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塘江流域文化治理路径与建议
——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

2020-08-27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江干区钱塘江流域

章 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2)

后G20时代,杭州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钱塘江已成为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主轴线。探索钱塘江流域文化治理,深入挖掘、治理和保护钱塘江地域特色文化,是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和品味,助力大湾区建设,发挥江干区位优势,打造世界名城首善之区,提升江干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题中之义。

1 文化治理概念和钱塘江流域文化

1.1 文化治理概念

所谓“文化治理”,是一种集理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的治理形式与治理领域,它既涉及文化功能的重新发掘,又涉及文化组织方式的革新,还涉及个体文化能动性的彰显。在这个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和个体;治理的对象则包括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日常文化生活等文化形态;实现治理的技术既包括政策话语表述、文化象征操作、活动程序安排、实物空间布局等对他者的治理技术,也包括文化解码、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等自我治理技术;治理的目标则是“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达致国家公共政策所设定和意欲达到的某一特定时期的目标[1]。

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文化治理”这一新概念,随着“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学界的广泛传播,“文化治理”问题也受到我国学界关注[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使“文化治理”成为热门问题,不少学者对文化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及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等进行了探讨与研究[3]。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治理思路与治理模式,国际上丰富的文化治理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1.2 钱塘江流域概述

钱塘江古名浙江,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以河口涌潮壮观而闻名,有南、北两源,均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北源为新安江(正源),南源为兰江,南源兰江与北源新安江流至建德梅城汇合后称富春江,向东北流经桐庐县、富阳市,在东江嘴揽入浦阳江后称钱塘江,向东由杭州湾汇入东海[4]。

钱塘江从北源源头至河口,全长668 km,流域跨浙、皖、赣、闽、沪五省(市),流域面积55 558 km2,其中浙江境内面积48 080 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47%,流域涉及省内杭州、嘉兴、金华、绍兴、衢州、丽水6个设区市,共50个县(市、区)。其水资源、水力资源、滩涂资源均很丰富[5]。钱塘江河口北岸为太湖平原,南岸为宁绍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是江南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勤劳智慧的流域人民历代为治理和开发钱塘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1.3 钱塘江流域历史文化

钱塘江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流域孕育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寿昌江畔已有“建德人”生活。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稻作文明、舟船文明、玉器文明以及干栏式建筑、水井、漆器和瓷器等,都诞生于此[6]。水利自古与农业休戚相关,生活在钱塘江流域的先民们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相传唐虞之时,大禹曾在今曹娥江上治水,疏通河道,建农田沟洫;春秋时,河口两岸已形成吴、越两国,越王勾践在今绍兴境内筑富中大唐等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筑的鉴湖,为流域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钱塘江有世界闻名的涌潮,唐代刘禹锡用“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出了钱江涌潮的壮观气势,但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催”的破坏力却极大。千百年来,为抵御海潮侵袭,流域人民在河口两岸修筑了“水上长城”——钱塘江海塘,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7]。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自隋朝开凿江南运河起,钱塘江形成“接运河、通大海、纳百川”的广阔格局。唐宋时的杭州,是全国四大港口之一,与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都有经济和文化交流,来自日本、高丽、大食、波斯等地的外商频繁来往于钱塘江畔。吴越国时期的钱塘江更是“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到了南宋,定都临安府,在原属江干的凤凰山吴越国皇城旧址上扩建大内皇宫、修筑皇城。当时钱塘江上“薪南粲北,舳舻相衔,四方百货,不趾而自集”。元代的杭州是国际大都会,世界各地的商人不仅前来杭州经商,而且长期定居于此,人数达数万之多,钱塘江成为杭州通往世界的渠道和窗口。

钱塘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宽广的海湾让中华文明通过这里对外传播。稻作文明通过“稻米之路”传播到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等国。“活字印刷”“茶叶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书籍之路”都通过钱塘江与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古代的钱塘江河口滨海地带是越文化发源地,先天秉承了吴越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历史长河中,钱塘江畔出现了以伍子胥、文种为代表的江潮文化,以王充、张九成、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以曹娥、丁兰为代表的孝道文化,以郑兴裔、胡雪岩为代表的义信文化,以大禹、范蠡、华信、马臻、钱镠、张夏为代表的海塘文化,以严光、林逋为代表的隐居文化,以项麒、胡世宁为代表的耕读文化,以刘松年、李嵩、王蒙、戴进、蓝瑛、吴昌硕等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中草药始祖桐君为代表的中医文化,以及明清和近代以来兴盛的丝绸文化、商贸文化、围垦文化、航空文化等[8]。钱塘江流域文化不仅有江南文化的共性特征,更有自己的独特品质和内涵,秉承了“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时代精神。

