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期刊印前检查中高频编校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0-08-28周红利

今传媒 2020年8期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校责任编辑

摘要:为了提升学术期刊的品质,保证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期刊应重视印前检查工作。印前检查是期刊出版的必要环节,在印前检查工作中应当善于总结高频编校问题,在校对中可通过分专项检查、交叉校对及引导作者积极配合等有效途径,提高编校质量,从而提高医学期刊的办刊水平。

关键词:编校;医学期刊;印前检查;责任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129-04

一、引言

期刊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编校水平影响着期刊长远发展。如何提高编校质量已成为工作常态。期刊工作周期性、重复性的特点给编辑带来了无形的职业压力。编校问题是压在编辑头上的一把“利剑”,编辑容易疲于应付编校工作而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和动力,产生职业疲倦感和懈怠感[1]。印前检查是期刊编校环节中最后一道程序,印前检查后期刊即将正式印刷。要切实提高编校质量,应加强印前质检力度,发现编辑校对工作中出现的疏漏[2]。图书印前检查工作非常重要,医学期刊具有专业性强、学术性高的特点,如何做好印前检查工作提高编校质量,是医学期刊编辑应当深思的问题。然而,大多数编辑需要同时承担编辑和校对工作,编校于一身,每位编辑的编校水平参差不齐、审视的角度不一致,往往会忽略一些编校问题。在付印前,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最后的把关过程中,仍能发现一些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3]。因此,在日常编校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笔者自担任责任编辑工作以来,在印前检查工作中发现有一些编校问题是高频出现的,在平时的编校中编辑应当引起重视。本文将对医学期刊印前工作中高频编校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医学期刊编辑同仁参考和借鉴,促进期刊更好地发展。

二、医学期刊印前检查中高频编校问题分析期刊对印前检查工作都应认真对待,因为通过这个流程后,期刊就会进行大批量印刷,很快发送到作者及读者的手里,如果存在明显差错将对期刊影响非常大。在期刊印刷前,作为责任编辑有责任和义务对期刊的编校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医学期刊编辑应当及时总结和归纳高频编校问题,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和消除。

(一)高频编校问题之一——图

论文中高质量的清晰图片应该是期刊正文中靓丽的一张名片。纵观北大核心的医学期刊,这些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高清晰、高质量的实验图片,这些精美漂亮的实验图片为期刊的学术质量及版式设计都增添了很多色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文字,通过插入一些实验图片可带来更美的视觉体验,编辑在编辑校对中应当重视图片质量。笔者曾在高校重点实验室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对形态学的图片耳濡目染。由于岗位变动,从教师转岗成了一名编辑,有意识地对论文中的图片非常关注。在印刷前关于图片中常见的编校问题主要有:一是图中文字模糊。作者提供的Word文档中的图片经排版后(如方正排版)可能使得图片中的一些字不清晰,编辑在校对时发现此类问题应要求作者单独提供图片,图片格式保存为JPG或TIF格式较好,编辑用Photoshop软件单独编辑文字或者请专职排版人员重新排版;二是图片的大小不合适。全刊图片的大小应相对协调,常见问题中如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中的蛋白条带,在同一期不同文章中的蛋白条带图大小差异明显,如有些图片太小已经影响条带下方组间蛋白名称的标注,各组名称越界让读者不能明确每条蛋白泳道所代表的是哪种蛋白,容易让读者混淆;三是图片中的某些字大小不协调。如图片中的文字大于正文文字,而有些字太小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这些问题都应该予以重视;四是图片的内容容易缺项。坐标图作者容易忽视掉一些坐标的注解,在付印前检查时或多或少会发现坐标图的纵坐标或横坐标的标注缺失,而有些虽有标注名称,但又缺少计量单位;五是图及图注不匹配。图注的编校问题容易被编辑忽视,然而,读者要深入了解该项研究,非常关注对实验图注的解读。如果离开了图注,读者不能全方位把握这个实验数据的具体含义,如果图注中的表达出现内容缺项、歧义或累赘,这样会给读者带来困扰。如常见的统计分析结果柱状图,图中常有特殊符号如“*”,但图注中并没有解释该“*”的含义;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图中沒有“*”,在图注中却出现了“*”的注解。

(二)高频编校问题之二——表格

期刊中的表应该是期刊正文中仅次于图的第二张名片,特别是在临床研究的论著中,三线表常常出现,这也是印前检查工作的一个重点,表中高频编校问题主要有:一是表中的数值没有对齐。特别是由于表中数据较多,可能某次校对编辑只关注了其中的某行或某列,忽视了表的其它地方;二是表中的某种相似的结构全刊不统一。每个编辑可能编排的表格格式不一致,但同一类型的表格全刊应该统一,责任编辑在付印前检查中如果发现此类问题,应根据国家标准,或者是本刊编辑一起讨论,除个别表格由于排版的原因可做特殊处理外,其余尽量做到全刊统一;三是表中数值在统计时出现明显错误。在编校中可能因为某个问题,作者修改了一定的数据,但作者并没有全面检查,在编校中一定要注意如果修改了数据,要看对其他数据有没有影响,必须立足于全局去把握;四是表中的数据修改后而对应的文字没有修改,表中的同一类型的数值要求保留相同的小数点位数,表中的数据容易改到位,但对应的文字内容往往会被忽略。

