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2020-08-27郭晓辉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职

郭晓辉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走向中高速,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依旧较大。在此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创业,成为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就业质量持续改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尚存在短板,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从每年的诸多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来看,高等职业学校的获奖情况与项目质量,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持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教”改革,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稳就业、保稳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打好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随着“众创”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不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专利,“创业”也不再仅是“企业家”们的特权,在产业链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每一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进行创新或创业。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万物互联,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却紧密走在了一起,相互成就。在这样一个创新创业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创业不是难事。当然,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理论的灌输与说教,而是通过创新创业经验的分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创新创业技能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等诸多手段,来综合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机会,在变与不变中,探索未知的,或者别人未曾做过的事情,而不是囿于眼下看似稳定的现实。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一般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要培养手段,以培养少数创新创业典型为引领,以创业孵化中心、众创空间为主要形式。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对学生整体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关注度不够,脱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而不是把创新创业抽象成一门课程或者一种手段來教给学生。这些创新创业类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可谓帮助学生实现从“创业新手”到“企业专家”,却忽视了思想意识层面的“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这种启蒙课程,首先应该是学生专业认知课程,即让学生知道专业的关注点在哪里。

(二)基于专业,加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拓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创新创业的教育。基于这种理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重点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外,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事物发展有其普遍规律,又有其独特特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创新创业有其普遍性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这是高职学生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个专业的创新创业又有其特点。比如,高职会计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方法与技能差异就很大。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在遵循创新创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和与专业对应的产业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创业基本方法去解决自己专业(产业)发展中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其重点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性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课程授课过程,举办相应的创新创业大赛。但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而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脱节较为严重。有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则创新创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被“割裂化”。同时,不同专业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创业内容差异较大,若授课教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较为熟悉,或本身就是相关专业教师,则往往能够重点把握本领域的热点问题,高屋建瓴把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若授课教师对授课班级的专业不了解,除了课堂缺乏互动与交流、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外,只能泛泛讲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难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并以此创新创业。

(三)持续跟踪,服务毕业生创新创业

从商品的角度来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除了要满足其基本的参数、功能等设计要求外,还要对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期,即售后期。售后期的存在,既要求企业要着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又是企业对产品有信心的表现,也是企业树立品牌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当前高职教育质量尚未完全得到社会认可的背景下,一方面,要苦练内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售后”服务,关注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继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技术和技能支持。

从当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情况来看,整体而言,高职院校一般仅关注学生毕业后半年内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之后,除了少数就业和创新创业典型外,则很少给予关注。对高职院校来说,较少提供甚至不提供学生毕业后的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一方面,学校浪费了真正了解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的机会,影响了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通过工作和实践,对创新创业有了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但由于学校不再提供相关服务,学生的需求一般难以满足,影响了学生后续的创新创业。

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服务体系,除了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持续发力外,也要通过毕业生持续跟踪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咨询、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等服务,让学校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坚强有力的支持力量。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师资。人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而创新创业教师是创业者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深入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存在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师资稀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第一,建设一支创新创业理论研究队伍,关注创新创业理论发展前沿,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实践实训安排、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设计与安排等任务。第二,打造一支既熟悉创新创业理论与方法又熟悉专业、产业发展趋势,能够从学生专业层面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培养、引进一批有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深化創新创业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过程,不能简单把创新创业“课程化”。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化”倾向还较为严重,其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需求和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必须进行全面改革。第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中间重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后期重点服务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要接地气,要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学校要基于专业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而不是把创新创业课程套到学生的专业里面,更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分隔开来。第三,创新创业不是空洞的理论,而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这里的实践就包括教学实践,即创新创业课程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振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信心。

(三)打造学校创新创业合力工作格局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系统设计,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团委、实训中心、各二级学院等部门联动机制,从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产业发展调研、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实验实训安排等多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工作新格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升级趋势下,高职院校要主动求变,创新创业教育全校一盘棋,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产业技术升级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