2 钱塘江文化遗产分类分级

钱塘江文化遗产分布在流域各县市,还没有人从遗产分类分级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为了对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我们对其分类分级研究。钱塘江流域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钱塘江流域人民所创造的全部精神成果及相关物质形态,包括物质层面的生产工具、特色建筑、特色工程,制度习俗以及非物质层面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以及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根据我国文化遗产分类与分级体系(见图1),将钱塘江流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和分级。要在分类分级研究的基础上,对钱塘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总体规划。

图1 文化遗产分类与分级体系示意图

钱塘江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六类。钱塘江流域的古遗址类主要有旧石器时代的“建德人”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等,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各个历史时期钱塘江流域各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有:杭州的临安城遗址(南宋)、宁波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东汉—宋)、金华的铁店窑遗址(宋元)等36项。

钱塘江流域地区的古墓葬中最为有名的是大禹陵。此外,钱塘江流域各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有:杭州的岳飞墓(南宋)、吴越国王陵(五代)、于谦墓(明清);宁波的白云庄和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墓(明至民国);金华的东阳土墩墓群(周)、吕祖谦及家族墓;绍兴的印山越国王陵、越国贵族墓群、徐渭墓、宋六陵、王守仁墓(明);湖州的陈英士墓、赵孟頫墓、潘公桥及潘孝墓;嘉兴的长安画像石墓、吴镇墓。

钱塘江流域一带的建筑十分具有地域特色,如江南独特的民居、老街,以及数不胜数的塔、寺、桥等。流域古老的水利工程建筑如宁波它山堰、丽水通济堰、龙游姜席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要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钱塘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是钱塘江边的六和塔和闸口白塔,盐官海塘及海神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域各地其他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还有70余项[9]。

佛教文化是钱塘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自古就有“东南佛国”之称,六和塔就是最有名的佛教建筑。象征佛教文化的除了佛塔,还有经幢和摩崖造像,历史上钱塘江畔塔幢造像众多,著名的石经幢有杭州梵天寺经幢、海宁安国寺经幢、西兴化度院经幢等。有的至今犹在,有的虽已消失,但其影响犹在。

近现代,钱塘江流域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不胜枚举,以名人故居、学校旧址、革命旧址等居多,印证了钱塘江流域文化的繁荣和历史的变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钱塘江大桥、之江大学旧址、绍兴鲁迅故居等,已成为钱塘江畔闻名遐迩的历史建筑及文化景观。

3 钱塘江流域文化研究现状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现状

目前,与钱塘江文化、文化治理相关的论文与书籍虽有不少,但钱塘江流域文化治理研究尚少。对钱塘江流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前文化、传统和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方面。蒋乐平[6]的《钱塘江史前文明史纲要》《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和王明达的《钱塘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都以钱塘江流域史前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钱塘江流域以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及其关系。王国平[10]的《钱塘江全书》是研究钱塘江学的重要著作,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内容涵盖了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卫等众多领域,主要论述了钱塘江传说、钱塘江海塘、钱塘江风光、钱塘江戏曲等钱塘江流域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王其全[11]的《钱塘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和潘昌初的《钱塘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对钱塘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性研究。

2000年以来,钱塘江流域的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中国水利博物馆、新安江水电站展示馆、富阳水电设备展示馆、滨江区钱塘江文化带,海宁潮神庙、海宁海塘衣冠冢、海盐博物馆等一批钱塘江文化博览设施先后兴建。

杭州市江干区积极打造钱塘江文化品牌,钱塘江博物馆正在建设中,海塘遗址博物馆(九堡)、杭州水利科普文化基地(三堡大闸)不久前建成开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建立、钱塘江文化系列丛书陆续出版、钱塘江文化节系列活动火热开展。钱塘江文化研究会、《钱塘拾遗》编委会、《小白菜》文学社等研究机构,坚持“立足江干、面向流域”,深入挖掘钱塘江文化。先后组织编印出版《钱塘江话旧》《钱塘情暖》《江干往事》《钱塘江传说》《钱塘江民间故事》《钱潮回声》《钱塘拾遗》《江干风情》《江干故事集萃》等书籍、刊物、史料。2017年,新成立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按照“立足杭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国”的思路,拟定了“钱塘江文化未来的研究方向”“钱塘江文化与杭州城市品位提升的关系及融合过程研究”“钱塘江流域文化区划研究”等39个课题。研究会计划按照“一季一刊、一年一书”的工作思路,分别推出《钱江潮》和《钱塘江文化系列丛书》等。