(三)高频编校问题之三——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在文章内容的最末,在编校中也常常被忽视。当前,参考文献的编校在期刊编辑中也应用了一些软件进行自动校对,但参考文献校对软件也不是万能的。作为责任编辑,在印刷前检查常常会发现一些期刊文献的基本格式不正确:一是年卷期的基本格式有错误。如“2020(2)”错写为“2020,2”;二是外文文献的期刊名称没有用简称。这是在实际运用善锋软件时常出现的错误,编辑应该引起重视;三是细菌的专业名词没有用斜体。表示细菌的专业名词为拉丁文,应该用斜体,在参考文献中容易忽视;四是参考文献类型如果是图书或学位论文往往缺少具体的参考页码。编辑在编校时应与作者沟通,请作者补充好;五是在参考文献中有些地方缺少个别字母,这是由于外文参考文献中有一些特殊符号,方正软件不能识别,编辑需要仔细校对才能发现。

(四)高频编校问题之四——其它情况

责任编辑在仔细校对付印样稿时,在高频编校中涉及到的其它方面的问题还有:一是计量单位容易高频出错。计量单位也是容易被读者及审读专家识别的地方,在基础类研究论文中涉及计量单位较多,有些地方缺项或标错,如表示细胞培养的小室的直径,应该是长度单位,却常被弄错为细胞浓度单位。如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没有分清,实验经常配置乙醇的浓度,这个浓度应该是体积浓度,表示用多少体积的纯净水及多少体积的无水乙醇配置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乙醇体积浓度为多少; 二是中图分类号容易空缺。作者在写作时往往忽略中图分类号的查找和填写,编辑在校对时应该及时核对并给予补充;三是排版美观的问题。期刊的版式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同一页面有双栏排也有单栏排,特别是双栏排,有时候为了左右两栏对齐,会出现其中一栏行距过密,左右栏不协调,在编辑中应该适当增减字句,使双栏尽量协调、美观;四是目录中的标题及作者信息与正文信息不一致。在编辑校对中单篇稿件的题目进行了修改,而期刊总目录没有一并改到位,这容易出现大的编校问题,应当给予重视;五是专业名词没有用中文表达。非公知公认的专业名词第一次出现时应当使用中文全称。

三、高频编校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多次的编校总结中,不难发现这些高频编校问题在每期稿件付印前检查时都会出现,作为责任编辑应当进行反思,怎样才能避免或消除高频编校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

(一)编校合一使得校稿有一定局限性

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编辑既承担编辑工作,又承担校对工作。每个人的编校能力、编校维度及对差错的敏感性不一致,以至于责任编辑在印刷前检查时还会发现一些高频的编校问题。在某次责任编辑工作中,笔者前后两次去印刷厂定稿,第一次去的时候问题较多,没有达到出版要求,后期又把稿件分给编辑再次校对。编辑校对完,笔者再去印刷厂进行第二次印前检查工作时发现编校问题明显減少,但仍然有些高频编校问题出现,如第一次印前检查中表中数值对齐问题在第二次印前检查时依然还有个别存在。同一个图笔者第一次印前检查从内容上已经和负责的编辑沟通了好几次,基本达到修改要求,而第二次印前检查发现图片从排版的角度审视,图排的不美观,还应当适当调整。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往往缺乏多维度思考方式,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掉一些编校问题。

(二)编辑的责任意识不强

编辑的责任心是指在选题、审稿及编校工作中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编辑应当提高认识,认真履行期刊出版规范的职责,这是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高频编校问题是因为技术难度很大吗?当然不是。高频编校问题主要是图表问题居多。这些图表问题涉及的方面较广,通过认真总结、仔细推敲,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共性。如图或表说明的文字内容是否缺失?格式是否正确?编辑做到用心去观察也不难发现,但有些出版单位的体制没有改革,仍是“吃大锅饭”,编校质量的好坏对编辑个人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能调动编辑的积极性,没有培养编辑的责任意识。编校者的责任心对编校质量影响很大,当编辑的责任心加强,将极大提升编校质量。

(三)校对工作时作者积极配合度差

当责任编辑在印前检查时发现一些编校问题与负责的编辑沟通时,编辑提出的反馈意见是这个问题已经和作者沟通了,但作者迟迟不修改回复,这也是编辑比较头疼的地方。在责任编辑印前检查时编辑至少已经经过了3次以上的校对工作,有些问题编辑已跟作者沟通,请作者修改,但作者一拖再拖,直到杂志快要印刷了问题依然存在,这可能是作者因为论文录用了,对文章的关注度不高所引起的。

