血红素产生变化,高温下的幻彩湖湖水比低温下的湖水来得更淡些,这就导致了为什么幻彩湖的湖水会不断变色。另外,在光照强度不同的条件下,幻彩湖也会变色。

(四)特色自然资源

葡萄干玛瑙石和硅化木,也是伊吾县的特色资源,伊吾县鼓励文化企业将这两样特色资源开发研制成饰品,使其附加值大增的同时更具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近年来,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伊吾县不断地对县域内自然风光和资源进行梳理、规划,引进本地及外地的优秀文旅企业进行全域文化旅游开发,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模式性的基本特征。

伊吾县以古国而得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伊吾的维吾尔名称为“阿热吐鲁克”,即“中间的图古力克”或“中间的吐葫芦”,是维吾尔和蒙古语混合的地名;此名与“吐葫芦”有关,伊吾县城所在地周围又称“吐葫芦”,即“图古力克”(准语,物之圆者之意)的音变。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唐设伊吾郡,但都不是指今日伊吾县,而是指以哈密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今伊吾也曾为唐伊吾郡或蒲类县的辖境。唐以后伊吾地名未见于史载。清乾隆年间是哈密回王的领地。1935年置伊吾设置局,1943年改称伊吾县,以后均属哈密地区。

历史上伊吾地处偏避,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而落后。农村以传统的麦西来甫舞会和阿肯弹唱等形式开展文化活动。散居在山谷中的牧民很少有大型的集体文化活动,多为自家自娱,或亲朋来临,或晚饭过后,居家围在起,拉的拉,唱的唱,跳的跳,尽情欢乐。1964年,全县组织各社、场文艺会演,节目有话剧、舞蹈、小合唱、独唱、曲艺等。主要内容是反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盐地牧场演出的话剧《苦菜花》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在全县文艺会演中一举夺魁。“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社、场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演“样板戏”为主,杨子荣、李铁梅等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当地的一些维吾尔族人也会唱几段“样板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逢古尔邦节、春节、元宵节等民族节日,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麦西来甫、阿肯弹唱、腰鼓、旱船、高跷、霸王鞭、狮子舞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遍及城乡,一派喜庆气象。

由于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伊吾县在古代是一个兵家必守之地,而其境内的下马崖乡更是易守难攻的一个要地。清朝初年,为了稳定新疆局势,清政府派驻军队驻守下马崖乡,驻军家属也从东北迁来此地,她们带来了满族风格的刺绣,在长期的生活中,又渐渐融入了当地汉族居民的刺绣手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下马崖满汉风格的刺绣;北山羊造型在新疆岩画中并不少见,但是惟一一个北山羊青铜器却是在伊吾县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历史,表明新疆自古就与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是一个有价值的文物,更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一员的印证。近年来,伊吾县注重文化产业衍生品的开发,将北山羊造型印制在阳伞和丝巾上,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播,也是文化艺术品从观赏性向实用性发展的一种尝试。

伊吾北山最高峰,名曰胜利峰,海拔2111米。顶峰有一座碉堡,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二连的指战员在这里与国民党残余浴血奋战四十个昼夜,终于赢得了胜利。有诗曰:北山高峰紫色鲜,硝烟烽火四十天。胜利勿忘浴血战,巍峨碑绩壮空前。这场四十天的伊吾保卫战,也是伊吾红色基因的源头。攀上胜利峰,伊吾县城的美景一览无余。远山如黛,近水如茵。空氣清新,景色如洗。朝阳徐徐上升,全城沐浴在金辉里,煞是好看。

对伊吾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伊吾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具独特性和多样性,为全域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政府需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做好领头羊,按照文化旅游旺县的发展战略,与资深文化旅游企业深化合作,开展多业态的合作形式,以“全域文化旅游+”作为伊吾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当地特色产业多元化融合,形成新业态,同时提升多形式文化旅游为伊吾全域旅游为新的增长点,拓展伊吾自驾游、高端定制游、文化体验游的市场。

坚持品牌走出去、旅游引进来、平台搭建好,创新开放合作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多平台合作更加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产品、渠道、资源等方面整合伊吾全域资源,深入打造伊吾线上线下集散中心体系,同时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理念,推进伊吾旅游产业的多元衍伸,带动区域旅游大发展,完成以胡杨等自然文化、伊吾保卫战等红色文化带动伊吾文旅产业拓展、以伊吾旅游产业带动伊吾经济提升,夯实伊吾文化旅游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王智翔 哈密市民俗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研究与创新设计”项目组成员

猜你喜欢

幻彩胡杨林胡杨
“变色龙”颜料特性及使用现状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美到极致的胡杨
胡杨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酷女孩彩虹妆
家风伴我成长
幻彩天堂
额济纳旗胡杨林
额济纳的胡杨林
人鹿奇缘:抹不去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