3.2 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条块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和相互呼应。主要表现在文化、旅游、水利、环保、经济等各条战线,各搞各的套路,不在统一频道上讲故事,经常发生矛盾。各县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域,也顾不上流域整体文化发展,各演各的戏,往往单打独斗、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开发的文化项目产生不了辐射效应和流域联动效应;二是脱离经济,缺乏特色文化产品和产业。研究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迫切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动力,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并形成钱塘江特色文化产业;三是视野局限,没有精准对接热点和大势。视野大多停留在本地区、本流域范围考量,没有很好对接当前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运河遗产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带一路”“长江要大保护,不要大开发”,以及“大湾区”建设等热点与大势上去,因而缺乏影响全国、全球的文化事件和项目[12];四是江干区虽然地处钱塘江核心位置,打造了钱江新城城市阳台,并打造了钱江新城灯光秀,成为钱塘江一大参观亮点,但对钱塘江文化资源的利用力度和核心作用发挥还不够。

4 钱塘江流域文化治理的核心地位在杭州江干区

大运河联通钱塘江流域航道的位置在江干区三堡,江干区处于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点的核心位置,大运河在江干区联通钱塘江后,通过浙东运河连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因此,钱塘江流域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放在江干区,通过江干区核心辐射流域上下游。现今,江干区建设了钱江新城并打造了地标性的城市阳台、钱江灯光秀,钱江新城交通发达,人口密集,这里又在建造钱塘江博物馆,非常适合作为钱塘江文化展示、体验的核心。

4.1 统一规划,成立钱塘江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建议江干区成立钱塘江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宣传、文化、社科、水利、规划、财政、教育、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钱塘江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宣传部门,负责钱塘江文化建设的具体事务。宣传部门要将水文化建设纳入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钱塘江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财政部门要将钱塘江文化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钱塘江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教育部门要将钱塘江文化知识列入中小学生教育计划,加强中小学生水文化知识的教育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将钱塘江文化建设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共同抓好水文化建设工作。

成立钱塘江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对钱塘江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对钱塘江流域文化治理提出体制、机制创新的整体思路,为钱塘江流域文化实行一盘棋宏观保护、规划、利用,提供高端智力支持。钱塘江文化建设,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要制定中长期的《钱塘江文化建设十年规划纲要》,近期的《钱塘江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科学制订钱塘江文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订钱塘江文化建设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由各级各部门抓落实。

4.2 打造钱塘江文化长廊露天博物馆

在江干区钱塘江北岸,将钱塘江文化历史、文化元素、文化故事,以景观展示、场景展示、体验展示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使钱塘江两岸成为一个历史故事文化长廊、一座大型露天生态博物馆[13]。重点展示介绍钱塘江历史、钱塘江治理人物和故事,钱塘江出水文物图片、钱塘江诗词、钱塘江民俗。雕塑钱塘江治水群英像,包括“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基金会”的命名者钱宁,他是杭州人,国际泥沙治理名家,治理过钱塘江泥沙,并可设置一些可体验的健身水车等项目。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结合水利工程保护,从比例、水工尺度、色彩、质感等景观美学的角度进行考虑,从美学规律出发,相应的综合休闲等进行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点缀景石,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进行改造护坡,采用从陆域向水域倾斜阶梯状的人工生态型驳岸,避免采用混凝土直立护岸;通过增加河岸入口、设置步行道路等措施,增加滨水可达性、亲水性,呈现出景观开放的特质;护堤、步道、栏杆等结合运用原生态乡土材料、乡土植物,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和极强的地域识别性。