四、医学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策略

(一)独立设置编校岗位

《校对工作的变与不变》[4]一文中肯定了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指出编辑需要参与校对工作,但不应该代替专职校对人员。编辑注重内容,校对人员主要关注的是文字、标点、符号、版式等问题。出版社呼吁工匠精神,而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需要在专职校对人员身上才能全面发挥出来。俞晓群[5]也提倡恢复出版社或期刊专业校对的制度和岗位,出版社或编辑部应该多引进一些校对人员,设立专门的校对科,校对与编辑人员逐渐独立出来。如果能从体制上改变目前编校合一的现象,将能大大降低期刊或是图书的差错率。除了从编校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在日常编校中编辑还需探索其他方式来提高校对质量。

(二)编辑之间交叉校对

每个人的思维或观察力在一定时候容易产生疲劳,同一篇稿件同样的内容,编辑反复看容易产生厌倦、疲劳的心理。如果在印制前进行2次交叉校对,相信编校质量会大大提高,责任编辑付印检查工作时也会相对轻松。例如,笔者某次因为工作有其他安排,不能完成本期校对工作,只好请同事帮忙,后来有时间再看校对稿时,看到同事指出了很多自己原来完全没有思考到的地方。同一张图片,每个编辑可能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有些编辑从排版角度去捕捉它的差错;有些编辑从内容上捕捉它的差错;有些编辑则从格式上捕捉它的差错。交叉校对可以弥补编辑之间校对的缺项,当互相校对的次数增多,编辑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提升编校质量。

(三)高频编校问题及时总结

如何准确识别论文中的差错是编辑常思、常想的问题。除责任心及编校体制等因素外,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去积累和总结,提高对差错的敏感性。每个期刊都应该有统一的规范格式要求,如参考文献、图表的排版等。作为学习型的编辑,应当及时总结,对高频编校问题进行归纳,常见的编校问题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平时校对工作中发现的编校问题;也可以制作成文档打印装订成册;将这些记录本放在桌上以便查找和翻阅。每当校对时多看看多翻翻,可以提醒自己,尽量消除差错。这样,高频编校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日积月累,相信同样的编校问题将越来越少。如果在编校中发现了新出现的一些编校问题应及时补充整理在文档中。对编校问题整理的过程也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这样会增加在平时工作中对差错的识别度和敏感性。米戎[6]也认为编辑可以通过编辑日志逐渐有意识地对编校问题加以培养和运用,从而提高差错的敏感性。

(四)对高频编校问题分专项检查

每次的校稿时间有限,一次全面阅读很难做到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第一次校对可能大多数编辑比较认真,能从头到尾将论文看一遍,后来再校对时,再读全文就觉得枯燥无味。尽管期刊出版单位多次强调每次校对工作不能只是简单核红,需要通读全文。但实际工作确实很难,时间及心理上都很难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在通校基础上,结合专项检查校对效果较好。如某位编辑本期负责10篇文章,在每篇文章通读后扮演起这10篇文章的责任编辑工作,从论文题目、作者信息、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及参考文献分专项检查;后来可再进一步细分专项检查,如图、表、计量单位、关键词等差错率逐一检查。

(五)积极引导作者配合编校工作

编辑在稿件编辑、校对的环节中应注重与作者沟通,提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使编辑工作时效性提高[7]。在论文录用前大部分作者修改态度积极,而待论文录用后相对懒惰,再加上临床工作的作者比较忙,论文中的小问題常常不引起重视。针对作者的特点,在录用前编辑应当全篇阅读,稿件中缺项少项的应当让作者及时补充,特别是图表问题多看看,有问题及时给作者指出来,让作者修改,达到本刊要求后再录用。这样,后期校对中出现需要作者修改的问题就会相对较少。如果在校对中发现必须要让作者修改的,在沟通时须向作者明确要求在一定时间期内修回,否则影响期刊印刷。

五、结语

编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期刊的发展,编辑是期刊质量的“守门人”。作为编辑需要熟悉本刊的编校规范,尽可能在论文录用前要求作者按照期刊出版规范修改,减少校对中作者修订的次数。比外,在校对中编辑应增强责任意识,用心对待稿件,专项检查、交叉校对,定能提高编校质量。在编校中,善于总结高频编校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以后的编校工作奠定基础,提高编辑的差错敏感度,从而促进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促进期刊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睿,闫其涛,王晓华.青年编辑工作成就感不足的自我调适[J].编辑学报,2017,29(增1):158.

[2]刘茂.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要素与控制策略分析[J].出版广角,2019(17):45-47.

[3]张萍.责任编辑通读付印样稿时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6(12):56-58.

[4]郑一奇.校对工作的变与不变[J].编辑学刊,2018(6):34-35.

[5]俞晓群.编辑的类型[J].编辑学刊,2019(6):52-54.

[6]米戎.从心理学角度看编校者对差错的敏感性[J].出版科学,2017,25(1):63-65.

[7]沙子萱.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技能的自我提升[J].今传媒,2018,26(2):133-134.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03-31

基金项目:成都医学院社会科学项目:“四川省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CYS19-03)。

作者简介:周红利,女,成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责任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期刊编校工作。

猜你喜欢

医学期刊编校责任编辑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2 and NOx From Flue Gas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for save fuel consumption
Rural power grid resources WebGIS technology research based on ArcIMSBAO Qing—peng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
短文改错练习题
医学期刊编辑需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