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糖业高质量发展视角分析蔗农收入、糖厂效益与蔗糖价格联动机制

2020-08-31韦敬楠宋小亮

甘蔗糖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蔗农糖厂食糖

韦敬楠,罗 薇*,宋小亮

(1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第3大食糖生产国和第2大消费国,糖料种植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增加值仅次于粮、棉、油等农作物居全国第 4位[1]。甘蔗和甜菜是2种主要糖料作物,其中,蔗糖产量占食糖总产量的 88%左右。可见,甘蔗生产对食糖供给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甘蔗属亚热带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华南地区,其中,广西是第一大蔗糖产区[2]。2017/18年榨季,广西甘蔗总产量达 7132.34万 t,按当年均价 500元/t计算,蔗款总计 356.61亿元。

蔗农作为甘蔗最主要生产者,甘蔗价格直接影响蔗农种蔗计划,进而影响甘蔗产量和食糖供给稳定。近年来,随着国内甘蔗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受到国内外食糖价差不断扩大及国内食糖价格剧烈波动不利因素影响,蔗糖价格联动实施过程中,糖厂及蔗农收益波动十分明显[3]。随着国内糖价持续下降,蔗糖联动价格在保证蔗农获得基本收益的同时,糖厂也出现大面积亏损,整个蔗糖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甘蔗价格,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各种研究,其中,有研究表明: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蔗糖生产稳定成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有效举措[4]。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应适时启动蔗糖目标价格,从而保护蔗农利益[5-6]。合理的甘蔗价格不仅关系到数千万蔗农增收,还波及中下游蔗糖产业链利益,对广西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甘蔗糖价格联动机制的具体内涵

蔗糖价格联动机制于 1998年在广西南宁率先推行,2002年在广西和全国全面推广。该政策与食糖总量控制,全国糖业结构调整,限产、限销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等政策综合作用下,很快扭转了广西蔗糖生产连续多年亏损困境,实现了蔗农、糖厂和政府三方利益共赢。蔗糖价格联动机制采取综合考虑国内食糖价格变化情况及蔗农生产成本制定首付价格,即政府指导价[7]。具体办法为:若该榨季食糖实际出厂平均价格高于甘蔗收购底价对应的食糖出厂平均销售价格时,超过的部分按照二次结算方式返还蔗农;若该榨季食糖实际出厂平均价格低于甘蔗收购底价对应的食糖出厂平均销售价格时,不启动二次结算政策,按甘蔗收购底价为最终的结算价格支付给蔗农[8]。

2 甘蔗价格形成机制及蔗糖价格联动实施的效果

蔗糖价格联动综合考虑了甘蔗生产成本、糖厂白砂糖生产成本及食糖市场价格而定[9]。其中,甘蔗价格的确定是关键环节,也是调节蔗农与糖厂利益的杠杆。如果甘蔗价格过高,虽然提高了蔗农收益但也增加了糖厂生产成本;反之,如果甘蔗价格过低,那么蔗农的利益将难以保障。因此,合理的甘蔗价格会对整个甘蔗糖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甘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实施后,有效地调节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关系,促进甘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

2.1 甘蔗价格形成机制

蔗农甘蔗生产平均成本是制定甘蔗价格的首要因素[10]。蔗农作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成本收益是决定甘蔗生产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蔗农自身的劳动成本往往不被计算在生产成本内,因此,现金收益就成为衡量蔗农甘蔗生产效益的指标之一。现金收益=甘蔗产值-成本,若换算成单位现金收益,则变为:甘蔗价格=甘蔗单位现金收益+单位成本。一般而言,甘蔗价格会高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保证蔗农获得现金收益。

糖厂白砂糖生产成本影响甘蔗价格的制定。制糖成本主要包括甘蔗原料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然而甘蔗原料成本往往会占到制糖成本的70%左右,远远高于国外制糖成本比重。甘蔗原料成本减掉运费、各种杂费和特产税后,甘蔗原料成本依然占到制糖成本的 60%,然后再减去制糖过程产生的副产并加上管理、财务和销售费用,即为白砂糖生产成本。如果甘蔗价格定得过高,那么,将会增加白砂糖生产成本,如果食糖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就会影响糖厂经济效益。因此,甘蔗价格制定必须考虑白砂糖生产成本而定[8]。

