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探讨

2020-08-26吴杏莲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异构禾苗老农

吴杏莲

【摘要】 “同课异构”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教者的教学结构的异构,是“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同课异构”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研形式

一、引言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陈、冯二位老师对《揠苗助长》同一堂课的演绎。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想套用他这句话说我的第一感受:成功的课堂也是相似的。

“同课异构” 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指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同课”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相同,“异构”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措施、教材处理、细节处理等方面差异。“同课异构”特别强调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教学策略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因此,不同教者的教学结构的异构,是“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关键。

二、案例

课题为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寓言两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同年级两位教师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片段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老师A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寓言的资料,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生1:寓言就故事。

生2 寓言就是成语小故事。

师:你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龟兔赛跑》、《亡羊补牢》《狐假虎威》······

(二)老师B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想听吗?

师:这个故事的题目是《揠苗助长》。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下课题的意思?

生: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生长。

师:为什么拔苗?怎样拔苗?拔苗的结果怎样呢?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对比分析】老师A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老师B导入以故事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课题入手,理解课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主题的铺垫。

片段二:細读感悟   拔禾苗原因

(一)老师A教学过程

师:他为什么拔禾苗呢?(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师: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所以他怎么做的呢?

师出示句子:1、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2、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这两个句子相同吗?自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同桌相互说一主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二)老师B教学过程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指板书质疑:同学们,老农为什么要去拔禾苗呢?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

师:再读读这段话,看还能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老农很着急?指生说。(天天、焦急、转来转去)

对比分析】教师A此环节在教学时能抓住重点词“巴望”、“焦急”进行理解体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B此环节以品为核心,紧扣“焦急、天天、转来转去”等重点词语借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老农有多么关心自己的庄稼,并通过有感情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从而实现人与物的情感共鸣。

片段二:细读感悟   拔禾苗过程

(一)老师A教学过程

师:终于有一天,着急的老农想出了办法。走,去看看!(出示老农拔苗的图片)

师:谁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哪位同学想上台来表演一下?

师 : 这位老农累得可真不轻啊!再读读课文,看,还从哪些词语看出老农很累?(筋疲力尽、喘气、累坏了)

师:农夫把小禾苗拔高了,小禾苗高兴吗?它会说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小禾苗,你会 什么?

(二)老师B教学过程

师:接下来,那个人想到什么办法了?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

师:看插图,图中的老农在干什么?模仿一下他的动作。

师:(生)筋疲力尽

师:此时的老农又累又急,谁能起来读一下?

细读感悟(拔禾苗过程)对比分析

教师A讲解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B此环节能抓住重点词语“筋疲力尽”来体会老农拔禾苗的累,而且利用插图、模仿老农拔禾苗体会老农的辛苦。

片段二:细读感悟  揭示道理

教师A结尾部分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所以我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引导学生想象禾苗会说些什么?农夫看到禾苗枯死了会说些什么?通过农夫与孩子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随之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师B此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扮演父子两人展开对话,从而知道禾苗为什么枯死,揭示道理。但在父子对话环节,教师没有主动引导儿子有礼貌地询问父亲。

三、总结

“同课异构”不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且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

猜你喜欢

异构禾苗老农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老农帮马未都劈柴
禾苗上的露珠
深度揭示小数本质的课堂教学——四位名师《小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的分析与启示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老农答记者
老农答记者问