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三五”教师培育模式的实践应用

2020-08-27张金凤李菲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发展

张金凤 李菲菲

【关键词】教师培育 行动研究 发展

我校“爱润永平”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下的“爱润教师”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點的“三三五”教师队伍培育模式。

一、三级课题引领

“三三五”培育模式中的第一个“三”,即三级课题引领:“学校课题”“工作室团队课题”“个人小课题”。三级课题立项研究并行,引领学校、教师团队、教师个人发展。

一是学校课题。以立项为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的“以工作室为载体推进青年教师发展的研究”为总引领,围绕工作室文化建设、工作室工作管理模式探索等几个方面,研究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二是工作室团队课题。秉承“研训一体,互促共赢”的原则,各工作室、教研组根据教师发展现状、学科特点开展团队课题研究,每学期依据课题制定工作室、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施计划,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搭建平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期末将教研活动材料、发表论文等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课题过程性资料及成果。

三是个人小课题。通过加强教师小课题研究管理,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教师根据小课题研究特点——“真、小、实、低、易、近”,认真选题、撰写立项申请书和研究报告,分管领导跟进指导,规范研究过程,约束研究行为,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

二、三带行动研究

“三三五”培育模式中的第二个“三”,即三带行动研究:进行学校、团队、个人发展规划,并通过“带问题学习”“带课题实践”“带收获展示”的行动研究路径,达成规划目标。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教师个人或与团队、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的“三带行动研究”就是进行解决问题式的研究工作,强调学校、团队、个人在行动中解决自身问题,通过“带问题学习”“带课题实践”“带收获展示”的三带行动,达成规划目标的研究。

以我校“我与品质课堂论坛”与教师小课题研究融合推进为例:

“我与品质课堂”教师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第一届论坛,教师们围绕“提升品质助力成长”的论坛主题,将一学期的所学、所做、所感、所思进行了回顾、总结、提升,有“真爱”、有“品位”、有“文化”的永平课堂标准已慢慢浸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课堂。

为引领教师聚焦课堂品质的提升,持之以恒地进行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提炼优秀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自我实现感和荣誉感,基于第一届论坛,第二学期初,管理团队反复交流碰撞,将教学、教科研重点工作的推进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改革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制定第二届论坛方案,并在论坛准备会上,统一了思想: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在教学小课题研究中的实践反思,围绕“五个一”,即基于一个问题、分享一个故事、提炼一个策略、申请一个奖项、拟定一个规划五个方面展开交流分享,力争做到深入反思梳理,共享研究成果。

科学的规划,扎实有效的推进策略,注定第二届论坛的精彩绽放。全学科教师结合自己在聚焦品质课堂研究的思考与实践,围绕“五个一”,从学习能力的培养、好习惯养成、板书设计、课堂常规、“暂困”生辅导等教学研究的不同维度,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届论坛的主题自然而然确定为:“述规划一话成果一汇方向”。教师立足课堂,聚焦教学品质提升,关注学生学习力培养,成效显著。三个学期的坚守,“带问题学习”“带课题实践”“带收获展示”的三带行动研究思路,逐步清晰,并深入教师心中,成就教师专业发展。

三、五种举措保障

“五”,即五种举措保障:在教师队伍培育过程中,采取“专家引领”“区域联盟共建”“研究共同体建设”“树典立标”“我的荣誉我做主”五种举措,通过理论支持、实践平台搭建、同伴互助、榜样示范、评价激励,确保培育过程的落地和培育目标的实现。

举措一:专家引领

要想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仅仅依靠教师自身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专家的引领,为学校和教师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一年来,学校先后邀请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马勇军教授到校参与我校课题开题论证会,进行“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指导,帮助市、区、校级课题主持人理清了研究思路,解决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更有效地引领和促进了教师小课题的研究。邀请作为国内“思维导图”先行者的杨艳君校长,到校进行“基于广义思维导图的课堂重构专题培训”,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同时,为促进学校语文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开展与对标学校名师——皇岗闵崴、树勋张霜两位名师的深入对接,近距离、多次数地进行高效的语文小学合作单元教学与朗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收效显著。

举措二:区域联盟共建

挖掘身边的资源,共建共享共赢,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接地气的策略。

我校与区内兄弟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和语润成长工作室联合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共同编写完成校本阅读教材《语润》等系列活动,活动中教师们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展示教学风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区域联盟共建”推动区域内资源有效融合,将多校力量联结贯通,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提升办学品质,促进教师成长。

举措三:研究共同体建设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不断探究,以保障其专业性与时代的相适应。我校一批年轻教师现已初步成长为具备实践经验和研究意识的教师,但是这一批青年教师只有极少的几位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初具成就,大多数教师则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忽视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或难以突破自己的固有模式,不能实现专业的再次发展。

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水平也有限,教师个体的研究开始时一般较难取得成功。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依赖于自己,还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帮助而获得。在这个意义上,创建群体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就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校“以工作室为载体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区级课题立项,建立起研究共同体,即校名师工作室,采取同学科团队对标,走出去也请进来,营造了同伴互助、团队共建、助力成长的良好团队建设生态。

举措四:树典立标

为激发教师全面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树典立标”机制,开展“发现身边榜样、学习身边榜样”系列活动。

例如,党支部开展“爱润星党员”评选活动,制定相关的评选方案与评分标准。“爱润星党员”经党员自评一民主评议两个环节量化赋分后产生,每年度3~5名,树立党员队伍和全体教师的学习榜样。

再如,面向全体教师,从班主任、科任教师、品质课堂论坛、优秀工作室、小课题研究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选树优秀典型,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事迹和成果的展示、宣传,切实发挥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激励更多的教师成长。

举措五:我的荣誉我做主

我们尝试进行教师评价改革探索与行动——“我的荣誉我做主”。

所谓“我的荣誉我做主”,即学期初,自主规划。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或发展方向,基于自身的特长,拟定本学期自己争创的荣誉称号名称(与学校核心文化相一致)。学期中,自觉坚持。持续进行研究,积累相应成果。学期末,自我实现。在总结会上,亮出自己的争创目标,讲述争创故事或分享争创心得,并提供相关成果由学术委员会鉴定,确定争创是否成功。

这样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的自主权完全交到了教师自己手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师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都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体现。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改革是被教师认同的,自然亦是有效的。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