食糖市场价格变化也是影响甘蔗价格制定的外部因素。自从中国加入 WTO以来,国内食糖进口量不断增加,受国际食糖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国内食糖价格出现频繁剧烈波动,无疑增加了甘蔗糖联动价格实施难度。当食糖市场价格出现连续大幅下跌时,由于甘蔗首付价格并不随食糖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糖厂白砂糖生产成本保持不变,那么糖厂很容易陷入亏损状态;当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时,无论是对于糖厂还是蔗农都是利好消息,但是收益最大的还是糖厂而不是蔗农,因为发生二次结算时蔗农收益显然不如糖厂。综上所述,甘蔗价格的形成机制可见图1。

图1 甘蔗价格形成机制

根据 2017/18年榨季甘蔗生产成本、白砂糖生产成本以及国内食糖市场平均价格,广西蔗糖价格联动为:甘蔗价格=食糖市场价格÷14.5,那么甘蔗首付价格应为420元,而实际上广西甘蔗收购价格为500元/t,高出80元/t。由于广西甘蔗种植受到桑蚕、桉树及柑橘等经济作物的挤压影响逐渐增大,为了调动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在甘蔗定价上政府应考虑蔗农种蔗的收益问题。

2.2 甘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实施的效果

2.2.1 蔗农增收不稳定

广西目前有一千多万蔗农,占全区就业总人数的近1/3。蔗农也是广西农业人口的主体部分,蔗农收入状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成为历年广西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2002~2011年,广西农民蔗款总额处于不断增加趋势,2012年开始呈现小幅下降,其中,2014年下降程度较为明显,出现大幅亏损。虽然2018年甘蔗种植亏损缩小,但收益仍然偏低。

2.2.2 制糖企业盈利不稳定

广西不同年份糖厂盈利波动十分明显。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大多数年份糖厂都能盈利,其中,2006年盈利水平最高,2010年亏损最严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7年中,除了2005年出现亏损以外,糖厂年平均获得 29.41亿元的经济利润。然而,2008年后,糖厂盈利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由盈利变成亏损,年平均亏损3.96亿元。

2.2.3 甘蔗及食糖产量总体上实现增长

甘蔗是最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产量对食糖生产起到决定作用。由于甘蔗生长周期为1年,当年食糖供给量直接影响下一年度食糖市场价格,因此,食糖产量变化与食糖市场价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002~2017年,广西甘蔗及食糖产量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从产量变化看,甘蔗产量由 2002年4404.64万t增加到2017年7132.3万t;食糖产量由2002年564万t增加到2017年602.5万t。

3 食糖市场价格与蔗糖价格联动对蔗农及糖厂利益变化的影响

3.1 食糖市场价格变动对蔗农及糖厂利益变化的影响

从蔗糖产业链条角度看,蔗农、糖厂和政府作为相关利益者,必然存在不同利益者之间相互博弈,从而最终达成均衡共识。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实施后,甘蔗价格不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而是由政府综合考虑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预测食糖市场价格之后确定一个首付价格,即甘蔗收购价格。这种定价模式在不同食糖市场价格影响下,会使糖厂与蔗农的实际利益发生微妙变化,本文将在3种假设情形下分析食糖市场价格变动对糖厂和蔗农利益变化的影响。由于甘蔗生产成本和食糖生产成本数据容易获取,而食糖市场价格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假定甘蔗及食糖生产成本为某一确定值进行分析。

⑴假设1: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

假定甘蔗生产成本稳定为400元/t,食糖市场价格稳定为6000元/t,甘蔗价格定为 400元/t,那么,蔗农纯收益为 0元/t,白砂糖生产成本(不含税)为6116元/t。若食糖市场价格下降至 4500元/t,那么糖厂生产白沙糖亏损高达1616元/t。如果不实施蔗糖价格联动,甘蔗价格按市场供求关系形成,对应的甘蔗价格应该为 250元/t,对应蔗农亏损为 150元/t,蔗农出现严重亏损,此时,糖厂亏损明显下降。可见,当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时,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实际上是保护蔗农利益,把亏损部分转嫁给糖厂。

⑵假设2:食糖市场价格没有发生明显波动

假定食糖市场价格稳定在6000元/t,若甘蔗价格继续保持 400元/t不变,那么此时蔗农纯收益仍为0元/t,糖厂生产1t白沙糖亏损减少至116元。按照糖厂经济利润为零对应的甘蔗市场价格391元/t计算,蔗农生产甘蔗亏损9元/t。可见,当食糖市场价格比较稳定时,只要按照甘蔗市场价格定价,无论是蔗农还是糖厂亏损幅度较小。

