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则徐为何被革职遣戍还念叨“君恩厚”

2020-08-29李晓巧

百家讲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伊犁道光林则徐

李晓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脍炙人口,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遭清政府投降派诬陷,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这首诗是他在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所写。

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坚贞态度,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为国担当情怀,他虽遭革职遣戍也毫无悔意。诗的下两句为:“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能听得出来,即便被撤职戍边了,林则徐还是念着道光的“君恩厚”。

林则徐为何会这么做呢?其中原因跟封建时代的儒家文化不无关联,但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个人角度而言,道光对林则徐有知遇之恩。

乾隆五十年(1785年),林则徐出生在一个贫寒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教书养家,林则徐从小就专心向学、文思敏捷,从少年到青年时期,幸运地得到福州地区几个名家大儒的悉心指点,以及地方大吏的赏识和帮助。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第三次赴京会试,殿试高中二甲第四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了仕途。此时,26岁的他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金榜题名,更是踌躇满志。

此后多年,林则徐一直在京城任小京官,家庭人口负担重,俸禄无法应付家庭开销,他不得不抽时间到私塾教书,或是出售自己的书法,以获得额外收入来补贴家用。林则徐为官做事都很认真,这段时期,他担任过江西乡试副考官、大清会试同考官以及云南乡试正考官,都秉持公正严肃的作风,因此在京城士林中名声渐起。

当了8年文学侍从官后,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转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其时,河南段南岸黄河堤决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了大水灾,造成人员伤亡、百姓财产损失严重,林则徐不畏惧琦善的满洲贵族身份,向嘉庆参劾他。有清一代,河工是朝廷要务,但营私舞弊很严重。在河南仪封南岸河堤修筑过程中,材料供应商同河工官员勾结,抬高筑堤工料采购价格,从中牟取暴利,林则徐发现这个问题后,不顾得罪利益集团,“以(工)料贩囤积居奇,奏请饬地方大吏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这条建议被朝廷采纳,为大清节省了一大笔河工工程款,使不良商人和蠹吏失去了一个发财机会。

当时一个叫张宝的海盗被官府招抚后,封官为副将,没多长时间,朝廷又要将他升为总兵。在清代总兵官居正二品,是高级将领,作为监察御史的林则徐认为一个投诚没多长时间的“海盗”获得这样破格的提拔,“恐其骄蹇不可制”,而且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上奏阻止,获得嘉庆的认同。

林则徐不畏权势,勇于任事,接二连三地上奏弹劾官员、整饬吏治,得到了皇帝的认同,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场势力,同僚们也冷嘲热讽,明里暗里排挤他。这让为人正派的林则徐在思想上很困惑,产生了对官场的厌倦情绪。尽管他在嘉庆朝最后一年的京城官员考察中列为“京察一等”,而且“记名以道府用”,被任命为浙江杭嘉湖道——这是一个有实权的地方正四品官员,管理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一个36岁的贫寒子弟能有这样的仕途也是造化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林则徐辞官回家了,汇报朝廷的理由是父亲生病了,回去照料老人家——这在林则徐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事件。

林则徐一回到老家,父母家人都反对他辞官,更关键的是,已经当了8年京官的林则徐在家乡没有谋生技能,只好再回京城。原来对林则徐的任命因他请假辞官而撤销,他回京城等于待业。

好在,他的会试老师曹振镛很看重他,积极为他斡旋。要是一般官员,作用也有限,但曹振镛不是一般人,此时他已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还是皇帝的老师,说白了,他是新皇帝道光的第一宠臣,位高权重。他向道光举荐林则徐,道光也知道林则徐能力强、政绩突出,于是特地召见林则徐,一场召见,成为林则徐最大的人生转折点。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38岁的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一上任就致力于澄清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明察暗访,验尸时甚至亲自动手,短短四个月,就把之前的積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当地百姓颂为“林青天”。

自此,林则徐因为能力强、有担当,深受道光的信任,官职步步高升。他忠君报国为百姓,放开手脚干事业,成为那个时期一颗璀璨的政治新星。

道光十二年二月,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和道光十六年七月,两次署任两江总督;道光十七年正月,升任湖广总督;道光十八年年底,林则徐受道光委派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从这样的仕途履历可以看出,道光对林则徐是多么重用和信任。

在道光十九年的禁烟以及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表现使他成为一代名臣,流传千古。道光二十年九月,因为惧怕英军北上进攻京城,道光革了林则徐的官职,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后降他为四品卿衔协办军务。道光二十一年五月,英军不断进逼,清军节节败退,被吓得六神无主、求和心切的道光在将领奕山等的谗言之下,将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林则徐到达伊犁惠远城。发配期间,林则徐难免愤懑,兼且思念远隔的家人,但更多的还是忧国忧民,时时想起道光。如林则徐在伊犁的《除夕抒怀》诗中写道:“朝元旧忆趋丹阙,赐福频叨湿紫泥。”再有,同样因鸦片战争被发配伊犁的邓廷桢被赦免回京时,同事兼好友的林则徐写了一首《送蠕筠赐环东归》,其中有两句: “回首沧溟共泪痕,雷霆雨露总君恩。”——综合诗文来看,林则徐对道光一直是心存感恩的。

实际上,道光也并没有雪藏弃用林则徐,他对林则徐的才能和忠心一目了然。邓廷桢被赦免回京后,写信告诉尚在伊犁的林则徐,道光召见他时,说过:“朕看林某(林则徐)才具,似胜于汝。”很显然,道光不但没有忘记林则徐,而且相当看重他——道光惩罚林则徐,或许也有权宜的成分在内。

果然,从道光二十五年开始,朝廷开始重新重用林则徐,他先后署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林则徐升为云贵总督,更出人意料的是,任上还被加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有清一代,功臣加衔,一般来说先是加太子少保衔,再上才是太子太保衔,林则徐直接就加太子太保衔,显然有破格的成分,不知道这是念其在云贵总督任上的功大,还是道光对他的一种补偿——可能后者的成分更多一些。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道光驾崩,9个月后,林则徐去世,享年65岁,清廷给他的谥号是“文忠”——忠心报国。应该说,清廷对于林则徐的忠贞是非常认可的,反过来说,林则徐对道光、对大清也是忠心耿耿。

再回味170多年前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股凛然大义之气拂拂而生,林则徐那种爱国担当的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伊犁道光林则徐
一道光
林则徐奖“错”
伊犁放歌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前后三鼎甲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