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造园理念下的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

2020-08-28张铭亦

工业设计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中式传承景观设计

张铭亦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越来越强,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中式景观设计也由此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主流。文章通过对“传统造园理念”“新中式景观设计现状及前景”和“基于传统造园理念下的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便于未来对新中式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造园理念;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7-0079-02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已经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珍贵宝藏,长达千年的民族文化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发展。随着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越来越强,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发展日趋成熟,设计师在追寻古典园林复兴路、追溯古典园林精髓的尝试中,涌现了一股“新中式景观”思潮。在国内景观设计师和学者不断努力探索下,植根于古人造园智慧,并注入适当“时代元素”的“新中式”在国内景观行业初露锋芒,在国内小具规模。

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从生成期——成熟期——衰落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过程。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鲜明的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园林,它凭借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精湛的造园技法在东、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对西方造园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在造园思想上融合了儒、道、佛等自然哲学观,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将哲学观可细化分为三大境界,分别是生境、画境和意境。其主要体现在园林造景技法上,古代能工巧匠通过人工的方式对自然形态进行模仿,并且与古典建筑相融合,利用植物配置、筑山理水等多种技法,以求能够达到“小中见大”“一步一景”“渐入佳境”的理想境界。这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气、神”内涵的产物。其中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植物造景,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得我国造园家对植物造景的手法有独特的见解。如通过植物疏密、季节变化等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围合感,与此同时造园家的造景手法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的诗画、民俗的影响。

2新中式景观设计现状

新中式景观现在还处在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整和成熟的体系。但它发展趋势明显,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时代主流。但部分设计师并没有对传统造园理念进行深入地认识,对古典园林造园技法生搬硬套到现代建筑上,没有加入设计师自身的设计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周围的现代建筑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直接对著名设计师成功案例进行复制、照搬,导致新中式景观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局面出现。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3基于传统造园理念下的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策略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它植根于古人造园智慧,以意境的涵蕴为出发点,融入适当现代元素。不是大量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古典园林造园特点的深刻认识,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符合国人审美情趣、富有中国韵味和满足功能需求的新式景观。传统艺术在现代建筑上得到充分展现,使得国人能通过现代建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吴良镛先生在《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与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中提出,“无论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达成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的悖论,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在西方景观设计对我国传统造园技法冲击的大背景下,新中式景观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它不是纯粹地模仿古典园林,而是取其传统艺术精华,适当加入当代设计元素,对古典园林的精髓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进行反复推敲,磨合,用另外一种形式向世人展示其独特魅力,最终达到新式景观设计传承古典园林的“法、意、形、神”的目的。新中式景观设计源于传统造园理念,结合现代元素,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更好地将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既增加园林的美感,又对园林意境进一步升华。

3.1借鉴传统造园元素

在对园林设计进行构思与规划当中,造园要素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造园要素可能是山水、建筑、花木等,它们不但可以熏陶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而且还可以向世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这便是古人常说的“天地即大园林,园林即小天地”。中國古典园林在成熟期前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通过造园要素的使用向世人完美诠释。但在成熟后期造园师一味追求意境,直接对造园要素盲目堆砌,越发精致却无法将古典园林精神内涵充分地表达出来,为后来衰落埋下病根。而设计师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对造园要素使用删繁就简手法进行处理,营造简洁、明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

3.2结合西方植物配植

“新中式”风格在植物运用下与古典园林风格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正所谓“杂树参天,繁花覆地”。而新中式风格在植物的配置上以自然生长型和规则修剪型混合搭配,植物层次不多于三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且品种较少,显得更加明朗简洁。若与欧式风格对比,欧式风格植物以修剪整齐划一,植物色彩鲜艳为基本格调,新中式则是采用自然、规则式植物混合配置方式,以单绿色为主,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西方植物配置精髓的有机结合,在营造简洁、明朗的景观空间的同时富有浓厚的中国气息。

3.3巧用景观空间布局

新中式景观的空间布局继承了传统园林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游人在游览时可以感受到有始有终,通过使用小品、植物配置等对空间进行分割,给游人营造神秘感,激发游人好奇心。同时使用借景、框景、夹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结合现代造景要素来营造具有空间感、层次感和围合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不同的手法,阻隔游人视线或者对游人进行引导,达到一步一景,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但许多设计师对传统造园理念还没有较深的认识,造园技法还是显得生涩,因此设计师要对传统造园技法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3.4打造临水游憩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以崇尚自然为主,建筑傍山临水而建,或利用自然生长树木原貌来展现其自然美。新中式园林设计除了保留传统元素特征的同时,根据河流走向和周边建筑围合的空间关系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了“一带,三区,多点”的布局手法。滨河景观带结合地形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做到疏密有致,收放结合,同时在沿岸布置舫、榭等临水建筑,給人们提供休憩活动场所和亲水场地。而颐和园宽广的水面周围设置护堤围栏使人无法亲近水面。“三区”(生态游憩区、园景观赏区、文化交流区)的设计秉承“以人为本”原则,从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出发,景观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的体验感受,创造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游憩场所。

3.5应用传统吉祥图案

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瑰宝。传统吉祥图案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其中对人与自然和谐情感的表达尤为强烈。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不是客观存在的。《道德经》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古人对万物繁衍的解释,表达出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追求。新中式风格对吉祥图案运用分为两种,第一种,直接运用,对于能够满足当代国人审美的图案直接运用到设计中,这样利于人们在现代设计中直接感受到其寓意;第二种,对其进行提炼与重构,由于传统吉祥图案复杂繁多,要将其基础样式进行提炼,对其进行变形、重组,但保留主体样式和情感的同时还要满足美学法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设计中运用。虽然有些吉祥图案不适用于当代,但它其中的吉祥寓意值得学习,而且我们能够通过新材料与技术使吉祥图案焕发新的生命力。

3.6营造古典园林意境

意境的营造是古典园林特征之一,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在传统园林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对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有其独特的体现。新中式景观设计在意境的营造上会根据当地的特色景观资源和自然环境,将现代建筑美与自然环境美相结合,打造赋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景观作品。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元素融于到景观设计当中,营造含蓄淡雅,自然洒脱和富有古典韵味的园林意境,进而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满足国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4结语

梁思成先生曾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指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不仅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对古典园林重新解读,继承和发展传统造园精髓,注入时代元素和满足人们功能需求,形成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园林样式——新中式景观。它新有新的做法,中有中的韵味,力求做到民族化、本土化,这是对传统造园的一个时代创新,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造,间接推动景观设计行业发展。

猜你喜欢

新中式传承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谈室内设计中的新中式风格
独立设计家居品牌的中式情怀
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的共融性探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