⑶假设3: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提高

假定食糖市场价格上涨至7500元/t,若甘蔗价格上调至 420元/t,糖厂生产白砂糖可以获得 1484元/t的经济利润,蔗农纯收益为20元/t。按照糖厂经济利润为零对应的甘蔗市场价格 462元/t计算,蔗农生产甘蔗可以获得62元/t的经济利润。由此可见,当食糖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后,若甘蔗价格上调幅度偏小,会导致蔗农收益增加幅度明显不及糖厂获利增加幅度。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用下图 2所示。

图2 食糖市场价格变动对蔗农和糖厂的亏损和收益变化

由图2可知,当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时,若实施蔗糖价格联动,那么糖厂获利增加程度比采取甘蔗市场价格更高,蔗农获利比蔗糖价格联动时更低。原因是实施蔗糖价格联动时,当食糖市场价格大幅上升,由于制定甘蔗首付价格偏低,此时,糖厂生产成本保持基本稳定,然而因食糖价格的上升将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若甘蔗按市场价格形成,那么,食糖市场价格上升会拉动甘蔗价格上升,蔗农获利也会随之增加,相比之下,糖厂获利就会减少。这种情况下,应该按照甘蔗市场价格形成来确定甘蔗首付价格更为合理。

当食糖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时,若采用甘蔗市场价格,那么蔗农获利空间比实施蔗糖联动价格要小,但是能降低糖厂亏损程度。其原因是制定甘蔗首付价格时,更倾向于考虑甘蔗生产成本,采取蔗糖价格联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蔗农利益,此时的甘蔗价格一般稍高于市场形成价格,但对糖厂利润影响较小,基本实现了蔗农与糖厂利益相统一。这种情况下,是否实施蔗糖价格联动对蔗农及糖厂利益分配影响甚微,但是实施蔗糖价格联动对于调节蔗农与糖厂之间利益分配更为合理。

当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时,若实施蔗糖价格联动,糖厂亏损程度比采取甘蔗市场价格时扩大,蔗农亏损幅度比采取甘蔗市场价格时减小。其原因是由于甘蔗首付价格要高于生产成本,甘蔗价格的上升使糖厂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糖厂又是甘蔗价格的接受者,食糖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越大时亏损程度越大,此时蔗农亏损程度明显低于糖厂,相当于把蔗农亏损部分转嫁给糖厂。若按照市场形成甘蔗价格,那么蔗农种蔗收益必然会受到食糖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很可能无法获得收益甚至也出现亏损。这种情况下,甘蔗价格应该由市场形成,这对糖厂和蔗农来说更具公平性。

3.2 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对调节蔗农及糖厂利益分配的影响

3.2.1 蔗农和糖厂获利程度不同

蔗糖价格联动机制除了参考甘蔗生产成本变动及白砂糖生产成本以外,食糖市场价格就成为制定甘蔗价格的参考依据,通过预测食糖市场价格变化来调整下个榨季的甘蔗价格,即为甘蔗首付价格。无论蔗农甘蔗现金收益还是糖厂白砂糖利润在不同年份均存在差异,但是白砂糖利润年际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甘蔗现金收益。从两者年际变化量来看,当蔗农甘蔗现金收益增加时,糖厂白砂糖利润却不一定增加;反之,当蔗农甘蔗现金收益减少时,糖厂白砂糖利润却不一定减少。蔗农甘蔗现金收益变化主要受甘蔗生产成本和当年甘蔗价格共同影响,而糖厂白砂糖利润主要受白砂糖生产成本和食糖市场价格共同影响,在白砂糖生产成本中,甘蔗原料成本(甘蔗价格)是主要部分,甘蔗生产成本变化程度明显小于食糖市场价格,这导致了蔗农和糖厂获利程度不同。

3.2.2 实施二次结算时,蔗农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根据蔗糖价格联动政策规定,当本榨季食糖实际出厂平均价格高于甘蔗收购底价对应的食糖出厂平均销售价格时,超过的部分需按照二次结算方式返还蔗农。事实上,糖厂在执行二次结算时,存在不按时将超过甘蔗收购底价的那部分差价返还给蔗农,导致蔗农在食糖价格偏高时无法得到相应的利益。糖厂和蔗农作为甘蔗糖产业链的博弈者,从两者的数量差异来看,广西有收购甘蔗的糖厂不足百家,而蔗农的数量却非常多,很明显无论是从议价能力还是整体实力来看,糖厂都胜过蔗农。例如2010/11年榨季,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糖厂普遍获得不同程度超额利润,但蔗农增收却不明显,除天气不利因素外,更重要原因在于甘蔗首付价格偏低,在实施二次结算时,蔗农本来应得到的利益部分被糖厂瓜分。