4.3 借势起飞,通河达海

一是借当前将良渚文化(良渚水利大坝)申遗热点,大力开展良渚水利大坝与钱塘江海塘大坝技术探源研究,钱塘江流域出水良渚文化文物研究,勾画出良渚文化在钱塘江流域发展的线路图。二是从连接运河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野,讲好江干区在大运河、钱塘江、海上丝绸之路三条文化线路中的文物故事、航运故事、闸口老字号故事;三是借当前杭州湾区建设大势,开发钱塘江现代物流,客流。可恢复古代货运到钱塘江上游的兰溪和下游的上海洋山港,开辟现代物流水上通道。还可将大运河游船延伸到钱塘江,推出江河夜游活动,让人们欣赏钱江灯光秀的同时,体验古代游船生活。同时向上游推出《富春山居图》航游,让历史名画活起来,向下游推出海塘和潮涌文化研学游。总之,以钱江新城为核心物流、客流集散地,通河达海。

4.4 建设钱塘江围垦和“堡”文化公园

江干区是围垦出来的,围垦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在围垦以前,钱塘江的入海口就在江干区七堡附近,那里已经是海涂。没有围垦造田,杭州的江干区就是直面杭州湾的,是江海交汇的入海口。其实,杭州是一座逐渐围垦发展的城市。秦朝的时候,今天的杭州市区还是一片汪洋,西湖跟杭州湾相通。因此,秦朝的设置的钱塘县治,也就只能位于西湖西部的灵隐山中了。随着时间推移,泥沙慢慢淤积,西湖逐渐跟杭州湾相隔,而靠近西湖的地方慢慢出现一些滩涂,随着杭州湾海潮的涨落而出没。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华信的人,第一次建了一条海塘,使得今天的杭州市区,第一次有了勉强算稳定的陆地。南北朝,钱塘县治终于搬出了狭小的灵隐山中,搬到了今天宝石山东麓。到了隋朝,杨素建杭州城,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设州城。地点是柳浦,也就是今天凤凰山东麓。因为这里扼守钱塘江水路要冲,最关键的问题是,其实今天吴山以北的市区,实际陆地并不够稳定,潮水经常可以冲击到吴山脚下。唐代跟隋代基本无区别,唐朝史料至少记载了十几次潮水奔涌进杭州城的记载。杭州刺史李泌开凿杭州六井,解决杭州城市饮水问题,六井的位置几乎集中于浣纱路以西,也说明了当时杭州居民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当时杭州陆地的情况,非常狭小。到了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建都杭州,筑钱氏捍海塘,位置是从南星桥到艮山门,获得相对较大的陆地后,钱镠开始大力营建杭州城,周长35 000 m。到了宋代,宋室南渡,定都杭州,但杭州陆地规模跟吴越国时代基本一致。

随着元明清历代海塘的外扩,加固,杭州陆地逐渐增加,到了建国初,江干区开展围海造田工程,稳固了江干区的陆地不被海潮侵袭。江干区的“堡”文化也很有地域特色。古时候钱塘江总是闹水灾,所以杭州当地父母官发动百姓沿江建海塘,从望江门这里一直造到海宁,同时沿江筑堡,以便通报潮信或洪水情况,类似长城烽火台的作用。从一堡一直造到二十三堡,由于历史变迁,钱塘江也有改道,一些地名如今已经不用了,比如二堡一般叫近江村,十堡叫三角村。清江路边的观音堂一带是一堡,二堡是市民中心一带,三堡在船闸附近,过了三堡船闸就是四堡,当初的四堡污水处理厂就在那里。五堡、六堡、七堡目前正在拆迁地带,属于彭埠街道。八堡就是目前九堡地铁站附近的牛田村,客运中心以南一带,八堡和九堡属于九堡街道。十堡就是从九堡进入乔司的三角村,一直到十二堡(就是在乔司街道上),具体应该在绕城与杭海路交叉口附近一带,称为十二堡。一直沿着杭海路(杭州到海宁)直到二十三堡。

讲好新时代钱塘江文化故事,要将江干区历史上最有乡愁、最具特色的围垦文化、“堡”文化、海塘文化、排灌文化与当今的城市开发、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建设钱塘江围垦和“堡”文化公园,引钱塘江水入城,将1~9堡,打造为城市阳台、城市会客厅、城市后花园、城市数字创意园等。

5 结语

钱塘江流域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放在江干区,通过江干区核心辐射流域上下游。钱塘江流域文化建设形式应集理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具体包括成立钱塘江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打造钱塘江文化长廊露天博物馆、借势起飞,通河达海、建设钱塘江围垦和“堡”文化公园等,充分治理和保护钱塘江地域特色文化,进而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和品味,助力大湾区建设。

猜你喜欢

江干区钱塘江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可爱的马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钱塘江观潮
沙颍河流域管理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趣味剪纸
江干区全市首创减负新举措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