3.2.3 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实施后,蔗农及糖厂利益波动逐渐增大

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实施之前,虽然广西甘蔗产业出现连续几个榨季亏损,但蔗农及糖厂利益整体上变化不大,即糖厂亏蔗农亏。自实施蔗糖价格联动机制以来,蔗农及糖厂的利益逐渐呈现不一致变化,主要表现为:若食糖市场价格发生大幅上涨,糖厂的利益增加幅度显著大于蔗农;若食糖市场价格发生大幅下降,糖厂亏损程度远远高于蔗农。由于食糖市场价格波动频率高,当甘蔗首付价格确定后,食糖实际销售价格与食糖预测价格容易出现偏离,即两种价格的差异不断扩大,当食糖市场价格低于食糖生产平均成本时糖厂出现亏损,与此同时,蔗农收益也随之下降,例如 2014/15年榨季,食糖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降,不仅糖厂亏损严重,蔗农甘蔗生产的平均成本利润率也下降至负值,但亏损程度要小于糖厂。

3.2.4 联动糖价导致蔗农与糖厂承担经济风险不一致

广西蔗糖价格联动宗旨是蔗农和糖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现实情况是当食糖平均销售价格高于联动糖价时,实施二次结算;当食糖平均销售价格低于联动糖价时,不启动二次结算,按甘蔗首付底价执行。显然,蔗糖价格联动保护了蔗农利益而把糖厂排除在外,这与蔗糖价格联动宗旨相违背。蔗农作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生产者,与糖厂一样面对各种经济风险,如果过度采取保护措施,很难提高蔗农的风险意识,不利于提高蔗糖产业竞争力。与粮食不同的是,甘蔗属于经济作物,产业链条更长,政府实施保护价不利于蔗糖产业发展,应该适当放开甘蔗保护价格,同时保证蔗农获得利益。

4 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4.1 密切监测国际食糖价格走势,适时启动食糖目标价格

当前食糖价格竞争尤为激烈,我国食糖市场价格受到国际食糖市场价格的冲击效应十分明显,其价格传导对整个食糖产业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国际食糖价格走势分析其波动幅度,结合国内食糖价格变化,甘蔗收购价格应按市场供求形成。当食糖市场价格大幅下降时,甘蔗收购价格的下跌将影响蔗农收益,政府应临时补贴蔗农亏损部分;当食糖市场价格大幅上升时,甘蔗收购价格也应上调,糖厂不能压低甘蔗收购价格。

4.2 完善订单蔗农生产成本控制,提高蔗农种植收益

我国食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原因之一是糖料成本偏高。因此,需要从甘蔗生产环节入手,降低我国蔗农生产成本。蔗农与糖厂应形成合作共赢的双向互利关系,一方面,糖厂需要对蔗农生产过程提供必要支持,如在化肥销售、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蔗农应根据食糖市场价格变化合理安排甘蔗种植,避免陷入盲目生产。通过蔗农与糖厂形成订单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降低我国甘蔗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蔗农种植收益。

4.3 优化我国蔗糖产业链,提高蔗糖产业附加值

我国蔗糖生产技术与国外主要食糖生产国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日益开放和市场冲击倒逼国内制糖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制糖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纵向延伸蔗糖产业链,开发利用甘蔗渣生产乙醇、化肥、纸浆等,提高蔗糖产业附加值;再次,严格落实关于制糖企业环保要求相关政策,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措施,降低制糖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4 大力推动“双高”甘蔗基地建设,实现现代化经营模式

目前,广西已基本完成500万亩“双高”甘蔗生产基地的土地平整、机耕道路等农地设施建设,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蔗农种植条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甘蔗生产全程生产机械化率,大幅降低蔗农生产成本,甘蔗种植将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生产模式,这对促进我国甘蔗现代化经营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扩大给予“双高”甘蔗示范基地建设的辐射范围,从而加快我国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蔗农糖厂食糖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合格”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台湾“二林蔗农事件”始末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
种甜的人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